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 > 内容正文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哀夹竹桃
来源:选自《丁易杂文》,三联书店1984年版   2019-11-26 15:38:52

  夹竹桃这花是很普遍的,似乎我所到过的地方都看见过。

  也和它生长地域的普遍一样,它普遍地得着人们的喜爱。在北方,像样一点的商店门口,都摆上这么两盆或四盆夹竹桃。从街的一头看过去,仿佛成了夹竹桃的林。而一般住户,只要那主人喜欢玩玩花草,也总离不了夹竹桃。

  花呢,难看倒并不难看,不过要说怎么特别好,也不见得。颜色既不娇艳,又不幽雅;香味既不浓郁,也不澹远。然而竟有这么多人喜爱它。

  我想这大概是由于和它的名字一样,既是竹又是桃的原故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和桃花是含有两种相反的象征意味的:竹子是高雅出尘,而桃花则未免近俗。这只要看中国的画儿里,高人雅士总是在竹林里弹琴长啸,而妓女俳优却大半在桃花下劝酒唱曲就可以知道的。夹竹桃之妙,就妙在此处。它把这绝不相侔的竹子的雅,和桃花的俗,给调和了起来,俗不伤雅,而雅中又有俗。雅人可以欣赏它的“竹”的那部分,面俗人又可以欣赏它的“桃”的那部分,不雅不俗的人,就可以欣赏它的全部。而这又是很合乎中庸之道的!

  因此,无论是高人雅士,富商大贾,马褂遗少,西装青年,深闺名媛,马路小姐,都和夹竹桃成了知己。此所以商店门口必摆上花盆夹竹桃,而清代有个女诗人竟不惜劳心敝志地做了十六首律诗来歌颂它了。

  说句老实话,以前我对夹竹桃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原因倒不是雅俗的问题,而是觉得它有点像伊索寓言里的蝙蝠,东倒西歪,没有一点骨气。

  不过近来对它的观念却渐渐地改变了,这是看了一部《石头记评花》引起的。这书里面把平儿就比作夹竹桃,底下还注上句《西厢》:“好教我左右做人难。”这一注,可真地注出了夹竹桃的心思,以前我对夹竹桃是只从某一点去看的,所以只觉得它可厌,其实要是从各方面去体贴它的苦衷,这花倒是很值得人同情的。

  现在可也真地有点叫人“左右做人难”了,忽而提倡科学,忽而高呼读经;忽而主张语体,忽而推行文言。改革汉字,当年早有明文;临摹楷书,今朝复见校令。破除乡民迷信,社教化装宣传;超度将士阵亡,和尚袈裟拜忏。恍恍惚惚,孰是孰非;荡荡悠悠,谁从谁舍?呜呼——怎么办呢?

  因此——见夹竹桃在迎风摇摆,就不免有“同是天涯”之感,而对它也就更加亲切起来。

  现在我的案头正供着一瓶夹竹桃,浅红色的花朵,衬着娟娟的绿叶,在豆油灯光里微微地颤动着,默然相对了半天,乃作此文以哀之。

  (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七日)

  作者丁易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