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刊物 > 《近代史研究》 > 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08-14 11:13:31  

 
  一、阅读全文(点击):《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二、全文提要:

  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  杨天石

  [内容提要] 在孙中山著作和国民党“一大”文件中,确实没有“三大政策”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所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又确实都来源于孙中山,是在特定环境下,从特定角度对于孙中山晚年思想和主张的一个比较精炼的概括。一个哲人的身后常常有无尽的关于这一哲人的争论。“三大政策”概念的提出,发端于对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的批判。它有一个长达一年有余的熔铸、提炼过程,在此期间,跨党的中共党员沈雁冰、施存统、陈独秀、周恩来,国民党左派柳亚子等人,以及国民党上海左派组织、黄埔左派学生、中共广东区委、中共中央等都发挥过作用。?

  [关键词] 孙中山 三大政策

  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述论  吴景平

  [内容提要]1927年3月成立的以上海金融界人士为核心的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其性质和作用有一变化过程。该委员会最初只是蒋介石委派的筹款团体,尚不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它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行政机构,通过筹集垫款和发行二五库券,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提供了最主要的财政基础;从5月底起,委员会的财政行政机构性质不复存在,专事二五库券的发行及相关事项,直到8月委员会结束。就整体而言,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是蒋介石政权初建、政府结构未臻完备阶段的产物,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暂时性、过渡性的,但却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与上海金融界工商界之间最初和最主要的中介环节,并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磨合过程中得以维系。?

  [关键词]上海金融界 蒋介石 南京国民政府 举借内债

  1860—1864年天京的粮食供应  路伟东

  [内容提要]1860年至1864年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粮食主要来源于苏浙、安徽及上海三地,其中来源于苏浙的最多,约有300余万石,而从安徽、上海两地及通过其他途径输入的粮食总共不过100余万石。1860—1864年,天京共从上述三地输入粮食400余万石,加上城中所剩余粮总共不足423万石,与同时期天京所需粮食约536万石相比大概还差113万石,即大约相当于城中人口一年的口粮。因此,太平天国后期天京城一直为粮食问题所困扰,时时面临粮荒威胁,这是导致天京失守乃至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太平天国 天京 粮食供应

  章士钊《甲寅》时期自由主义政治思想评析  邹小站

  [内容提要]《甲寅》月刊时期,是章士钊一生思想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他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他以功利主义的理论系统地清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批驳专制集权理论,捍卫民主政治的价值,提出了调和立国论。他一方面十分关注国家的强大,一方面又关注个人的自由权利;一方面认定中国应当走民主政治的道路,一方面又为中国的现实条件所困;一方面希望中国能够以和平有序的方式实现政治的转型,一方面又在现实的逼迫下承认革命的正当性。他的困惑在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者当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章士钊 自由主义 国家与个人关系 调和立国

  包世臣与近代前夜的“海运南漕”改革  张 岩

  [内容提要]雇商海运漕粮,是清代道光年间漕运制度中具有新意的重大变革。包世臣的雇商海运思想虽非首创,却有着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雇商海运最终能在道光年间付诸实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更是经世派官僚士子上下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身为幕僚的包世臣为此奔走呼吁,付出了大量努力,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精神,开启了道光朝大政改革重视私商力量的先河。包世臣在近代前夜的“海运南漕”改革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远超魏源。?

  [关键词]包世臣 近代前夜 海运南漕 魏源

  胡适清代思想史研究浅议  颜 军

  [内容提要]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是贯穿胡适一生的一个学术主题。胡适认为,清代思想的发展是中国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体现了科学和理性的倾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对清代的反玄学运动、考据学和新理学进行了阐释。在对费经虞、费密、颜元、程廷祚、戴震等人的研究中,胡适形成了他治清代思想史的规模,并对反玄学运动的贡献,考据学的起源、内涵,新理学的传承、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胡适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又一个范例,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治学特点,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认识和希望。虽然未及系统成书,但基本展示了他对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看法。?

