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07-20 17:10:14 ℃
二、全文提要:
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 张振鹍
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大的问题,又像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每一本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都会谈到不平等条约,每一个稍微有一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有不平等条约。也许正因为这样,我国大陆学术界反而对此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全面的专门研究,以致往往产生出种种误解。笔者有感于此,草成此文,提出问题,说一点个人的粗浅之见,目的是引起讨论,促进研究,以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做出科学的总结。
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 夏明方
“丁戊奇荒”是指19世纪70年代后半叶(1876—1879年,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次特大旱荒。它持续达四年之久,席卷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川北等广大地区,夺去了1000多万人的生命,为害之烈,惨绝人寰,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以往的史学界都集中于此次灾荒的受灾情况和形成原因,而对灾荒发生之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空前规模的赈灾实践和善后活动则较少论述。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近代河北省农地灌溉的发展 徐秀丽
河北省农地灌溉起源甚早,在近代,尤其是在本世纪20—30年代,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范围除了行政区划上的河北省之外,还包括北京和天津附近的地区,因为它们和河北省属于同一经济区域。
一灌溉是河北农业的命脉
灌溉是大气降水不能满足作物需水量时的一种补救措施。作物需水量通常是指田间作物耗水量,即作物生长期中叶面蒸发量和棵间地面蒸发量的总和(对水稻来说,还包括稻田渗漏量在内)。
近代山东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其评价 庄维民
近代农业生产力的改进,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广泛,包括建立推广机构和团体,推广良种种植,促进使用化肥、农药和新式农具,改进与推广人工灌溉技术,改良土壤,倡导采用栽培新技术和新农艺,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等等。在近代山东,农业科技推广一直是传统农业改良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的新探索 马 敏
继《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之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黄宗智教授又于1990年推出另一部力作──《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1350—1985》(以下简称《发展》)。如同《变迁》一样,此书出版后即受到美国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某些研究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曾撰文评述,而黄宗智教授本人则依据书中的研究成果,在《近代中国》(Modern China)杂志发表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的长文,对《发展》一书的主要结论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释,触及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
论清代的“禁教”与“防夷”──“闭关主义”政策再认识 王先明
清朝适逢其时,迎头撞上了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的浪潮。面对中西文化的两极相逢,清朝断然推出“闭关主义”政策,以应付这千古未有之奇变,从而,对于中国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路向选择和发展轨程,产生了极大影响。
史学界通常认为,清朝的“闭关政策”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乾隆皇帝于1757年谕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口,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二是设立公行制度,垄断对外贸易。但是,如果我们把探求的目光扩展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对“闭关政策”作这样的概括是很不确切的。
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 苏双碧
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比较独特。洪秀全从梁发的《劝世良言》学到基督教的教义,但他建立拜上帝教的初衷并不是单纯以宗教为目的,他是希望通过建立拜上帝教,劝人为善来达到改造清朝腐败社会的目的。由于洪秀全的宗教思想比较独特,拜上帝教的教义也比较独特,它带有许多政治色彩和改造社会的内容,而随着洪秀全思想的发展和拜上帝教的社会作用的不同,教义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
论晚清的留学政策 冯开文
晚清的留学政策经历了从被动到比较主动、零乱到比较有序的发展过程。本文试图从选派、管理和录用三方面对晚清的留学政策作一粗浅的论述。
选派政策
选派政策及选派机构、选派方式、留学资格和留学科目等方面一直在修漏补缺的被动状
态中缓慢发展,并呈现出不甚明显的阶段性。
清政府的选派机构长期鲜有统一的规范化的尝试;地方选派一直占相当比重,但中央的权力也逐步增强。
论留日学生在立宪运动中的作用 张学继
1901年1月,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奖励游学成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有力地刺激了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据统计,到1904年留日学生人数达到1300人,到最高峰的1905—1906年间,更猛增至8000人。有学者估计,清末十年间,留日学生总数在2万人以上。留日学生旅居日本,深深感到中国的积弱和日本的强盛,强烈的忧患意识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推上了从事政治活动的道路。过去,史学界对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同一时期众多留日学生参与立宪运动的现象则很少有人涉及。
加拉罕使华和旧外交团的解体──北京政府后期的一场外交角逐 吴孟雪
外国使节派驻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事。当时列强驻华外交代表的等级,是大使级别之下的公使。法、英、俄、美四国驻华公使先后于1861年3月至1862年7月抵京到任,并相继在京设立公使馆。此后,其它列强纷纷效尤,提出相同要求。到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与一系列西方国家陆续签约,建立了外交关系,驻华公使因而日见增多。?根据国际惯例,派驻某一政府的所有外交代表可以组成外交团(Diplomatic corps(body))。驻华列强亦不例外,1873年,同治皇帝在紫光阁第一次对整个外交团安排了一次集体接见,可以看成是中国政府承认驻华外交团的开始。
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钟安西
在台湾近代民族运动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深的运动厥为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从1921年至1934年的14年间,一群台湾志士,为了改变日本殖民主义当局不合理的统治,争取实行民族自决,发动各阶层民众,不折不挠地向日本帝国议会进行了15次请愿,要求废除总督的独裁权力,要求设立民选的台湾议会,要求台湾民众享有正常的政治权利。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关税改革述评 张 生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关税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改订新约”一起被称为争取独立自主的重大步骤。究竟内情如何,本文拟作初步分析,敬请大家指教。
