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论文集 > 内容正文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及其实践
来源:房功利 赵诣   2019-12-26 22:21:08

  近代以来,饱经帝国主义奴役之苦的中华民族,曾多次抗击外来侵略,但均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改变了这种结局,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与研究这场惊心动魄的民族解放战争史,最深切的体会是,中国共产党不仅以自己的英勇斗争和模范行为成为民族团结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正是其军事战略主导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一、将抗日战争军事战略建立在对抗日战争规律科学把握基础上

  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指导,因而处于战争指导理论的最高层次。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由帝国主义国家挑起的又一次民族反侵略战争。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就没有正确的战争指导,也就不会有战争的胜利。因此,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20世纪3O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蚕食鲸吞愈演愈烈的侵略行为,作为国内两大政治力量的国共两党都在选择对付日本的手段。国民党的基本选择是寄希望于国外力量特别是在中国有着特殊利益的英美两国的干涉,共产党与之相反,立足于民族的自卫力量。手段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比国民党更早地进入了对日战争问题的思考,从而也使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研究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个中国革命的最大特点,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党的军事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仅收录到《毛泽东选集》的毛泽东重要军事理论著作,就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这些重要军事理论著作,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战争军事战略的科学基础。

  毛泽东认为,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必须科学把握战争的规律,因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的前提条件。战争规律,既有其普遍性规律也有其特殊性规律。要指导一场具体的战争,既要把握战争的普遍规律,更要把握具体战争的特殊规律,具体战争中的特殊规律取决于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因此,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地认识抗日战争的特殊规律,是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的立足点。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毛泽东精炼的话语,指出了抗日战争在时间、地域和性质上的特殊性,从而也为正确地认识抗日战争的特殊规律提供了科学的视角。如果说,当年在如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问题上国共两党都有持久作战的思想认识,但两党对持久作战根据的认识与把握上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国民党着眼的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的因素,共产党不仅看到敌强我弱、敌小我大的因素,而且更看到了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根本性质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指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从 而将共产党的持久战作战战略与“亡国论”和“速胜论”均区别开来,同时也奠定了共产党人始终一贯、充满必胜信念的持久战战略之坚定执行者的思想基础。

  持久战的军事战略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但如果不正确解决持久作战的立足点问题,就会因为缺少反映时代特点和军事斗争要求的支撑条件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会成为空洞的教条。这也正是国民党的持久战军事战略的最大不足。中国共产党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要战胜一个经济力、军事力和政治组织力都十分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唯一可资利用的条件,就是实行全民族抗战,打一场人民战争。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由于战争指导者都是与人民极端对立的腐朽、反动阶级,他们奉行“防民胜于防寇”的政策,遏制甚至戕害广大人民的反侵略斗志,因而无法避免失败命运。抗日战争能否跳出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黑色周期率”,持久战战略能否达成,关键就在于能否改变以往的“单纯政府与军队”抗战模式,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军民一致,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战略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不仅是我之进步、我多助的实际体现,而且是改变敌强我弱这个与我不利的战争因素的根本力量所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说明,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倡导和努力,才造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配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摆下杀敌的好战场这样一种历次反侵略战争均不曾有过 的宏伟景观,使持久战战略得到了最强大的支撑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深刻而广泛的政治动员凝聚起最雄厚的民意基础,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持久战战略锻造了无坚可摧的民族意志

  全民族持久抗战,民心凝聚是基础,民族意志是致胜之魂。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概括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精神旗帜以及中华民族不可战胜之魂。竖起这面旗帜与锻造中华民族致胜之魂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

  抗日战争爆发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而发表的《宣言》中明确指出:“只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国内战争向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转变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工作方针。全民族抗战局面初步形成后,中国共产党从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出发,积极探索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战的方式方法和途径。1937年9月,在处于抗战前沿的山西,周恩来提出并推动成立了带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 ”),有效地发挥了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支援抗战的作用。1938年5月,毛泽东针对全国出现的“抗日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说深入”的现象,再次强调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国民党逐步放松了对抗日言论的管制,抗日的民众动员工作才出现新局面。在抗日的民众动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领导与核心作用。当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并转而消极抗日之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挺进,在更加险恶复杂环境中坚持和开展了更加广泛的敌后抗日民众动员工作。仅在苏中一地,1942年党就通过卓有成效的民众动员工作把5O万群众发动并组织起来,成立了l3个县农抗会、91个区农抗会、442个 乡农抗会。到1945年8月,组织起来的工人、农民、教师等各类群众达近百万人。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 年仪式上的讲话中,介绍了一位普通农户的英雄般的壮举:“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 ’;横批是:‘抗战到底 ’。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正是依靠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发动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才将无数中华儿女对侵略者的仇恨化作了民族不屈的意志,锻造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利剑,进而造成了“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的抗战局面,八年的持久抗战才得以坚持,直至赢得抗战胜利。

