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作家马斯特斯写过一首诗,叫做《沉默》,叙述一连串的动人的场合下的沉默:有伟大的爱的沉默,也有伟大的恨的沉默。然而我现在不是做诗,我只是随便谈谈。
在讲美学的学者们看来,沉默,或者不如说无言吧,是美的最高境界,所谓的“无言之美”便是。至于无言究竟有怎样的美,我还没有领教过,虽然我也曾衷心地希望过。但我总觉得那种沉默只能是暂时的,而且大致要在一对恋人并肩坐在月下的河边,无忧无虑地谈情说爱的时候方会发生吧。因为,长期或终身的沉默和哑巴一样,确是一桩不美的,或美中不足的,或甚至于十分痛苦的事情。
如果是在师长(这只是一部分)的眼中,则别人的沉默,他们是认为可嘉的。“沉默寡言”正是符合传统标准的好子弟的特征。因为,至低限度,在言语上,他是不会当着人面损伤人们的为师作长的尊严的。
至于在思想家如“眼似鹰睛”的尼采的心目中,沉默的含义又大不相同了。他说:
那班静默着的人,往往缺乏着心灵上的清幽和闲雅,沉默是一种反抗,含忍一定造出坏的品性——将忧患吞忍下去怎的不伤脾胃呢?一切沉默者皆有不消化病。
这对于我们抗战期中营养不良而又患着胃病的同志们,倒是值得深思的。沉默与不消化病或许真的有着因果关系吧。接着尼采又提倡“粗暴”,他认为这是反抗中最仁慈的一种,而且是世风浇薄的现代的一种美德,不但“错过也可变为幸福”,说不定还能医治胃病哩!
至于怎么“粗暴”法,原谅我这脑筋的贫乏,我想了好几天都想不出来。尼采的专家们,我向你们发出诚恳的呼吁,希望你们将它研究研究,或许能寻出什么妙法来救救我们的胃子吧。
但有一点要申明,研究尼采时,最好将眼镜擦干净,留心版本的新旧,因为希特拉登台后,他的作品是经过御用学者们的曲解和删改的。而且也要仔细地把产生尼采的时代环境弄个明白。不然,不分青红皂白的贩卖到今日的东亚来,说出什么历史会重演,女人该挨鞭子之类的鬼话,不单是无人相信,而且很可能捱到千万有识之士的唾沫。
附带着我又想起了法西斯首领眼中的沉默。当然,他对于人民的沉默是感到心满意足的。因为,这表示,即使人民心中有反抗,但无论如何在表面上我的武力总将你们压服下去了。但是自己的措施得不到人民的回响,也还是沉默得令他心头发慌。终于又要派出暗探到街头巷尾窃听人民的意见。这在言论自由的国家看来是非常滑稽的,正如看着莫里哀或果戈理的喜剧在舞台上演出一样。
——七月,五通桥(1943年3月1日出版)
作者邹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