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救亡总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简称“东总”,成立于1937年6月20日。关于“东总”的史料已见诸于多家报刊,而“东总”成都分会的史料,至今仍鲜为人知。
成都分会由周恩来亲手组建并领导,总部设在当时的抗战陪都重庆。分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川地区一个比较大的抗日救亡团体。成都办事处地址在青龙巷2号。为方便联络各届人士,分会将秘密联络点和活动地点设在东胜街沙利文饭店(建国后改为市政协礼堂)。由于不久后发现有形迹可疑者常在舞厅周围打探,分会怀疑是国民党特务监督,为安全起见,迅速将联络点也转移到了青龙巷。这是后话。
分会成立以后,积极联络各界人士,宣传抗日,鼓动救亡,唤起民众。分会一切工作是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分会还为华北抗日前线派出战地宣传队,为延安和华北敌后输送干部,组织“五一”反汪大游行等。
青龙巷2号对外公开是牙科诊所。主人于浣非、李相云夫妇均是分会领导干部,于浣非是分会宣传部主任。
这里是一处又大又深的院子,除能满足于家家人生活、生产的需要外,也非常方便开展救亡工作。于浣非开诊所,李相云负责生产牙粉、癣药水、眼药水和墨汁等。眼药水由于浣非配方。诊所和产品收入除维持于家大小生计外,全部贴补分会活动开支。
当时,东北救亡总会总部领导人于炳然从重庆到成都指导工作,也经常住在于家。
成都分会会员多为热血青年和中年人,他们中有作家、诗人、画家、演员、职员、医生、流亡学生、国民党军人和政府公务员。其中不少会员真实身份是地下党员。因大部分会员场比于浣非夫妇年龄小,所以,大家尊称于浣非为大哥,尊称李相云为大嫂。
沙利文饭店是成都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民国以来,成都东胜街出现了不少著名人物、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因而名气日盛。
清朝灭亡后,位于东胜街东头北侧的前左司衙门变成了民宅,四川军阀唐式遵利用这块地皮,建起了成都最好的西式饭店,取洋名曰“ 沙利文”。然后又在距饭店不足百米的东胜街中段修建豪华公馆。该公馆建国后成为四川省文化厅办公楼。提到东胜街,沙利文饭店绝对是重头话题。在东胜街众多的庭院中,沙利文饭店独具特色,被成都市政协作为办公地点使用了近半个世纪。饭店是中西结合式建筑,是东胜街的最高建筑,特别引人注目。饭店装饰大气,磨花彩色玻窗,水泥雕栏阳台,紫红厚实木门,房舍空间轩敞,地板红漆透亮。颇有欧洲城堡的风格。夹峙主楼的左右塔楼,却采用中式顶盖,凸现出中国亭阁之气息。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川军将领唐式遵,宣布将饭店“ 捐作抗战经费”,作为公用。成都分会联络点设此后,全力团结旅川东北籍人士。小礼堂内多次举办抗日美术作品展览,大礼堂中轮回上演《屈原》、《孔雀胆》、《棠棣之花》等名剧。观众甚多,气氛热烈。许多坚持抗战的爱国文化名人出入其间。这里一度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一方阵地。
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沙利文饭店见证了解放军入城部队与中共四川地下党在此的胜利会师。1950年1月,成都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在饭店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贺龙、李井泉、周士第等中共高级军政领导人与熊克武、邓锡侯、刘文辉等成都各界人士270人出席。同年3月16日,成都市第一届各界人 民代表会议在沙利文饭店礼堂隆重举行,31名代表组成了协商委员会,行使政协委员的职责。这是成都市政治协商会议的前身。
董竹君(1900—1997),四川都督夏之时夫人,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也在东胜街留下别具一格的旧居。
冷开泰,成都袍哥头子,曾任刘湘军方驻宜昌办事处副处长、四川航检处长、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情报处长等职。上世纪1970年,四川电视台就是在东胜街西头赫赫有名的冷开泰公馆旧址上落成挂牌。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工作大厦和发射高塔,现在成为东胜街的新地标。
新中国成立后,东胜街除成都市政协外,还是四川省委统战部、成都市侨务办公室办公处。
分会早期负责人杨劲夫(1912.11.19~1982.2.16),是吉林省永吉县东河通屯人。杨劲夫于1939年6月27岁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年做地下工作,投身革命,是一个老党员。他同其他党员一起创建了东北救亡总会成都分会,负责分会的宣传工作。在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为华北抗日前线派出战地宣传队,为陕西和华北敌后输送干部。1940年5月1日,成都举行声势浩大的“五一”反汪大游行,他是总策划,并任总指挥。
