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06-11 15:46:37 ℃
二、全文提要:
《平黔纪略》序 罗尔纲
太平天国失败后,各省多有编辑史书以纪其事者,如《平桂纪略》、《吴中平寇记》、《平浙纪力》、《山东军兴纪略》、《豫军纪略》等等,对今天研究太平天国史说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光绪初年,贵州议续修《贵州通志》,延贵阳人罗文彬、四川人王雪澄主其事,也编辑有《平黔纪略》一书。后因修志事停,这部《纪略》不曾刊行,罗文彬钞存有稿本。至1928年,议修《贵阳志》时,经主持人胡翯在罗文彬后人家访得此稿,始得排印。
马沙利与上海海关 梁 侃
上海海关,即江海关。1854年,上海海关为英美法三国接管,成为外国控制中国关税机构之滥觞。上海海关事件为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然而,认真考察该事件的起源,尤其是从当时在华列强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外国控制海关并非不可避免。其所以终于演成事实,清廷官吏缺乏近代外交思想,盲目排外,腐败迂阔,实为重要原因。
在小刀会占领上海之前仅仅两个月,1853年7月,美国驻华公使汉弗莱·马沙利(Humphrey Marshall)鉴于中国国内阶级冲突的局势以及在华列强的相互矛盾,提出了美国应该支持清朝政府,干涉太平天国的政策主张。
试论甲午战争期间沙俄对日本的基本态度 刘恩格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态度如何?近年来,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沙皇俄国采取了“纵容”、“不干涉”乃至“支持”的政策。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米庆余的文章认为沙皇俄国对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采取“纵容”、“不干涉”和“支持”政策的理由有二:一是战前,俄国自始至终“赞成”和“满意”日本的各项侵略行动。
清末“振兴工商”研究 郑起东
1901年1月,清廷在西安发布上谕,宣布决心“刷新政事”。从1903年4月起,清政府以新设商部为契机,以“振兴工商”为目标,在此后数年中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些法规,构成它的所谓“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对清政府的“振兴工商”作一初步探索。
商部的设立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已丧失了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外国商品以前所未有之势源源流入中国,外商在中国纷纷设厂。
从“裁厘认捐”到“裁厘加税”──清末民初江苏商民的两次重要斗争 王 翔
清末民初,江苏商民先后发起过颇有声势的“裁厘认捐”与“裁厘加税”斗争,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值得重视的篇章。本文试对此作些论述。
江苏是晚清厘金制度的发源地之一。1853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清政府首先在苏北扬州仙女庙开征“厘金”。最初只征收过境的粮食,税率约为值百抽一,后来成为一种常税,范围日益扩大,税率也不断上升,而且全国各商业通道、商品产地、销售市场均遍设“厘卡”。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胡汉民 周聿峨
胡汉民是个有重要影响而又十分矛盾复杂的人物,对其进行全面研究、正确评价,乃是中国近代史必不可少的课题之一。本文想就辛亥革命时期的胡汉民作一初步讨论。
由爱国到革命
胡汉民,初名衍鹳,嗣改名衍鸿,字展堂,别号不匮室主,汉民则是他在民报上用的笔名。1879年出生在广东番禺县一个小官吏家中。
胡汉民的少年时期是在不幸中度过的。双亲早故,次兄及两弟一姊“均以医养不足,先后殂谢”。
辛亥革命前后的内田良平 赵 军
内田良平(1874—1937),幼名甲,号硬石,是辛亥革命期间曾经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所谓日本“大陆浪人”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同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所谓“在野的政治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对于内田良平的评价,从来就有各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泷泽诚的《内田良平评传》一书中说他是“毁誉褒贬参半的传统右翼领袖”,“宛如一个触手伸向各个方面的、巨大而又不能不加以清楚解释的怪异的存在”,这可以说是对内田良平及其评价问题上的扼要概括。
论清末民初中美商会的互访和合作 虞和平
旧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早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经存在,但大规模的发展则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其原因何在?最普遍的解释是:美国在这时推行了“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扩张。这当然是最基本的原因,但只回答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尚须回答,这就是:美国资产阶级是如何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与列强争夺市场,扩张其经济势力的?作为中美双边经济关系中之一方的中国资产阶级又是怎样对待美国的经济扩张的?