南京政府建立时的关税现状
南京政府刚刚建立时,可以为它支配的关税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江海关的关税收入,其余大部分归尚未倒台的北京政府和南方一些地方当局所有。
中纺公司的建立及其性质 陆仰渊
1945年底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是由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直接管辖下一个全国性的纺织垄断集团,其规模之庞大,被号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在国内工业集团中,仅次于抗战前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它为国民党及其政府控制全国经济命脉、聚敛资财,直至为其发动内战筹措军费等方面,出了大力。但它也为恢复遭受日本侵略而严重毁坏的中国纺织工业做了点有益的事,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作了物质准备。本文仅就其成立、发展及其性质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1946年《中美商约》: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经济因素个案研究 陶文钊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是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大事。条约内容广泛,远远超出通商航海的范围。在1943年取消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其他旧有特权之后,正是这个条约,为中美关系提供了新的法律基础。关于条约在1946年的谈判过程,近年一些专著和论文已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但实际上,从1943年1月中美新约签订之后,中美双方就都立即开始为战后签订商约进行准备。美国实业界和国务院密切配合,力图为战后美国在华的经济扩张创造尽可能优惠的条件。揭示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美国战后对华政策。
鸦片战争考释二则 赵立人
三元里之役英军被歼人数考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义勇向占据城北四方炮台的英军发起进攻,旋诱敌深入,分割包围,英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四方炮台。《平海心筹》、《道光洋艘征抚记》等私家著作均谓是役毙敌二百余,解放后不少著述皆从此说。而近十年来的一些中国近代史专著在叙及此役时则对此显然持保留态度。实际上,私家记述确有失实的可能,对照档案史料加以鉴别,诚属必要。
镇南关大捷杂考 廖宗麟
关于镇南关大捷,学术界已做过不少研究。但是,随着不断地深入整理旧史料和发掘新史料,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由于误用了一些未经缜密考证核实的传闻讹说,因而遗漏或误解了某些情节,从而影响了对整个战事真实过程的完整理解和对涉及其中的人和事作出恰当的评价。下面,谈谈我们对一些流传已久的传统看法的不同意见,以便抛砖引玉,将关于镇南关大捷的研究推向深入。
关于《光绪朝东华录》撰修的几个问题 汪受宽 蔡新职
在清代诸种《东华录》中,《光绪朝东华录》是内容最为丰富,使用最为频繁,却又比较缺乏研究的一部书,李志英《〈光绪朝东华录〉研究》(以下简称“李文”)一文填补了这一空白。但由于原书无序无跋,李文在该书撰修的问题上,不免沿袭旧说,间有不当。我们特作此文,试图予以补充和商榷。
李文说:“《光绪朝东华录》,原名《东华续录》,宣统元年由上海图书集成公司出版。1958年,中华书局将《东华续录》改名为《光绪朝东华录》,并断句整理,重新出版。”
彭素民与广东农民运动 司马文韬
1924年4月17日,年方40岁的中央常务委员彭素民,在廖仲恺主持的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22次会议上被推选为农民部长。他从这时起,到8月3日逝世止,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为贯彻国民党“一大”制定的扶助农民运动的方针,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彭素民一上任,就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积极筹备广东农品展览会。4月18日,他与廖仲恺、戴季陶、甘乃光、彭湃等人一起,出席筹备会议。
《黄兴与中国革命》出版三十年 薛君度
去年是辛亥革命80周年,也是拙作《黄兴与中国革命》出版30年。这本书是于1961年10月,即辛亥革命50周年时,由史丹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1968年重印。在此后的1/4世纪中,我每年都收到点版税。当然,数目逐年递减,但我想,这对一部学术著作来说,也算不错了。
拙著可能是第一本论述中华民国共同缔造者之一黄兴的学术专书,也可能是由美国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关中国革命和政治的书中,第一本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翻译并公开出版的书。
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评述 弓 石
在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伟大战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先驱宋庆龄100周年诞辰的前夕,“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月15日到17日在广州举行。
以宋庆龄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尚系首次举办。参加会议的成员约80余人,包括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宋庆龄基金会、海南省文昌县分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等单位派来了代表。
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 陶季邑
林增平教授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一书终于在1991年8月由湖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方面的文章29篇(其中绝大多数是论文),共三十二万余字。这是作者奉献给史学界的最后一部近代史专著。
该书基本上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共12篇文章,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第二部分共三篇文章,关于辛亥革命时期会党的研究;第三部分共两篇文章,关于民初宗社党和民初议会政治的研究;第四部分共六篇文章,关于辛亥人物的研究;第五部分共四篇文章,系作者为辛亥史著作所作的前言或评介文章。
一个增进学术交流的史学新园地──评《近代中国》丛刊 陈 同
《近代中国》是上海中山学社主办的一个以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史为研究对象的不定期丛刊,于1991年4月创办,每辑约25万字。编者在第1辑中提出了对这一刊物的要求与设想,鲜明地体现了编者的宗旨。丛刊的主要编辑人员先前编辑过《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出至10辑停刊),就《近代中国》的内容来看,它延续了前刊的专业侧重,以近代中国经济为主,兼及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在已刊稿中,同经济相关的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发表了一些颇有份量的文章。其中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具体的探微,以及其他介绍与评论性的文字。这种把经济史作为其核心内容的编辑方针构成了《近代中国》的一大特色。
解放以来的历史比较方法研究 蒋大椿 李洪岩
科学的历史比较,是深入研究历史、帮助发现并阐明历史发展真相和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史学方法。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历史比较方法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对这一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及利用它研究具体历史问题的论作很少。文革期间,江青集团及其控制的写作班子,大搞阴谋史学,滥用庸俗的历史类比,给我国史学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