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08-14 09:40:18 ℃
二、全文提要:
“二十一条”不是条约──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 张振鹍
看到《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这个书名,很自然地想到另一部书:王铁崖编的《中外旧约章汇编》。这是一套大型文献资料,全书共三册,相继出版于50年代到60年代,80年代重印。此书辑录了从1689年到1949年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各种条约、章程等等,很有权威性;编号共1182件,里面包括了几乎全部不平等条约;编辑中虽不免有些小的差误,但并不影响其整体上极高的价值。书内于条约没有标明平等与不平等之别,有人便误以为全部文件都是不平等条约。为消除这种误解,把不平等条约切实理清楚,如能从这部《汇编》中准确地抽出真正的不平等条约,再补加上它可能漏收的不平等条约,编一部不平等条约全集,那将是一件大好事。
“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 罗志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史家克罗齐这句名言从民初以来就常为中国史学学人所引用,近年在史学论著中出现尤其频繁;如果要统计中国学者引用外国史学“语录”之频率的话,克罗齐这句话很可能要列为榜首,至少也名列前茅。这一观点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有多么广大,自可想见。
评海外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 崔志海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梁启超是一位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人物,也是海内外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人物之一。比较而言,海外学者比国内学者更加重视梁启超的思想层面。就笔者所读到的海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专著有:李文森(JosephR.Levenson)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LiangCh’i?Ch’aoandtheMindofModernChina)、张灏(HaoChang)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LiangCh’i?Ch’aoandIntellectualTransitioninChina,1890—1907)、黄宗智(PhilipC.Huang)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LiangCh’i?Ch’aoandModernChineseLiberalism)、张朋园的《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和《梁启超与民国政治》以及黄克武的《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本文拟就李文森、张灏、黄克武三人的著作作一述评。
评《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 杨奎松
印象之一:锐意求新,但尚有欠缺听到陈永发教授的名字,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当时在和范力沛(LymanVanSlyke)教授的通信中,得知他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学生,在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写中共抗战时期的历史。大概是在1986年,范教授寄来了这本他十分推崇的著作Making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Movementin Easternand Central China,1937-1945。
陈永发教授出版的这本书,给史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往西方研究中共史的著作,通常以讨论中共上层的权力消长和路线方针为主,陈教授的这本厚达690页的著作,却着眼于中共在传统乡村中的作用与反应,深入地探讨了抗战期间中共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的复杂情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极具新意、且有相当说服力的关于当时历史场景的描述。它获得当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有关东亚研究最佳著作奖,应当说是当之无愧的。
晚清财政与咸丰朝通货膨胀 张国辉
内容提要 清朝财政到嘉、道年间已因多年来收支失衡,形致拮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费支出浩大;战败后,英国侵略者借机敲榨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困难。1851年太平军起义,14年间,内战蔓延18个省区,大半个中国早已无法征收各种赋税,而内战战费、军饷等支出,频年浩增。到1853年4月,正当内战进入激烈阶段之时,户部无力筹集军饷,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危机。清政府决定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咸丰令户部发行官票、宝钞,嗣又令户、工两部鼓铸铜、铁大钱,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后果。从而物价猛涨,商品市场物资严重缺乏。铜、铁大钱和官票、宝钞在流通中遭人民强烈抵制;人民生计异常困难,社会秩序剧烈动荡。延至1862年底,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收票钞”。
[关键词]财政 通货膨胀 官票 宝钞
略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农业条件 严立贤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农业条件,分析了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率衰退与城市近代工业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特殊关系。论文首先根据前人对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状况的研究,对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率进行了评估,然后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中国近代国民收入分配情况的分析,阐述了在农业生产率下降的前提下,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如何实现的。作者提出,农业生产的衰退使得农业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基本的剩余,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近代工业化需要一场农业革命。文章比较广泛地涉及国内外若干学者的相关观点,并提出了商讨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业生产率 价格剪刀差 国民收入
近代日本留华学生 桑 兵
[内容提要]近代中日关系虽然乾坤颠倒,文化联系仍保持一定惯性,因此在中国留学生和游历官绅大批东渡的同时,从1871年起,日本中央政府各省、陆海军以及公司银行、对华团体陆续派人来华留学,并有不少自费留学者。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从事地理兵制调查等间谍活动、学习中国学术文化及养成翻译人才。进入20世纪,随着日本东方主义的复兴和新兴中国学的发展,在各方资助下,“学问的留学生”渐居主导。在中日关系不断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学者对于真诚求学的日本青年能够区别对待,在学习、生活、见闻各方面给予方便。由此建立起来的相互了解和联系,虽然不能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战后却转化为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近代 日本 留华学生
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 冯天瑜
[内容提要]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锁国体制”被打破后,即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状况。1862年幕府第一次派遣使团乘“千岁丸”访问上海,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的社情、风俗、典章制度、市场商情及日中贸易、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形势、西方列强入侵状况及中国政府与民间的反应作了具体考察,从外国观察者角度,提供了关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诸侧面的生动画卷。本文对此予以介绍、评析,并概述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化。?
