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追思缅怀 > 内容正文

纪念我的父亲王伯惠
来源:东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团 作者:王培阳    2022-04-08 09:06:35

  我的父亲王伯惠(1923.5—2016.9),于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清华),在1944年毕业前夕,报名参加了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新三十八师,远赴印缅从军抗战,从事军中翻译和修路架桥工作。抗战胜利凯旋后,于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参与修建了初期的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随后复员,并受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将军的委派,任东北清华中学代理校长。新中国成立后,终生从事国家的公路交通建设。晚年,围绕印缅抗战,积极组织、参与撰写回忆、纪念和歌颂的文章,还为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的修复而不遗余力的奔波。

  记得父亲去世前一年的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年的9月3日,国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庆典。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阅兵,第一次组织了共产党抗战老兵和国民党抗战老兵一起接受检阅,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精神。这一年,对我父亲来说,也是一个无比欣慰,扬眉吐气的一年。

  虽然他没有参加阅兵式,但被邀请参加了2015年9月4日播出的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节目录制。2015年的《开学第一课》,特别以“英雄不朽”为中心,围绕着“爱国”“勇敢”“团结”“自强”4个主题,缅怀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父亲被安排在第四主题“自强”,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采访。父亲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当年参加抗战的经历。随后,主持人让父亲领唱“毕业歌”,这时,父亲突然情绪异常激动,好像用尽了全身心的力气,以高八度的调门唱起来:“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他的带领下,激昂的歌声响彻全场,但都没有达到他的那个高度,这简直就是在呐喊,振聋发聩地呐喊。

  这一喊,喊出了国难当头时的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爱国、勇敢、自强的民族精神;这一喊,宣誓了父亲一生都在为之践行的责任;这一喊,消散了“文革”时期笼罩在父亲心头的压抑、不解、委屈和伤悲的阴霾;这一喊,在呼唤和告慰着那些当年一起浴血奋战的老兵。

  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引吭高歌

  在印缅战场和从军的同学们  提起父亲“文革”时期受到的迫害,被批斗、抄家、蹲牛棚和全家去农村“走五七”,我们作为子女身临其境,历历在目。其莫名其妙的罪名有二条,即“反动技术权威”和“国民党少校翻译”。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黑白颠倒。第一条好理解,知识无用,狠批“臭老九”。第二条,就严重了。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他的那段历史,但每次填写政审表时,都要写上父亲“有严重历史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条实现了逆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父亲也成绩斐然,2012年,他以89岁高龄,荣获了我国土木工程界最高个人荣誉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之“桥梁大奖”。而第二条则属政治范畴,只能顺其自然。

  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大奖

  桥梁杂志的专栏介绍

  水木清华期刊的专栏介绍

  出版的重要技术专著  毋庸置疑,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早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主席的报告里就郑重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而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如前所述的那一幕,是习主席高屋建瓴,创新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有了像我父亲这样的抗战老兵,同样被誉为抗战英雄、民族英雄,而受到祖国和人民的尊敬。

  2015年9月佩戴抗战胜利纪念章摄于家中

  因此,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他的心情一直特别好,精力旺盛,好像又回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他一边继续撰写他的技术专著,一边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缅怀抗战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期间,父亲作为原驻印军新一军老兵联系人,和昔日的战友、抗战历史学家、青年志愿者及社会人士,组织散居在大陆、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健在的新一军老兵及其后代等,围绕印缅抗战,纷纷撰写回忆、纪念和歌颂的文章,并编著成《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二战名将孙立人》和《印缅滇抗战暨日本投降纪实》等三部专著,先后于2009年2月、2010年11月和2015年6月出版发行。听我妈讲,父亲为此还从个人的积蓄中,拿出了近二十万元进行资助。

  与此同时,他们多次向中央和广东省、广州市领导和政协上函呼吁,并不顾年高体弱,先后往返各地商讨,恳请从速修复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以招慰丧身异域的二万七千余名抗日英魂能早日回归国内,使有安息之所,希冀在有生之年到新建的墓前祭奠当年并肩杀敌而不幸牺牲的战友。遗憾的是,此事起起落落,至今仍未实现。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在病床上,对前来看望的同仁们仍对此事喃喃自语。此时的我豁然开朗,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懂得国家的意义;只有经过生与死的考验,才能体会到战友的生死与共,患难相依。

  父亲一生对工作的孜孜不倦、对新一军抗战老兵情结的执着、对孙立人将军的敬仰和知遇之恩的念念不忘,都是源于他青年时期参加了新一军赴印缅对日作战和在东北清华中学办学的这段经历。这也就解开了我一直困惑的一个谜底:为什么每当我们在家庭聚会唱卡拉OK时,父亲总是吟唱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我们都是神枪手”等那几首老歌?为什么晚年的他为广州新一军公墓修复而鼓与呼似杜鹃啼血?父亲的情感世界原来如此丰富,只不过埋在心底,以歌言情,以行言志。

