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06-12 16:30:51 ℃
二、全文提要:
从《望厦条约》的签订看中美外交上的一次交锋 熊志勇
《望厦条约》是清朝政府在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之后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三个不平等条约,也是中美之间自1784年开始交往以来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提起这个条约,人们愤慨的往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等严重丧权辱国,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新规定。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项条约的签订还留给我们更为深刻的教训。
中国海关与引水问题 陈诗启
近代中国海关与引水问题,涉及中国政府、外国在华使节、外国商人和外籍华籍引水的关系问题。我们选择这个题目,在于说明中国海关在中国复杂的半殖民地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局限性,关系到整个海关的评价问题。中国海关是个极其庞杂的机构,非有全面的研究,要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很不容易。我们希望就海关与引水问题,进行初步剖析;如果这个剖析对于海关的总评价,能够提供比较实事求是的结论,就算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官僚──吴健彰析论 章文钦
清代广东行商、上海道吴健彰,是近代初期一个颇为活跃的角色,各种中外著述多有谈及,日本学者且撰有专文。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探讨买办资产阶级起源的角度,对这一人物活动的影响和实质进行剖析。
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商人
吴健彰字道普,在广东承充行商时商名吴天垣,外国人称他为爽官(Samqua)。
吴健彰的籍贯有广东潮州和香山两说。同治《上海县志》职官表说他为潮州人。此志修成的时间距他任上海道仅十余年,有官方档册可据,其说法是可信的。
1905—1912年的国内学生群体与中国近代化 桑 兵
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变迁发生重大影响。然而,除了教育的客观效应外,数以百万计的国内新式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积极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这一群体在少数思想先驱之后崛起,弥补了留学生数量有限和旧式士人转化缓慢的不足,促使社会在向半殖民地沉沦的同时,也沿着近代化轨道加速上升,不仅加快扩展了社会变动的速度幅度,而且对改良社会土壤结构,更新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丁未政潮 郭卫东
丁未(1907年)政潮,是清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一次大爆发,晚清政局转换的一个重要枢机。但由于事件涉及到政坛最高层面的诸多人物,政争又在数地交错同时展开,使得政潮内幕当时就枝杈横生,帷幛重重,至于后来者的若干记述,则多有以讹传讹之处。在此,笔者试作论列,祈求指教。
清末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结构的演化,最重要的莫过于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该集团从1895年发轫,十年之间,从一单纯的军事集团迅速膨胀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无不囊括,有清一朝前所未有的庞大官僚集团。
民元南京参议院风波 胡绳武
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曾是近代先进人物长期追求实现的一种制度,他们认为只要建立起这种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就可以臻国家于富强。辛亥革命后,人们所向往的全国性议会表面上建立起来了,它对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和建制,虽也起过一定作用,但与革命党人的希望仍有很大距离,可以说,这种制度在中国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是因为国际和国内的环境不容许在中国确立起这种制度。
鸦片战争与清廷财政 梁义群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在外国侵略势力在华逐步扩张的形势下,军费、赔款与由此而来的借债通常占了中国财政支出的大部分。从而,这种恶性循环便构成中国近代财政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下面,仅就这个问题做一初步分析。
道光一朝,是清朝统治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鸦片战争前道光朝的财政已日趋拮据,在财政上出现的新特点,概括的说,就是收入大减而支出陡增。
论北洋时期天津商会的发展与演变 胡光明
北洋时期的1912~1928年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诸形态发生空前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位居京都之门和华北通商大埠的天津商会,从纲领章程、机构设置,人员构成乃至称谓,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揭示这些变化及其内在原因是颇有意义的。本文以《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年)大量原始记载为基础,并借鉴前人的有关成果,对问题做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前辈与同行们。
新疆和平解放前后──中苏关系之一页 邓力群
1949年夏,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建国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当时,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大城市相继解放,但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也还有大片国土没有解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组成一个代表团,由刘少奇同志率领,出访苏联。代表团成员王稼祥、高岗;工作人员徐介藩、戈宝权和师哲等人,我也是其中的成员。我们是6月24日离开北京的,6月29日到大连乘飞机,7月初抵达莫斯科,飞机一小时只能飞二三百公里,每天只飞一段距离,从远东到西伯利亚,一站一站的飞,飞了好几天才到莫斯科。
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及其在华建党问题 薛衔天 李玉贞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与共产国际为推进世界革命,摆脱苏俄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孤立境地,极力帮助东西方国家建立共产党。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即在苏俄建立,并根据共产国际的意图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付出过巨大的努力。本文对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在旅俄华人中的大量工作,以及与建党问题相联系的对华革命策略方面的一些问题,试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得到批评和指正。
李大钊与“少年中国”的理想 张 化
“少年中国”之理想,是李大钊在《少年中国》杂志创刊不久提出并加以论述的。它反映了五四时期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改造旧中国,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穷的美好社会的愿望。“少年中国”之理想所包含的“物心两面”改造中国的主张,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众多社会改造方案中之一种。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理想随着“工读主义”和“新村主义”的失败,来去匆匆,为时短促,但是,由于它的产生和消亡正处在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开端,因此剖析这一理想,不论是对于考察李大钊的思想发展过程,或是对于认识中国共产党内社会主义空想论的历史由来,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论中央苏区时期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 黄少群
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后与毛泽东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问题一度引起国际性的争论,似乎至今仍方兴未艾。始作俑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叛徒龚楚。他在50年代前期与中共叛徒张国焘商量后写就的《我与红军》那本回忆录中首先捏造了一则谣言,说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是衔“左”倾中央之命去“清算与斗争”毛泽东的,他“夺”了毛泽东的党权和军权。书中不惜笔墨把周恩来描绘成是一个冷酷无情、专事斗争、言词尖刻的专制家长,而毛泽东则成了他手下动辄得咎、挨批受气的“童养媳”。
中国共产党与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张会民
本文想就中共和同盟军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共北方党组织在抗日同盟军的酝酿过程中以及成立初期的作用
1933年5月,以冯玉祥为首的部分国民党将领组织抗日同盟军,掀起英勇的察北抗战。这与中共北方党组织的推动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被迫隐居山西汾阳峪道河。为谋取政治上的出路,他再次寻找关系,想和中共重新建立联系。
40年代末中美调整关系评析 申晓云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曾就调整双方关系作过一番尝试,但敌对情况不仅未能缓和,反而加剧,及至酿成对抗。其中原因何在?中美间的这一对抗能否避免?自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这一问题曾一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兴趣,并多次展开了讨论。以往的讨论中有两种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为“丧失机会说”,一为“冲突不可避免论”。在1986年10月北京召开的中美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些学者再次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988年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书目索引(中文部分)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