1939年6月11日,日本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出动54架飞机轰炸成都。在成都投弹111枚,轰炸了盐市口、东大街、东御街、提督街、顺城街一带,炸死无辜百姓226人。飞机轰炸后,分会宣传部主任于浣非组织成都文化艺术界爱国人士,在少城公园举办了揭露日寇暴行,唤起民众的大型画展,用画笔记录下日寇的无恥暴行。
同年,分会组织在蓉东北藉文化艺术界同仁,在祠堂街新又新电影院,举办纪念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逝世三周年纪念活动。用以表示对红色苏联的敬意,对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拥护。会场中悬挂着高尔基遗像,这是于浣非的手笔。
许多仁人志士,通过分会这座桥梁,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石实(1921~2019),原名胡正培、胡岷沫,16岁在四川乐山竹根镇当小学教员时,常率领学生参加当地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加入成都分会任宣传工作团团员,经常在成都街头和周边乡下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9从这里奔赴延安,求学抗大,投身革命。先在青干班学习,后转抗日军政大学。石实经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后,先后任陕北宁边区联防军新四旅二十五团政治处干事、旅司令部秘书、政治指导员、一野六军十七师司令部政治协理员。转业到地方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干部学校教育处第一副处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委会办公厅副主任、新疆医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陈寰,原名陈玉环,曾用名陈雨寰,女,1918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县东盛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政治组组长。1939年8月至1940年9月,任成都分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队队员。1940年9月至1945年7月,毕业于成都齐鲁大学(美国教会办)历史社会系。1945年任中共南方局领导的成都《华西晚报》记者。
四川新津地下党负责人吕扬炬,因在当地暴露身份,转移到成都后参加分会工作,住分会大众壁报社,编入党支部等候时机赴延安。1939年12月8日,川康特委选送大批党员、革命青年去延安。吕扬炬担任一小组负责人,领队穿越国民党层层封锁线,终于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4年东总被国民政府明令取缔以后,为支援抗战,于浣非、胡相云夫妇率领家人仍以太白牙粉公司名义,进行拥军义卖和幕捐活动。在西大街一次大型的拥军义卖活动中,吸引了许多市民和中学生踴跃参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分会组织各界民众在成都举行大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全城鸣汽笛15分钟,放礼炮101响。下午,各界民众5万多人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成都人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至此,分会完成历史使命,从组织上宣告解体。
作者简介:
杨乐生 文史研究员、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人日报》特约通讯员、《信息日报》(新华社江西分社)特约记者。古市香餐饮总公司首席顾问、乐山网顾问、海棠书画院文学顾问。
上世纪80年代起,相继在《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台湾好报》、《人民政协报》、《四川农村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同日同版四张照片配文)、《龙门阵》(《王陵基被俘记》初号黑体字置封面,头条)、《文史精华》、《文史天地》(中国历代赌博奇观》用初号黑体字置封面顶)、《读者》、《工人日报》、《文史杂志》、《巴蜀史志》、《华西都市报》、《成都史志》、《文谭》、《警坛》、《文史月刊》、《海峡两岸》、《党史文苑》、《党史信息报》、《广西政协报》、《知识窗》、《钟山风雨》、《信息日报》等230多家报刊发文两千余篇.累计字数两百余万。
独立编撰《乐山市志:财政志》《乐山历史上今天》。
作者微信号: wxid_7fuvrq5svz4n22。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