  出版的纪念抗战胜利专著  父亲在参加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后,如释重负,身体也觉得每况愈下,于2016年3月份住进了医院。由于长期伏案写作,下肢得不到锻炼,首先行走比较艰难了;然后,由于吞咽功能的退化,进食较少,身体也日渐消瘦。欣慰的是,各种医疗检查结果表明没有什么大病,思维也非常清晰和睿智。  我在护理期间,和父亲有过一些交流。他津津乐道他的抗战老兵情结,并说有很多老兵的后代都在做一些相关事情。我说:“我们兄妹有一些心理障碍,不敢触碰那些事情,越了解越伤心”。他说:“为什么”?我说:“你在21岁时,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告奋勇,从军远征,为国家抵御外敌,出生入死,抗战胜利后,你也没参加过内战,23岁复员后,又去办学育人,功德无量,但却为此背上了30年的历史包袱。我查了一下,抗战以来,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大致800多名,占学生总数的14%,而很多没有从军的或去了美国留学的学生,现在都成了杰出的科学家和国家的栋梁了”。他说:“我不是吗?时势造英雄,西南联大的同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发扬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为国家分忧解难,是殊途同归的”。我说:“可你们的境遇却......”,他一挥手说:“别说了,现在不是好了吗?历史不是公正的吗?习主席都说了,正义必胜!”  这一挥手的动作,我再熟悉不过了。每当我们说一些比较幼稚的话时,父亲总会挥一下手。记得“文革”时期,有一天,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这时,广播里正在播放那个“白卷英雄”的事迹,只见父亲表情严肃,一挥手说:“这肯定不行!国家不是更要落后吗?”我当时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反正像我们这样的也上不了大学,我将来在农村就当一个车老板吧。”我妈不忍地说:“你足球踢得好,当个体育教练也行吧。”这时的父亲好像更加气愤,冲着我又一挥手说道:“要都像你这样,四肢发达,不学无术,国家岂不要回到原始社会?这肯定不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法阻挡,历史证明了父亲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上述他关于抗战经历的分析判断,根据前车之鉴,我也笃信他是正确的。当时我还说,胡主席和习主席也是清华的。他说:“我知道,我知道,这是清华的骄傲。”  不久,父亲在金色的秋天里,平静而安详地走完了他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光辉一生——生如夏花之绚丽,逝如秋叶之静美。母校清华大学称其一生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用生命捍卫国家独立和尊严,用智慧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光辉写照,是清华校友的杰出代表”,“是清华校史鲜活的素材和精彩的故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都堪称典范”。

  至此,我才深刻了解到那段真实的历史,曾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壮举。使我对当年成千上万抵御外敌的义勇志士肃然起敬!因为,没有他们的出生入死,捍卫国家,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开始了敬仰之旅。曾先后拜谒了昆明西南联大旧址、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腾冲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遗址、清华大学土木系及校史馆和档案馆、原东北清华中学(现鞍山一中)等地。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详细的讲解。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再现了那场战争的血雨腥风,讴歌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永恒精神。

  拜访西南联大博物馆张馆长

  拜谒西南联大纪念碑

  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和馆长合影

  拜访腾冲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伯馆长

  腾冲中国远征军名录墙

  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遗址

  拜访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和馆长及工作人员合影

  参观鞍山一中(原东北清华中学)校史馆

  特别是在西南联大旧址,当我伫立在1946年5月4日落成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前,凝望着镌刻着832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中我父亲的名字时,脑海里仿佛看到了这些莘莘学子,被称为知识青年兵、学生兵,在战火纷飞的疆场上,打击日寇、为盟军做翻译、为部队修路架桥的一道道壮丽的风景线;仿佛看到了父亲在赴印缅抗战前夕,掷地有声的写下“我们很荣幸能够实地参与这为民族争生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争......,而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决心和勇气去做那被追悼的人!”仿佛看到了我的爷爷独倚门旁,凝望着远方。1945年前后,堂姐全家要从盐亭迁往重庆,我爷爷就是不肯跟他们走,他说,“你有个小叔叔(指我父亲)去印缅战场了,我们和他失去联系了,他要是回来,一定会回到这里,我要在这里等他”。

  父亲和从军抗战同学在南开大学复制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前

  值得欣慰和振奋的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曾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驻足凝视。而早在2017年1月24日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考察西南联大时,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驻足凝视,并曾动情地说道:“在国家危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展现了我们民族最宝贵的品格,传承了民族精神和血脉,这都是我们今天最宝贵的财富”。

  习总书记视察西南联大

  李总理视察西南联大

  父亲爱国、勇敢、自强的民族精神,是千千万万抗战老兵的一个缩影,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缩影。他们和抵御外敌战死疆场的先烈们一样,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功臣和民族英雄。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千千万万先国家之忧而忧者,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代,更加需要这样的英雄辈出。让我们继承先辈的遗志,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怀念我的父亲王伯惠。

  (2022年4月5日写于清明)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