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我曾经写过一篇《释“文人无行”》,大意是说这“无行”两字并不是指风流艳事”方面的惭德,而是针对文人在这一个紧要关头,犹疑退缩,把握不定,慑于权势,终于苟合而言,是含有针砭警戒的意思的。
最近看了周彦兄的《桃花扇》剧本的演出,感到作者和我那篇短文的意见是一致的。当然作者通过了艺术上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具体地现了出来,自远非我那篇短文只是抽象地统表所能比及的了。
侯方域正是一个无行的文人,但他的“无行,却不是在复社时期,迷恋李香君的时候,而是在明社灭亡,他慑于权势,把握不定,终于应了清朝考试的堕落时期!
假如我们平心静气地去理解侯方域,那么他也还是有着他的矛盾和苦闷的。复社时期他的慷慨激昂,抨击奸慝的精神行为不用说了,就是明亡以后,他似乎也不曾立意去投降的,吴梅村诗中还提到侯氏曾约他归隐山中,而以不能应约有负故人为憾,则侯氏心情于此尚可窥见。然而他终于出应清朝考试者,怕也还是由于环境过于恶劣,他又是个声名藉著的名士,清朝对他的压迫自然更甚,而他既没有吴次尾、张煌言等举兵起义的勇气,又没有黄宗羲、傅青主等以死相拒的决心,于是终于下水了。历史上像这样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的。
但是我们这样分析侯方域的心情则可,若以此原谅侯方域则不可,纵使有人替他辩护,说是他只不过应了考试,并未向清朝称臣做官,然而他终是一个妥协失节的没有骨头的乏货,是应该被人唾弃的东西!
周彦兄在《桃花扇》里把握了这个正确的认识,而对侯方域的分析和批判又都能如陈白尘兄所说,“设身处地,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感觉其所感觉”,终于“写出人物的真实,便是写出人物的批判;写出人物的批判,也就是写出历史的教训”(见《历史与现实—史剧〈石达开>代序》)。而这个“历史的教训”在现在许多人“海上归来,便成说客;一朝反正,即是官人”的时候,是更有其重大意义的。
《桃花扇》的剧作,我至今尚未读到,以上只就看了演出后的观感而言,至如编剧技巧以及演出艺术,外行如我,就不敢妄置一词了。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作者丁易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