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在鲁迅先生一生的战斗中,成为主要精神之一的是:“反虚伪”。对于有一些“虽然这样想,却是那末说,在后台这末做,在前台可那末做”的“做戏的虚无党”,是曾经加以猛击的。所以“他的现实主义,他的打硬仗,他的反中庸的主张,便是以这种反虚伪做基础的”。因为说实话,便尝惹起一些“不快”。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中说:“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不大吉利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但他希望,那“枭鸣”会成为一种警告,慢慢变好过来,时常要警惕,能使“言”而不“中”,则与大家都有好处。
可惜的是,颇有些人只爱面子,是宁可又虚伪一点的。在先生的笔端,曾以最大的憎恶,攻击着那虚伪的一面,比如那篇论以浮肿充胖子的人的文章,就是一例。只要一经“实指”,便认为你是讽刺,你是攻击了。
然而懂得自己警惕,默默地摘掉那虚伪的面具,踏实的纠正那过失,敢于在战斗之前站立起来的,在这习惯于虚伪的社会间,还不多见。
在今天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我们的基点是“自力更生”,要强调“自信力”。失掉了自信力的也会失掉了“他信力”。鲁迅先生曾经正确的指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全集第六卷第一一九页)这一部分失掉了自信力的,正是今日叛国的汪精卫及其一群的事实上或心理上附着于叛逆的人们。他们能够“这样说,那样做”,善于自欺也善于骗人。而有确信,不自欺的战士,在今天的中国则正遍于每个战场上,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着。然而这“自信力”,必须拒绝了那虚伪的幻影,因为真正的自信力是要深澈的理解自己的优点,也必须更为深澈的知道自己的缺点。不怕“指实”而怕“虚饰”。
今日的战争所以是民族革命的解放战争,其缘故就是“不返原”,而是向更高更好的地方的发展。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过一篇《半夏小集》,其中有一段说:“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末,倒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全集第六卷第五九五页)。这例子我们可以从许多文艺作品中得到实证。所以要革命的乃是为了脱离奴隶状态。求民族的自由解放,也正是求人民的自由解放。不是“返原”,而是“发展”。安于奴隶的状态,要求暂时的生活安定,则正是汪精卫一群的哲学。
指出缺点,并不损失自信力,坏的是虚伪的掩饰;不能“自知”,也无从“自信”。这是反虚伪精神的一个主要点。
纪念鲁迅先生,不是虚伪空洞的做戏,而是要“实做”,要战斗”,要“发扬”,要“学习。
在鲁迅精神的研究中,有人指出韧性的战斗,不妥协的“宁愿战死,莫做奴隶”的精神,而这反虚伪的精神,在今天要贯彻自力更生,加强自信力的抗战当中,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提倡,值得学习,值得发扬的。
二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在重庆
作者罗荪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