  [关键词]胡适 清代思想史 科学

  放开视野,观察历史──就《太平天国史》的评价问题与吕实强先生商榷  茅家琦

  一、两篇书评台湾“国史馆”出版的《中国现代史书评选辑》(十五)、(十六)两辑分别发表了吴圳义先生和吕实强先生的大作,对我主编的《太平天国通史》和罗尔纲先生撰写的《太平天国史》进行了评议。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学者的认识总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全面的过程。作者出版一本书,在主观上,他总会认为是完美的,但在实际上,科学研究的结论往往是相对真理。通过学者之间的相互批评,肯定其创新之处,指出其不足之处,对繁荣学术是很有裨益的。两岸学者相互评论对方的学术著作,更有助于发展两岸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增加两岸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

  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与鹍先生商榷  郑则民

  读了张振鹍先生的大作《“二十一条”不是条约──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8页),我们决定认真听取意见,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切实总结和改进编写工作。对张先生关注我们编写的书并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和有益的建议,深表谢意。经过仔细研读张文,核对历史资料,我们也发现该文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因此本着实事求是和负责的态度,撰成本文就商于张先生和读者。

  再说“二十一条”不是条约──答郑则民先生  张振鹍

  谢谢郑则民先生对我那篇书评的回应。拙文对郑先生参加主编的《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一书从编辑、内容到学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郑先生的大作《关于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辩驳,其他方面没有置辩。这三个问题是:拙文指出一、中国与外国企业、公司订立的种种章程、合同等不属条约范围(这是根据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的“编辑说明”),二、《九国公约》不是不平等条约,三、“二十一条”根本不是条约:把这些辑入《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都是跑了题;郑先生坚持并力图论证一、那些章程、合同都属条约范围,是条约(不平等条约),二、《九国公约》是“极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三、“二十一条”就是条约。他提出就此与我商榷,我不能不予回应。下面依《问题》三节的次序从后向前谈。

  1998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  张海鹏

  一、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向来为人们所关注,不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如此,其他学科的学者和社会人士也少有例外。这是因为,人们在探讨现实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所自由来时,很自然地都要直接追述它昨天的历史。中国近代历史为自己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是争取国家的独立,一是争取国家的富强;换言之,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的独立,用现代化争取国家的富强。近20年来,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审视,大体上沿着这样两种方向进行。80年代中,关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主线的讨论,相当热烈。90年代初,关于现代化在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有不少文章发表。但是近年来,这两方面的声音,都不太多,以至有的学者对这种现象表示了不满。

  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  黄兴涛

  张之洞写于戊戌维新关键时期的《劝学篇》,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部名著。以往,不少学者在评论此书时,多会提及它被译成西方文字的事。如冯天瑜先生在《张之洞评传》中就曾写道:“帝国主义对此书也深表欣赏,先后译成英、法文出版。一九??年美国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帝国主义分子丁韪良的《花甲忆记》也选录了《劝学篇》。”但有关此书被译成西文的具体情况,却未见有更多的中文记述。因此,对一般人来说,该书到底有哪几种译本,它何以被译成西方文字,又究竟受到怎样的评价,却不甚了解。

  新世纪学术发展对《近代史研究》杂志的期望与要求──本刊编辑部与北京大学历史系部分学者座谈纪要

  日前,本刊编辑部与北京大学历史系20多位学者,就《近代史研究》杂志如何推进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加强学术刊物与教学科研机构及学者之间的沟通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会者认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期待着《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挥重要的作用。《近代史研究》创刊20年来,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相与发展;刊物的20年历程,就是一部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史;刊物如何在21世纪继续前进,任重而道远。与会者指出,学术刊物贵在开风气之先,以推进学术研究的更快发展。开风气之先,决非易事,而它要求刊物的编者有胆有识。

  《近代史研究》稿约 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

阅读电子书返回顶部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