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内容正文

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来源:《光明日报》2005年8月30号   2024-05-29 17:01:45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抗日救亡运动陷入低潮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派出许多优秀干部,创立东北抗日联军,领导抗日斗争,使东北的抗日救亡运动得以坚持和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把握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变化,积极倡导、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积极地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而赢得了全民族的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维护和巩固,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策略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打持久战的总体战略方针,回答了当时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疑虑,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在抗战中,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和人民自卫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重任,开展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配合的抗战局面,并逐渐承担起对日作战的主要任务。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在抗日战争的每个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都站在社会的最前列,成为引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一面光辉旗帜,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包括海外侨胞在内)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鼓舞者。在每个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都站在社会的最前列,成为引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一面光辉旗帜。

力挽狂澜,坚持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独占东北、进而灭亡中国和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突然向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中国东北军发起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日本军队长驱直入,陆续占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到1932年2月控制了整个东北,一年后又占领了热河,国家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激起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愤慨。沦于日本铁蹄下的东北地区各民族和部分爱国官兵立即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九一八事变后,自发的群众抗日武装迅速兴起,在各地组成了救国军、自卫军等武装的抗日队伍,统称义勇军。义勇军虽然人数很多,分布很广,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但在整体上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内部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互相之间不能进行配合;仓促间组织起来的队伍军政素质也较差。而另一方面,遭到抵抗的日军方面迅速地扩大关东军的编制,开展疯狂的“讨伐”,致使义勇军陆续溃败,东北的抗日救亡运动有毁于一旦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敏锐地发现了东北抗战局面所存在的问题。1931年冬,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陆续派出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同志到东北各地,一面创建反日游击队,一面到各部义勇军中,开展士兵工作,协助指导作战,以开辟抗日游击区。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指示满洲省委加强党的领导,扩大抗日游击战争,并且提出了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和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意见。根据这一指示,满洲省委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到1936年初,相继成立了7个军,这些队伍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1936年上半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3万多人。在义勇军遭到失败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与发展,使东北的抗日救亡运动再次蓬勃地开展起来。东北抗日联军还在东南满、吉东和北满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把游击区扩展到70多个县,对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予以沉重打击,牵制了关东军向全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扩张的步伐。

  上世纪30年代初期,共产国际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还没有正式确立,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还有很深的影响,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国内、特别是东北地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生变化做出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应当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东北抗日联军在条件极端艰苦、环境极为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着抗日武装斗争。由于日军疯狂的“讨伐”和实施所谓“标本兼治”的镇压方针,东北抗日联军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先是转战远征,继而把大部队化整为零,缩编成支队作战,即使在为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而被迫退入苏联境内后,仍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一边学习整顿,一边不断派出小分队返回东北战场,进行游击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可见,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

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尽管中华民族进行了局部的抗战,但是国民党政府却没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没有承担起作为民族象征的国家政权的职责,而中国共产党则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艰苦努力。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强烈谴责日本的侵华暴行,要求日本立即撤退侵华军队。同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发表《为满洲事变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并派党的干部奔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还联络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等17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签名,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的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要求立即实现全体海陆空军和全体人民总动员,成立工农兵学商代表选出的全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收复一切失地。

