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 > 内容正文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从生死问题谈到人生态度
来源:选自《破成草》   2019-12-10 11:04:13

  过去曾写过两篇谈到生死问题的短文,发表在香港的立报副刊上。前几天,参加张曙先生追悼会,默听那沉郁而悲壮的挽歌,又使我想到生死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常常说“備释道三教”,而实际上中国人对于生死的观念,的确也逃不出儒佛道三家的范围。儒佛道三家各有不同的生死观: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涅槃;但涅槃惟佛菩萨有之,至于凡人,仍不能免于所谓轮回。道家的生死观较佛家更为透彻,庄子的见解可为代表,他以为现象界的一切在空间上本属一体,所以显现出生死的变化,只是时间作怪,因为死的境界为生者所不知,所以大家爱生恶死,其实生死变化由于自然的运行,生者不得不生,死者不得不死;而且死比生更来得自然些,因为生尚有形体拘的,死便得与宇宙同体。

  佛家求涅槃,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出世的,消极的,尽管他们抱着什么普渡众生的宏愿。这种人生态度,于社会,于自己,都没有裨益。梁武帝三度舍身佛寺,终不能免于台城之厄。至于想靠行些小善来免于所谓轮回之苦的,那更卑不足道了。道家求解脱,只希望能愉快地度过这可悲的人生,所以他们的人生态度是自任自适,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这种态度当然也是消极的。对于世事,他们是给它一个漠不关心,从来那些所谓旷达之土,大都抱着这种人生态度。从“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直到国家事,管他娘,麻将何妨打打”,都是一贯的道遥主义。

  最后讲到儒家。孔子对于生死问题一向是不谈的,他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但在列子天瑞篇里可以找到一段很有意味的故事: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目:“愿有所息”。仲尼日:“生无所息。”子贡日,“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日,“有焉耳:望其圹,睾如也,宰如也,境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这故事又见于荀子大略篇,可以说是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解答。把死看作休息,当然生存着的时候就不应该休息了。“生无所息”,这是何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孔子一生栖栖皇皇,席不暇暖,发愤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就是从这个生死观上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正是儒家的态度(可笑浅薄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竟把诸葛亮写成了道士)。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正确的,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尤其在这抗战时期,大家都应该明白“生无所息”的意义,活着一天,便该不息地为抗战而努力工作。万一不幸为抗战而牺牲了,也等于找到了一个长期体息的机会一一体息有什么可怕呢?

  (创作出版1940年8月版)


作者宋云彬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