刘显世与护国战争 曾业英
对于刘显世在护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发表的论著,普遍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从担任护军使起,到贵州独立前夕,他始终是站在帝制派一边的;他参加护国战争,纯属“被迫”,是“反革命投机家”;他在护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不依其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然而,历史事实究竟怎样?对刘显世的某些言行究应怎样认识?对其在护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究应如何评价?所有这些,似都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北伐时期的李大钊 李善雨
60年前,肩负国共两党在北方最高领导责任的李大利,不避艰险,坚持战斗在北洋军阀恐怖统治的中心北京,为策应北伐战争,推进中国革命,做了大量工作,直至被捕牺牲。这是李大钊殉难前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建树。
北伐战争开始时,敌我在军事力量对比上,众寡悬殊。在这种形势下,要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固然必须首先发动民众积极参战,另一方面则必须辅之以正确的政治策略,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分化和削弱军阀营垒,减少革命的阻力,在这方面,李大钊做了许多工作。
1927年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剖析 高维良
1927年9月,在国民党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临时最高权力机构中央特别委员会。它的寿命虽然只有100多天,但在国民党的历史上却占有一定地位。它既是蒋介石下野后宁、汉、沪三方合作的产物,又是蒋重新上台的前奏。中央特别委员会的产生和垮台,集中地体现了这个时期国民党各反共集团之间的深刻矛盾和激烈斗争。这在国民党的历史上发生着长远的影响。
本文试就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对中共六大的历史考察 金冲及
一次名垂青史的会议,通常都发生在历史的重要转折时刻,而且往往是经历了长时间争论的结果。1928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便是这样。它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怎样来看待这一切呢?如果不对它的复杂背景和会前经历过的长期争论进行历史的考察,要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很困难的。
“左”倾盲动主义的狂热
中国共产党六大的召开,离大革命失败还不满一年。在这短促的日子里,中国革命走过了一段充满惊涛骇浪的路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华侨汇款及其其作用 林金枝
中国人民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的华侨和华人约有2000多万。这些华侨和华人绝大多数是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移居世界各地及其后裔繁衍下来的。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华侨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的关系最为密切。
本文通过东南亚地区华侨的一个侧面,从侨汇和投资与中国经济关系的角度,利用社会调查的具体资料,就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华侨对中国(主要是闽粤两省)社会经济发展作用问题进行探讨,略抒已见。
刘少奇与一二九运动的转折 唐宝林
对刘少奇领导一二九运动及其为巩固和发展运动成果所作的贡献,有些史学论著及当年运动参加者的回忆录,作了不少评述,观点不尽一致。本文就此谈一点意见,供商榷。
1936年3月,刘少奇参加了瓦窑堡会议后,奉中共中央的委派,来到天津主持北方局,从而开始了对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这时,作为一二九运动主要组成部分的平津学生救亡运动,在经历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示威游行和南下扩大宣传后,正处于低潮。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贷款与军火物资援助 李嘉谷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先后向中国提供三笔从苏联购买飞机、火炮等军火物资的易货援助贷款,并派遣三千多名军事顾问、军事技术专家以及数百名空军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这对中国初期的抗日战争是极大的支援。但过去发表的一些历史著作与论文中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贷款与军火物资援助的叙述,错误与不确切之处甚多,以致造成了一些混乱。
抗战时期少数民族的英勇斗争 汪梅琪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全民族总动员的民族革命战争。争取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过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共同抵御日寇野蛮侵略的过程。在抗日战争中,少数民族参加抗战的人数之多,地域之广,斗争之深入,方式之灵活多样,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战史上的空前壮举。
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率先开展抗日斗争。
美国对华政策辩论与1948年《援华法》 陶文钊
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援华法》,规定在12个月之中向中国国民党政府提供4.63亿美元的援助。这是战后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事件,是马歇尔使华失败后美国政府内部关于对华政策历时一年多的辩论的结果。
马歇尔使华的失败,宣告了美国政府既支持蒋介石,又企图避免国共两党之间大规模武装冲突,避免美国直接卷入这种冲突的政策的破产。美国对华政策何去何从?国务卿马歇尔和其他决策者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
