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刊物 > 《近代史研究》 > 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10-07 17:04:50  

  一、阅读全文(点击):《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二、全文提要:

  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王建朗

  [内容提要]对于参战案的探讨,以往较多集中于府院之争、派系之争、南北之争上,对参战一事颇多贬斥。从外交史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实有必要。欧战爆发之初,北京政府宣布中立。这一政策看似稳妥,但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境况下却蕴藏着危机。虽曾有人提出对德采取积极进取政策的建议,惜未被采纳。1915年末,北京政府暗中与协约国有接洽之举,但在日本的反对下退缩。1917年,转机出现。围绕着中国是继续保持中立还是对德绝交宣战,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将领及社会各界都卷入了争论。总体而言,主张对德绝交的力量超过了主张中立的力量。北京政府不仅希望通过参战获得战后处分权这一远期利益,还希望获得延付庚款、提高关税等现实利益。以参战为筹码,北京政府与协约国列强展开了并不轻松的谈判。中方的要求获得了部分的满足。可以认为,参加欧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一个重大转变,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可说由此而发端。

  [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政府的外交|参战

  二战时期中英关系再探讨:以南亚问题为中心  林孝庭

  [内容提要]二战时期中英两国关于西藏和南亚问题的争执,反映出丘吉尔的英国政府对于蒋介石插手印度内政的极端猜忌和不满。当时为欧洲战事所困的英国政府,无力阻止战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逐渐向印度和南亚殖民地推进,因而谋求在西藏和中国西南划界问题上予以反击。另一方面,英国对中国势力南进所采取的“报复”举措,则被国民政府视为传统帝国主义对华野心的明显证明,并另谋反击。中英两国皆以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权安危作为处理印度和西藏问题的最大考量,然而就在中英双方皆以国家政权安危为出发点来面对南亚问题的同时,两个盟邦之间本来就不稳定的互信和合作关系,却也一点一滴地被消蚀了。以英国作为一个观察例子可看出,在近代中外关系的互动过程当中,中国并非永远只是西方列强冲击下的被动接受者(recipient)。战时中英两国在印度、西藏和南亚次大陆等问题上的争议,清楚地反映出一个西方强权因疑惧中国力量的崛起,而欲对中国展开有效的反击。

  [关键词]中英关系|蒋介石|丘吉尔|中印关系|麦克马洪线

  中韩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战后天津暨华北韩侨的集中管理与遣返  徐行

  [内容提要]抗战胜利后天津市成立了韩侨集中管理所,将滞留在天津及华北地区的大量韩国侨民迅速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了优于一般中国民众的生活保障,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政治宣教工作,并在短时间内将占全国总量44%以上的韩侨分批从塘沽港遣送回国。战后天津市政府为韩侨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值得肯定的,它表明了中国继续支持和帮助韩国的立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两国的友好关系,成为中国外交史上成功解决外侨问题的典型事例。

  [关键词]中韩关系|韩侨|天津|集中遣返|抗战胜利后

  “公车上书”考证补(二)   茅海建

  民国时期钨砂走私现象探析  肖自力

  [内容提要]钨砂走私作为一种特殊而又有重要影响的非法贸易行为,是民国走私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钨砂走私现象伴随世界风云的急剧变幻与国民政府钨砂政策的变化,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岁月。与同时期其他走私现象相比,钨砂走私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钨砂走私花样繁多;私钨的来源、去向与走私路线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国民政府的钨砂统制政策造成了钨砂走私的盛行;钨砂走私对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钨砂走私研究对于多角度认识民国社会,乃至探求百年来中国的社会特征与政治行为,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钨砂走私|民国时期|私钨|钨砂统制|“特矿”

  信托业在中国的兴起——兼论“信交风潮”中的信托公司  何旭艳

  [内容提要]1921年信托业在上海兴起,并非是商品经济发达后的自然结果,而是上海一地有银过丰而投资渠道有限情况下的畸形产物。由于设立信托公司的动机不纯,信托业刚刚兴起就偏离本业,或者与交易所联手从事股票投机,卷入“信交风潮”而导致败亡,或者以经营银行业务为主业得以继续生存,对于中国信托业而言,这并非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信托公司 交易所 “信交风潮”

  “国民外交”背景下的中苏建交谈判(1923—1924)   何艳艳

  [内容提要]1923-1924年间,苏联派出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为中俄两国恢复邦交进行谈判,最终双方订立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等处理两国外交关系的系列文件,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加拉罕提出的以“中国人民”为外交对象的举措相当不符合国际外交谈判的正常程序,但恰符合当时中国各界民众要求参与外交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从激进到保守的各类中国人士的应和,使本来处境艰难的北京政府不得不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氛围下进行外交谈判。要了解这一谈判的动态过程,就需要回到当时的报刊资料之中,重建那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各界及广大民众形成的特殊政治氛围,并考察这一氛围对外交谈判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外交|中苏关系|国民外交|外交与内政|加拉罕

  考证行为,体察动机——读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谢 维

  《影印太平天国文献十二种》简评  童 仁

  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成书时间及相关问题  马忠文

  [内容提要]关于康有为自编年谱成书的时间,学界通常认为撰写于1899年初,康氏自己还有起稿于乙未(1895年)的说法。通过研究与分析,可以认为,所谓从乙未年开始撰写年谱的说法似乎不可靠;年谱的主体内容撰写于1899年初,大致无疑问,但需要说明的是,此后康氏对年谱仍有修订和增删,将其视为康逝世前定稿,可能更为合理一些。把年谱看作1927年时康氏内心世界与思想状态的反映,应该是相对准确的。定位于此,更易于把握该年谱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康有为自编年谱|成书时间|史料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  郑大华、贾小叶

阅读电子书返回顶部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