  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贯彻持久战军事战略推动着抗日战争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持久战的军事战略,其科学性除了通过分析中日双方存在着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四个互相矛盾的特点,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发展规律外,还表现在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必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据此提出了抗日战争一整套正确的指导方针,这就是在根本的战略指导思想上,树立“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在具体战法上,实行战略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上则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变战略上之劣势、被动的不利态势为战役战斗上之优势、主动的有利态势;在具体的作战形式上,在战略防御阶段,以运动战为主,而辅助以游击战和阵地战;在战略相持阶段,以游击战为主,而辅助以运动战和阵地战;在第三阶段则是战略的反攻战。历史表明,实行中国共产党主张的这一套战略战术,抗日战争就胜利发展,违背这一整套战略战术思想,抗战就遭受挫折,就要面临失败的危险。

  抗战初期,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的作战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但是蒋介石从他“应战而不求战”的消极战略指导思想和片面抗战路线出发,采取一线式的阵地战,固守阵地,节节抵抗,结果使得国民党军队所进行的几大战役,都表现得悲壮然而压抑。淞沪战役,蒋介石调集70万大军和几乎全部海、空军与日寇相搏,结果在强敌之前,“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记”。忻口战役,仅lO月18日一天,敌人的炮火就摧毁了国民党11个步兵团建制。如此消耗,使得国民党军队在华北进行的正规战争很快解体。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奔向抗日战场后,首战平型关,便歼敌一千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靠得正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张 的“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方针。在两种战争结局面前,蒋介石不得不承认他的一线式阵地防御是“战术上失败”。他在国民党第一次南粤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神秘地说:“最后,我今天还要告诉各位一个消灭敌人最有效的战术,就是迂回包抄的战术……”这个“事后诸葛亮”式的“妙计”,实际上正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多次提出而被蒋介石弃之不用的“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方针。当然,不能否认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对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从而将 日本对华作战带人日本不希望出现的持久作战的战争状态所发挥的作用,问题是叠加式的巨大消耗,是与持久战战略所需的条件要求不相符合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政治原则即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 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在军事上实行起来,就是以军事力量保卫祖国,驱逐日寇。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军队本身的行动上,就表现为:一方面,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尽可能地消灭敌人的力量。”尤其是面对强大敌人,一定规模的正面抵抗是需要的,但固执地与其打堂堂之阵,得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的结局,则是有害于持久战战略的实施的。

  正是基于对持久战战略精髓的科学把握,在华北正面作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实行战略转变,由配合正面战场 的运动作战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深入敌后的游击战。从而使游击战敲开战略大门,开辟了在极为复杂险恶环境中坚持持久抗战的胜利道路,实现了军事理论的重大飞跃。游击战,适应了党领导的军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形式;呼应了全体人民参战的需求,由人民将其开发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承担了消耗敌人、发展自己,积累条件,促进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战略任务。实践证明,没有抗日游击战的广泛开展和坚持,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坚决维护民族团结抗战大局对将持久战军事战略贯彻到底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采用正确的斗争策略,克服了来自统一战线内部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危险,维持了贯彻持久战军事战略最基本的军事斗争格局

  中国贯彻抗日战争持久战的军事战略所需要的政治基础是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军事基础则是以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合作抗战为核心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策的重点是反对 日本侵略,全国曾一度出现两党军队密切协同的轰轰烈烈的抗战景象。但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由于战争的失利和对进步力量发展的恐惧,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日本政治诱降,便把政策的重点由对外转向对内,逐渐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并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能否克服统一战线内部这种分裂、倒退倾向,维护团结抗战的局面,就成为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抗战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是否能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 和社会危机中解放出来,将决定于这个统一战线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高超的斗争策略,努力克服统一战线内部危机。中共吸取历史上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的经验教训,针对当时国民党的两面性,提出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并把它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针对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的左、中、右三种政治力量这一现实,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对如何同顽固势力斗争提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这些政策和策略方针,体现在具体反击国民党顽固势力反共高潮的斗争中又有具体的运用之妙。针对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顽固派对华北八路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的状况,中共采取了在政治上揭露,在军事上坚决反击;在反击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根据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在全国一致声讨中陷于孤立的新形势,中共从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实行了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反击策略。这一系列斗争举措已被历史证明是无比高超的,也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国民党的报纸曾概叹:反共好,反不倒;投日好,降不了。这就从反面说明中共在这场民族抗战中,“能够善处自己,又能够善处同盟者”。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克服了抗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来自统一战线内部的分裂、投降的危机,成为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中坚力量,引导着全国人民沿着团结抗战的正确道路前进,直至最后胜利。