  1935年8月,日本策动华北事变,迫使国民政府与之签订《秦土协定》与《何梅协定》,夺取了冀察两省的大部主权后,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号召全体同胞团结起来,为祖国生命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在这一宣言中,中共明确提出“抗日救国”的口号,呼吁各党派、各军队和各界同胞,不论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均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标志中国共产党的策略开始了新的转变:正式向国民党发出了停止内战、携手救国的号召。接着,在12月的瓦窑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团结的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曾经向全国各党各派和各阶层发出如下诚恳的呼吁:“不管我们相互间有着怎样不相同的主张与信仰,不管我们相互间过去有着怎样的冲突与斗争,然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抗日救国是我们共同的要求。为抗日救国而大家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而共赴国难,是所有我们中国人的神圣的义务。”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赢得了全民族的支持,为加速国民党内部分化提供了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张学良、杨虎成以“兵谏”的非常手段逼迫蒋介石抗日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围绕如何处理当时极其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前嫌,坚持和平解决的方针,表现了坦荡的胸怀和诚意,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共中央立即在第二天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发出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还提出:“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中国共产党还提出:“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诚恳呼吁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的形势下,蒋介石终于在7月17日发表著名的庐山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9月23日,蒋介石针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谈话,认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宣告国共再次合作的开始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在今天看来,当国家面临外来侵略的严峻关头,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侮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做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判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当时,中国共产党能够先于任何政党和政治势力清晰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对自己的政策做出调整,是需要有非凡的勇气和远见的。而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富强,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同舟共济。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共同参与,初步形成了一致抗日、协同作战的局面。在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存在既统一又独立的两个战场,两个战场的部队在抗战的初期战略上相互配合,浴血奋战,共同御侮,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空前发扬。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两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和军队确立了同一战略目标,形成了共同抗日的局面,但维护这一局面,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仍然是相当艰巨的任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大国中,只有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不是统一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建立后,尽管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是主流,但国民党的反共行为曾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局面面临破裂的危险。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紧紧把握阶级斗争必须服从于民族斗争的原则,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妥善处理国共两党关系,保持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保证了全民族抗战能够进行到底。

高瞻远瞩,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政府不想改变其一党专政的政治格局,所以不愿意也不可能充分发动群众进行抗战,而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但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单纯依靠政府军队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提出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等重要的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全面抗战的路线。与国民党政府害怕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危及自己统治地位的出发点相反,共产党高度评价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把对人民的动员放在首位,注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军民关系,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和“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认识,把组织、动员一切民众力量进行抗战作为努力的目标,开始深入敌后,广泛开辟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前途还感到困惑,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认识。针对这样的观点,毛泽东在1938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他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不能速胜的道理,也说明中国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因而中国不会亡国的原因,强调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必然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毛泽东集中了全党智慧,就抗日战争的进程做出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科学预见,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发展过程的完整蓝图,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回答了当时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疑虑,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中国抗战历程和前途的指针。历史证明,整个抗日战争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战的实践,正是按照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及相关理论一步步走向胜利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

殊死搏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开始后,在中国形成了两个战场,一个是在日军进攻的正面进行抵抗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在日军占领区进行抵抗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迅速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作战的战略任务,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配合的抗战局面,构成了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

  毛泽东对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的格局有明确的意见,指出两个战场是“相互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助”的关系,“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负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1991年版,第553页)。他提出敌后战场的原则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而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00―201页)。根据这一方针,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大规模浴血抗战的同时,八路军、新四军、民兵和人民自卫武装在华北、华南、华中等敌后广大区域内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人民战争为总战略、以运动游击战、伏击战为主要战术与作战方式,从敌人后方给日军以有力打击,形成以抗日根据地战场与游击战场为主体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形成对日军腹背夹击之势。

  在世界法西斯势力极为猖狂、中国抗战最为困难的相持阶段,日本法西斯为把中国变成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加紧了对中国沦陷区的控制,一面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一面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扫荡”、“清乡”和“蚕食”,采取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制造无人区,企图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彻底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创造和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多种有效的歼敌方法,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和反“蚕食”斗争,给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敌后战场上的抗日斗争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担负起对日抗战的重要战略责任,战略地位迅速上升,在抗战相持阶段上升为主战场,成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的关键。历史证明:敌后进行的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游击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军事理论的一大贡献。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抗战意志最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最鲜明、发动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敌行动最彻底的形象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赖,成为抗日战争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上对敌发起主动作战,大小战斗共达12.5万次。最多时投入正规部队90多万、民兵200多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消灭了日、伪军171.4万,其中日军52.7万,担负着对在华日军一大部分兵力的抗击作战任务。敌后战场不仅承担了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任务,也成为中国抗日进入反攻阶段、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前线战场。经过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空前发展。120万党员、120万人民军队、260万民兵和近1亿人口、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的19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构成了新中国政权的雏形,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成为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的摇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