论施复亮与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 齐卫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一部分民主人士曾提倡一条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实质的中间路线。历史已经作出了结论:中间路线只是一种幻想。然而,在抗战胜利初期,它又产生过比较广泛的影响。如何评价中间路线,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剖析提倡中间路线的主要代表施复亮的思想主张,就中间路线的评价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施复亮的中间路线思想的产生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1899年生于浙江金华叶村。
关于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之我见──兼与杨其民同志商榷 王开玺
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王韬是否曾化名黄畹向太平天国上书献策,早在三十年代曾有过争议,后经谢兴尧、罗尔纲等先生考证,黄畹确为王韬之化名无疑。近年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吴申元认为:“这是一宗‘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错案,黄畹并非王韬”。杨其民说:“根据现有资料和有关讨论文章,要说王韬曾上书太平军,实在证据不足,难以成立”。这种探求真知的争鸣精神令人由衷钦服,但其论点似仍有商讨的必要。
中共“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形成 荣维木 赵 刚
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过程中,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是因为受到张学良的很大影响。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张学良是否明确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凡是持张学良影响中共这种观点的人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他们做出这种回答的主要依据,不外是申伯纯和应德田两先生的回忆。据他们回忆,张学良早在1936年3月第一次与中共代表李克农会谈时,就对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把蒋介石包括在内表示了异议。提出应尽量争取蒋介石参加抗日。
从历史的深度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评新著《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觅综》 林增平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国势阽危,致使一代代的爱国志士为之焦心竭虑,相率向西方寻求挽救危亡的真理。鸦片战争后不久,经过东方信徒改篡过的、比较粗糙的基督教信条,曾经成为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依据。十九世纪末,赫胥黎的“进化论”,被维新派人士奉为圭臬。转为二十世纪初,倡“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又为当时中国的革命者所倾倒。
朴实无华 翔实公允──评介《丘逢甲传》 郭汉民
徐博东、黄志萍合著的《丘逢甲传》作为“台湾丛书”之一,已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祖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丘逢甲传记,反映了近年活跃起来的丘逢甲研究的最新成果,值得一读。
《丘传》共分五章,前四章以时间先后为序,把丘逢甲的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条分缕析,据实铺陈,最后一章,则对丘逢甲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作了深入评述。
读《汪精卫传》 陈铁健
闻少华的新著《汪精卫传》(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问世,为传记史学增添了一部有份量的书。
世界万物,人最复杂。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元凶巨奸,一骂了之,未始不可。可是,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又反过来给予那个时代以不小的影响,这就不能不引起历史家的探索。何况,汪精卫一生以多变著称,更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汪精卫在中国政治舞台的第一次亮相,确实不同凡响。
评《国共两党关系史》 韩信夫
王功安和毛磊主编的《国共两党关系史》,最近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这部近60万字的专著,系统地、全面地记叙了近70年国共两党的关系,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材料丰富,角度新颖,有现实感,是当前史学园地里出现的颇具特色的一部著作。
《国共两党关系史》一书,由武汉市政府、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市文史资料编辑部和西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0余位同志参加合著。
米勒博士与他的《论中国的社会理论:二十世纪阶级概念的形成》 李 林
民主德国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的米勒博士(R.Reiner Müller)是一位研究中国史的专家,早在五六十年代,他曾留学中国。最近,他再次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并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介绍了民主德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情况,同时向近代史所赠送了他的论著。
米勒博士介绍说:民主德国对中国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柏林洪堡大学(该校成立于1810年,黑格尔、马克思等都先后在该校任教和学习)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该校成立了亚洲研究中心。
唐绍仪出生年月考 张晓辉
洪钧的科学改革主张 李学通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