  (二)在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冒着敌人的炮火,毅然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对 支撑全民族持久抗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国民党在华北的正面战场便告结束。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后,蒋介石更是把其军队撤退到西南和西北,开始贯彻“以四川为中心,与敌对峙于平汉、粤汉路两侧 ”的所谓“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略”。这一战术的弊病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它将听任日寇长期掠夺我华北、华东这些富庶地区的财富和资源,不利于我而有利于敌支持侵略战争。在这严峻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向业已沦陷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l0余个省区约160余万平方千米的敌后实行了勇敢的挺进,经过艰苦努力,先后建立起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0余万平方千米,人13约1.2亿,从而开辟出广大的抗日敌后战场,一举改变了与我不利的战略格局,打乱了敌人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的被包围为战略的反包围,使敌人腹背受敌,穷于应付。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抗击了侵华日军兵力(不含关东军 )的 62%到75%和几乎全部伪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既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也进行了长达3个月、歼敌4万余人的著名的“百团大战”,极大地振奋和坚定了中国人 民抗日决心和必胜信心;而在此期间,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十几次较大规模的进攻,其它时间基本上处于半停战状态,而就在这十几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也是每战必败,每败必退,造成新的国土沦丧。毫无疑问,抗战 中最关键的相持阶段到来后,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开辟并坚持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支撑了抗 日的大局,成为日寇无法灭亡中国,也永远灭亡不了中国的主要原因,对贯彻持久战战略并赢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起 了决定性作用。

  五 、经验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告诫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当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前途辉煌,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此,我们应当从抗日战争中汲取宝贵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关键作用表明,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对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战略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因此,军事战略是处于战争指导理论的最高层次。军事战略科学准确,就是最大的胜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大规模的反侵略、维护民族生存的民族解放战争,要夺取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的胜利,不仅需要唤起民族抗战意志,而且需要有科学的战争指导理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明确、全面、科学的持久战军事战略,准确反映了抗日战争的特点与规律,从而发挥了军事理论指导军事斗争实践的强力作用,引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经险滩但始终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最终取得胜利。当前,在我国由大向强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军事实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中央、中央军委运筹帷幄,制定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对我军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强大的军事理论与实践指导。我们要坚决贯彻习主席、中央军委的决策,“增强战略定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目标下来认识和筹划战争问题,进行军事斗争准备,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谁敢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头上,就坚决在中央军委制定的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指导下,做到招之能战,战之必胜。

  (二 )中国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关键作用表明,适时实行战略转变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但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到处横行的今天,重视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军事斗争的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抗日战争局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措置裕如,与党中央对抗日战争规律的科学把握以及适时实行战略转变有着密切关系。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做好了由国内战争到抗 日的民族战争转变的思想准备,并及时地对党领导的军队进行了必要的军事和政治训练,使部队充分做好了奔赴抗 日战场的精神与军事的准备。华北正面战场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又适时地调整战略,指导人民军队由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运动战向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转变,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未来我军面临的战争形式与以往有很大不 同,基于对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规律的科学把握,认真研究战争进程中的战略转变,做好适时进行适应战略转变的精神与物质准备,当是弥补我军“两个能力不够”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中国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关键作用表明,军事战略的威力是由围绕夺取战争胜利的一整套环节来呈现的

  军事战略固然是指导战争全局的理论,但其贯彻却不应局限于战争过程,没有战前围绕军事战略进行的战争条件的准备,仅有战争中对战略的贯彻,是不可能达成军事战略目的的。毛泽东就把战略的指导过程看作是由战争前和战争中两个阶段组成的整个过程。因为所有的军事问题都围绕这战争而展开的,不是为了赢得战争,就是为了防止战争,不存在游离于战争内容之外的军事全局问题或军事斗争全局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对华全面战争的不可避免、中国必须进行持久作战以夺取战争胜利之时,就为创造持久战战略所必须的政治与军事条件而做出了积极努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事实证 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不仅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局面,而且其在抗战过程中的始终存在也成为抗日战争持久战军事战略得以贯彻始终并最终赢得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最重要条件。这一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贯彻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不仅要注重战争过程中军事行动的研究,同时也要关注和平时期围绕着军事斗争全局而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更方面工作的开展,以为战争中贯彻军事战略打下最有利、最坚实的基础 。

  (原载:2015年8月 第8期 总第258期 理论学刊 作者简介:房功利,男,法学博士,海军潜艇学院政治部政治教研室教授; 赵诣,女,海军潜艇学院政治部政治教研室助教。)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