[关键词]中日关系 幕府使团 千岁丸
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 沈志华
[内容提要]本文综合利用新疆地方档案馆、俄国档案馆、新疆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历史资料以及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录,讨论了1944-1950年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条约。几年以后,中国政权发生更迭,而同盟关系则又上了一层楼。文章认为,在此期间,中苏双边关系中的新疆问题始终是十分微妙的,苏联对新疆的政策表面上看起来变化无常,时而与地方政府结好,时而同少数民族联合;时而鼓动独立,时而强调自治;时而支持国民党,时而援助共产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目标是保持战后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保苏联在新疆地区的优势地位和特殊影响。在战后对华政策中,就其重要性而言,新疆排在蒙古和东北之后,故而成为苏联调整对华关系的外交筹码,这正是苏联对新疆政策时常改变的基本原因。?
[关键词]中苏关系 新疆 1940年代
也谈《新学伪经考》的影响──兼及戊戌时期的“学术之争” 张 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有关重要文献的重新解读和部分散见材料的辑订排比,力图从文本语境、时代学风、朝局政争、人事纠纷等的结合、关联中,更加全面如实地重新估量《新学伪经考》在戊戌时期的影响;并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几个典型案例的补充说明,就戊戌时期的所谓“学术之争”的复杂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戊戌时期 《新学伪经考》 晚清经学 学术之争
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安静波
[内容提要]梁启超是中国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系统研究民族关系历史的第一人。他率先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并在近代中国最早赋予“民族”一词以科学含义。梁氏关于中华民族自始即为多元结合的创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动态的可变的民族观,使他摒弃了封建正统史观和大汉族主义偏见,将国内各民族置于平等地位。他极其重视民族化合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学术文化发展乃至整个文明发达进步的伟大作用,并将各民族融合史视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中国史学上是第一回。?
[关键词] 梁启超 民族观 近代特色
《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5卷序言 汪朝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赢来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终胜利。这是永垂史册的历史性胜利,是近代以来备受列强欺凌而从未放弃过抗争的中国人民所赢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全面、彻底的胜利。?
本卷所述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民国历史。这是一个中国政局大幅度动荡、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抗战胜利,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中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富强民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但是,当时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和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力量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建设战后中国,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与行动。国民党奉行一党专政、以党治国和领袖个人专断的理论,企图独享抗战胜利成果,继续排斥其它党派和社会力量的政治参与,维持其多年一党专政带来的既得利益。?
《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6卷序言 朱宗震
本卷是《中华民国史》的最后一卷。这一卷主要是叙述中华民国国民党政权最后溃败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新旧政权交替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本卷写作的历史时期,主要是从1947年7月到1949年9月,而以最后一章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残部在大陆失败和最后撤离的经过,以求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分期问题经常是历史学工作者争论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历史过程是纷繁复杂的,后人对历史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时,依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分期方法。所以,本卷章节的划分,只求叙述历史过程的方便,而不纠缠于分期问题。
中国革命史料东访纪要 唐宝林
1998年5、6月份,笔者应邀赴日作学术访问,乘机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地的几个大学、研究机构和资料库,着重查阅了一些中国革命史的资料,收获不小,摘要介绍如下。
一、“霞山文库”中的有关图书
从1901年开始,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等人,先后在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开办“东亚同文书院”。该院在教学的同时,收集中国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每年到中国各地教学“大旅行”的实地调查)。1945年日本战败后,这批资料寄赠在其后身爱知县爱知大学丰桥校舍图书馆,取名“霞山文库”。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