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 > 内容正文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书呆子”辨
来源:原载1944年11月26日《新华日报》   2019-12-17 15:42:12

  许多在抗战以后才和我熟悉的朋友,常常不免都要问我一声,“你当学生时大概是个书呆子吧?”我的回答是“是”,也常常是“不是”。陡然叫人听到这样简单的回答是会骂我滑头的,所以定还要加上补充说明。

  我幼时虽读书不多,但颇好书,也曾立志做科学家,自以为“超然”不问世俗事,真实是有几分呆气的。在乡里戚族中以“少年老成”著名。所谓“少年老成”的学生,也就是“书呆子”的别称。我承认自己是个书呆子,不会错的。

  可是若再反省一下,觉得自己当学生时的某些行为,说来并不算“老成”。撵过校长和训育员,赶过院长和教授,也跑到大街上摇旗呐喊过。虽然不是什么主导人物,总算曾经“随声附和”,而且“附和”得很起劲。这显然又不是“书呆子”所干的事。

  旧事重提似乎是不必要的。不过倘深究我当时竟公然参加“胡闹”的原因,也是有趣的。对于别的校长、教授不满意,因为觉得他们不能满足自己好好读书的要求;又因为看到日寇当时在北方的横行,民族危机的严重,使自己要做科学家的理想感到幻灭,才跑出学校大叫大闹。一切都是客观情势逼成,证明像我这样做学生的都不是生性好“乱”;而一切全为个人学业打算,为着要好好读书而不惜拚命闹事,可正十足的是个书呆子的想法。

  年事已长,阅历较多,自己此时的心情,当不能与八九年以前的尽同。但呆气仍存,毫无今悔昔“非”之意。回忆往时许多“呆子”同伴,除了活着还在继续“呆干”的一些外,有的明哲保身,早已急流勇退,有的已经受难牺牲,命归黄泉,心中不能漠然毫无所感。然而我们所不能忘却的,也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抹煞的,是八九年前那一群青年人的“呆干”“胡闹”,确实给予我们这次民族抗战以极大的推动;纵使受了些难,流了些血,总算撕破了某些人的假面具,使他们露出了丑恶的真相,教育了后来者要研究最好战斗的方法,并不算浪费的。

  时代改变了,有些人们准备变,有些情形好像并没有变,“好闹事”的“书呆子”还不能绝迹,即为一例。这可说是很不幸的,可是有逼得“书呆子”闹的客观情势在,又有什么办法呢?(作者余达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