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10-21 17:25:41 ℃
一、中文目录
·专题论文·
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 郑师渠(4)
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解析 欧阳哲生(22)
二马圣经译本与白日升圣经译本关系考辨 赵晓阳(41)
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 陈开科(60)
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 关晓红(77)
近代史所第十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选登
中国驻日使团与金玉均——兼论金玉均被刺与甲午战争爆发之关系 戴东阳(93)
滚动交易: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捐赈复产活动 朱 浒(112)
《中国经济情报》周刊与左翼经济学家 吴敏超(128)
·读史札记·
班克斯爵士与中国 程美宝(146)
再论五卅惨案“十三条”交涉条件的提出 周 斌(153)
二、中文内容提要
[标题]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
[作者]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提要]新文化运动根本的思想取向在追求现代性,故其主持者对西方反省现代性思潮并不认同;但是,新文化运动毕竟发生在欧人反省自身文化和欧洲现代思潮发生了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之下,所以,无论自觉与否,事实上,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从而使自身也打上了反省现代性的印记。其中,就涉及进化论、宗教与情感、中西文化观等荦荦大者而言,已足令吾人看到新文化运动除了传统描述的严厉、激进和不妥协的一面外,还有宽容、人性化与更为多样化、生动的另一面。不仅如此,反省现代性思潮还为李大钊、陈独秀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铺垫。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反省现代性 中西文化
[标题]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解析
[作者]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提要]胡适的大部分英文作品都以中国文化为主题。从他博士论文所表现的主旨看,从他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诠释看,从他中西文化观前后期的演变看,从他在英文语境中与西方汉学家的对话看,他在英文作品里倾注的核心主题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的这一历史观既表现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怀,也反映了他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含和复杂的历史境遇。
[关键词]胡适 英文作品 中国文化 新文化运动 中西文化观
[标题]二马圣经译本与白日升圣经译本关系考辨
[作者]赵晓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提要]1822年和1823年分别在印度和中国出版了历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圣经》汉语完整译本——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统称“二马译本”),开启了基督教新教翻译出版多达30余种汉语文言、白话和方言版本圣经的历史。在新约翻译上,二马译本都受到了天主教白日升译本的奠基性影响,其中马士曼译本还参考了马礼逊译本;在旧约翻译上,因其他事务产生的纠纷,导致了两人的各自独立翻译。在参考天主教译本的基础上,两个译本还开始了剥离天主教话语系统、创建基督教汉语圣经话语系统的尝试。
[关键词]白日升译本 二马译本 马礼逊 马士曼 汉译圣经
[标题]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
[作者]陈开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提要]由于清廷没能利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难得间隙,变革传统的“天朝体制”,以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总体上仍被迫将自己的外交操作原则定位为“妥协”,并重新起用妥协有法的耆英,与桂良、华沙纳等共同主持天津的外交交涉。然而,随着社会的缓慢发展,此时清廷外交在操作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部分官员开始反对纯粹妥协,主张“寓抗争于妥协”。基于此,结合当时列强之间的矛盾状况,清廷将天津外交具体操作的方略确定为“妥协”之外,辅之“以夷制夷”,即“以俄、美夷制英、法夷”的手段,利用俄国(美国)出面“调停”,希图借外力进行有限的外交抗争。耆英遵奉清廷既定的外交策略,通过俄罗斯馆的大司祭巴拉第,与俄国使团顺利建立了联系,并于天津举行会谈。为了取得俄国“调停”的承诺,耆英轻率答应提前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条约》。不过,由于广州的“档案事件”,英、法在天津不肯与耆英合作,耆英只好回避,以致获罪、自尽。耆英从复出,到参与中俄交涉,再到获罪的历程,既昭示着晚清弱势外交的不可为,又预示着晚清弱势外交的可为。
[关键词]耆英 第二次鸦片战争 俄罗斯馆 普提雅廷 中俄交涉
[标题]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
[作者]关晓红(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提要]1904年科举减额缓停至1905年立停之间,科举改革的走向、方式及时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议修京师贡院为其中重要关节。在京多数部院官员主修贡院,表明缓停定议可能节外生枝,废科举的取向变数极大。张百熙、端方、袁世凯等人采取断然之策,改缓停为立停;张之洞于此虽一度犹豫,但最终附和。疆臣与枢机相互沟通联络,促成军机处和政务处的人事调整,并说服当政绕开部院会议,直接宣布立停科举。制度变革进程充满玄机,从或然到必然,相关人物的主观努力相当重要。只是精心谋略与强行干预虽可排除障碍,促成科举终结,却难以消除隐患,化解矛盾,避免急行效应带来的社会震荡。
[关键词]京师贡院 科举制终结 减额缓停 立停科举
[标题]中国驻日使团与金玉均——兼论金玉均被刺与甲午战争爆发之关系
[作者]戴东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提要]中国驻日使团参与拘捕金玉均的交涉是在甲申事变金玉均成为朝鲜“乱首”后。金玉均逃日之初,中国驻日使臣黎庶昌、徐承祖奉命协助引渡金玉均,并建议由朝鲜政府出面引渡。日本虽以国际法为辞拒绝,但并没有迹象显示其有信任金玉均之意。大井宪太郎扰韩事件后,徐承祖与井上馨先后共同设计了诱捕、暗杀等方案,最终将金玉均流放到小笠原岛。甲午年金玉均赴沪被刺,鉴于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此前与金玉均交往的目的颇为复杂,随同金赴沪的中国驻日使馆翻译吴葆仁预先也不知情,以李氏父子及中国驻日使团为代表的清政府是否预先参与暗杀尚无确据。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金玉均赴沪被刺前后,始终与朝中两国积极沟通,步调一致。日本出兵朝鲜及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与金玉均被刺没有事实上的关联。
[关键词]中国驻日使团 金玉均 井上馨 陆奥宗光 甲午战争
[标题]滚动交易: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捐赈复产活动
[作者]朱 浒(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提要]在盛宣怀于辛亥革命后谋求复产的过程中,捐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手法。这场捐赈活动的进程表明,由于盛宣怀依然具有将赈灾问题转化为自身社会资源的能力,使他能够在捐赈的名义下,将复产交易的努力从孙中山一直滚动到袁世凯、程德全和张勋那里。这不仅反映了盛宣怀在革命和后革命状态的急剧转换下如何维系其复产之事的策略和能动性,也展现了辛亥革命何以对盛宣怀这样的打击对象也无法进行到底的无奈,从而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具体的情境出发来理解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关键词]辛亥革命 盛宣怀 赈灾 复产
[标题]《中国经济情报》周刊与左翼经济学家
[作者]吴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提要]1934年春,左翼经济学家在汪精卫系报刊《中华日报》扩版之际,果断出手,获得该报副刊《中国经济情报》周刊的主编权。他们将此副刊定位为研究中国经济结构性质、寻找根本改造中国经济道路的左倾色彩明显的经济专刊,在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中占得一席之地。1935年7月,《中华日报》馆突然将该副刊收回自办。但出人意料的是,刊物风格并未出现明显的“右转”迹象,并且仍继续大量刊发左翼经济学家的来稿。重新梳理与考察《中国经济情报》的这一办刊历程,为我们探寻左翼经济学家此时的生存状态、思想主张与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经济情报》《中华日报》 左翼经济学家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5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