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10-07 16:46:26 ℃
二、全文提要:
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郑师渠
[内容提要]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归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思想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了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梁的存异有所见也有所蔽,须作整体把握,不能以偏概全,简单否定。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归趋两个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体现新文化运动在学术文化领域进一步深化的“整理国故运动”。梁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他由反省现代性,归趋整理国故,仍不失其独立的地位。
[关键词]梁启超|新文化运动|反省现代性
1920年前后两次争国权运动的异样形态及形成原因 陈廷湘
[内容提要]巴黎和会期间的五四运动和华盛顿会议期间反对中日直接交涉的抗议运动都因山东权益而起,但前者如火如荼,后者波澜不惊。从民众运动自身发展规律分析,两次争国权运动的差异确乎是由不同的国际环境、运动思想基础的转变、舆论对不利外交消息的不同传播方式、握有舆论导向权的文化人态度的变化及运动内部发生干扰等因素造成的结果。
[关键词]山东问题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民众情绪
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 徐畅
[内容提要]关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地权变化,学者大致有三种见解,即“集中说”、“分散说”和“现状说”。本文以抗战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六省农村为中心,以农家负债和地权异动为视角,从农户土地典押借贷比例,由土地典押借贷到丧失地权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农户因土地典押借贷引起地权丧失的实况,中、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地权变化等方面,论证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处于集中时期。并且从地权异动的状况论证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权集中具有普遍性、不剧烈性,从地权异动之后的土地流向论证土地兼并者的非农民性程度加强,从30年代前期地权变化在20世纪上半期中的地位,论证此次地权集中具有转折性。同时还对土地买卖与地权变化在农户通融资金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30年代前期土地市场清淡对农家经济的影响,并由此说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农家负债|地权异动|集中|特点
中法庚款案中的无利债券问题 葛夫平
[内容提要]无利债券原为中法实业银行破产后为清偿债务而发给债权人的一种分期债票,当1921年底中法两国政府决定将法国退还庚款用于中法实业银行复业时,始与法国退还庚款发生关系,随后成为中法庚款案中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法国退还庚款的用途和数额。在有关无利债券问题的交涉中,北京政府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而南京国民政府则多有失误,未能切实收回中法实业银行所欠债务。
[关键词]无利债券 庚款 中法实业银行
古德诺与民初宪政问题研究 张学继
[内容提要]民国初期,在亚洲第一个共和国面临何去何从局面的关键时刻,袁世凯的法律顾问古德诺却极力怂恿他扼杀共和,恢复君主制。古氏之所以直截了当地主张中国放弃共和民主制、恢复君主制,是因为他带着西方人的有色眼镜,以傲慢和偏见来观察中国问题,从而得出中国人民“民智卑下”,没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荒谬结论。某些学者对古氏的辩护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国家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应当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决定,而不应由外人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甚至越俎代庖。
[关键词]古德诺 袁世凯 民主共和 君主立宪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民营化与股票发行探析 〔韩〕金志焕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纺织工业的国营、民营之争就已开始,但国民政府一贯坚持纺织工业民营化的原则。然而,战后国民政府却接收原在华日伪纱厂,建立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违背了纺织工业民营化的诺言。以后为补充财政不足,国民政府又一度积极推进中纺公司民营化以及股票发行工作。尽管如此,1948年以后由于内战扩大、通货膨胀等种种原因,纺织工业走向全业破产。纺织业资本纷纷逃货南下,国民政府对财政经济状况失去控制,资本市场日益失序,无法正常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中纺公司的股票出售不能按预期顺利进行,其民营化方案也自然未能实现。
[关键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纺织工业,民营化,股票。
“就地正法”与清代刑事审判制度——从晚清“就地正法之制”的争论谈起 王瑞成
[内容提要]“就地正法”是在晚清引起广泛争议的重大司法问题。但“就地正法之制”并非始于晚清,而是清代刑事审判制度的组成部分。“就地正法”是相对于死刑审判复核监督制度所做的特殊制度安排,主要适用于紧急情况下,从重从快处理谋反、叛乱和聚众抗官等严重危及统治秩序的案件。而死刑审判复核监督制度是死刑审判的基本制度,适用于平时。两者共同构成清代的死刑审判制度。从清代刑事法律制度运行看,施行就地正法不可避免,但这项失去有效司法监督的应急性死刑审判制度,存在随意性和扩大化等诸多弊端,尤其是在晚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持续施行,引起死刑审判复核监督制度与就地正法制度之争,及中央与地方司法审判和监督的权力之争。争论的结果是,尽管最终限制了就地正法的实施范围,但直到清末法律制度根本变革前,这一问题并未解决。
[关键词]就地正法 清代法律 刑事审判制度
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乡村为例 王先明
[内容提要] “地方精英”只是西方话语的一个研究表达,而不是乡土社会的存在实体表达。无论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还是基于社会现状,“士绅”这一话语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认知意义,都不是“地方精英”的话语所能替代。在20世纪前期剧烈的社会政治变迁中,士绅仍然成为乡村权力结构的主体,只是此时的士绅构成却并非局限于功名、身分,其来源和出身己呈多元化趋向。士绅阶层的构成要素己有所变异,然士绅之传统功能和角色却并无质的变化。士绅话语仍然揭示着民国乡村权力的结构性特征。当然,构成要素的变动虽然也展示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向,却只是在原型中有限地扩充。
[关键词]士绅 构成要素 乡村权力 20世纪前期
严寿澂《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书后 程兆奇
“圣库制度”考辨 欧阳跃峰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