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 > 内容正文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穷与无穷
来源:原载《抗战文艺》第10卷第1期,1945年3月出版   2019-12-18 15:27:33

  近几个月来,有一句话从大家嘴里说着,叫做“穷则变,变则通”。这是表示了大家的希望,同时也将现在的状态说得很明白了,还及于很广泛的意义,无论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方面都可以如此说的,都根据于一个确确实实的“穷”字。

  但在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了“无穷”。

  首先在我们自己国度里的力量就还远远地“未用尽”。即如所谓“物力”罢,虽然战争所费的主要负担者的农民的负担,是已经重到可谓极点了,但“豪家巨富”们又到底负担了多少?举眼看,大城市里专供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消费的物品就“有的是”;在乡村或隐僻的地方囤积着的东西,更是“有的是”。于是每逢什么撤退的时候,所遗弃的也尽是物;而在平安的地带,物质上的浪费与糟蹋也并未有过减少。这都是事实。又如人力罢,也一样。虽然我们的兵源仿佛已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看见的却尽是闲散着的人,尤其在几个大城市里。

  谁也明白,这是一个大大的矛盾。这矛盾却越到所谓紧急的时候就越显得大。一方面越显得“穷”,一方面就越来得无穷,——奢侈的无穷,浪费的无穷,遗弃与糟蹋的无穷,闲散的无穷!也是谁都明白,“穷”的主要根源是在于这样的“无穷”;于是,到得“穷”的时候,他们就更“无穷”起来了。

  但这现象也就使人明了“穷”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穷”被这样的“无穷”追逼着,不仅责无旁贷,事实上也再无从拖延了。于是“变”与“通”的道路也就很分明。……

  然而这依然可以有两种趋势,也就有两种去路,也就可以有两种解释。因为“穷”与“无穷”的交相竞走,无非是“穷”的到了尽头的必然的表现,倘不加进强有力的人民的力量,则这是无穷的“穷”,就是要到真的尽头了。但自然,“变”与“通”的道路,在人民面前,也早已更彻底地分明起来了。(作者连柱)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