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2020-11-12 16:12:17 ℃
本期目录
·专题论文·
蒋介石是怎样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 金冲及(4)
北伐时期的地缘、法律与革命 ——“反革命罪”在中国的缘起 王奇生(29)
戊戌政变前的日中结盟活动 邱 涛 郑匡民(42)
以王法易风俗: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干预缠足的持续呼吁 杨兴梅(57)
孙中山、徐绍桢关系述论 沈晓敏(71)
《学案小识》与《儒林传稿》 戚学民(87)
·问题讨论·
《教学通义》中所杂糅的康有为后来的经学思想 黄开国 唐赤蓉(103)
·学位文选·
信仰与权争:1931年高邮“打城隍”风潮之研究 沙青青(122)
·学术综述·
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虞和平(136)
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毕 苑(147)
·读史札记·
博古“临时中央”若干问题考辨 卢 毅(153)
本期摘要
[标题]蒋介石是怎样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
[作者]金冲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提要]战略决战,对军事统帅来说,通常是考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蒋介石是一个军人,但从他一生来看,长于政治权术,军事指挥能力却未见高明。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略决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当然,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心的向背(军队的战斗意志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军事统帅的智慧和指挥才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蒋介石 军事 解放战争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标题]北伐时期的地缘、法律与革命——“反革命罪”在中国的缘起
[作者]王奇生(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提要]一场实实在在的战争,南方声称是“北伐”,北方声称是“南征”,中立的报纸称之为南北大战,知识界誉之为“新旧决斗”,国共两党则将其建构为“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南方的“革命”被北方称作“赤化”,而北方的“忠于职守”被南方认作“反革命”。北方至少名义和形式上的“司法独立”和“法官不党”,被南方实实在在的司法“党化”、“民众化”和“革命化”所取代。本土的地缘、伦理与外来的法律、革命观念交相错突。过渡时期的多歧、多元和多变,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以审判陈嘉谟和刘玉春为契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革命罪条例》出笼。从此以后,“反革命”既是一个相当随意的政治污名,又是一顶可以致人于死命的法律罪名。至高无上的法律威严性和虚实难辨的暧昧任意性合为一体,极具吊诡意味,其后续的影响尤为深远。
[关键词]北伐 国民革命 反革命 蒋介
[标题]戊戌政变前的日中结盟活动
[作者]邱 涛、郑匡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提要]甲午战后至戊戌政变发生前夕,日本联华势力在中国展开了多方活动,其内部各支力量在华联结活动及其工作对象之间虽存在区分,但同时也有交流、协作和整合;中国维新力量在呼应日本联华活动中也存在区分和异同,并逐步形成一个颇为广泛的、复杂的日中结盟的组织圈。以此为核心开展的日中结盟活动,在中国的改革问题上形成针对现行体制的激烈指向,中日结盟观对光绪皇帝产生影响并为其所接受,以及维新势力与日本关系的互动与演变等情况,日益引起慈禧及清政府部分官员的警惕,对戊戌政变的发生产生影响。
[关键词]日中结盟 维新派 光绪皇帝 合邦
[标题]以王法易风俗: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干预缠足的持续呼吁
[作者]杨兴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提要]在近代反缠足运动中,国家权力对缠足的干预与控制呈逐渐增强之势。但这基本不是由于官方的主导,却主要出自知识分子的要求。从19世纪末年开始,传教士及趋新知识分子便以清初对缠足的禁令为蓝本,吁请朝廷重申严禁缠足之令。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则主要从救国保种的角度申论严禁的必要,其要求官方采取的干预措施也越来越全面,涉及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出现只要是救国救民,则苛政即为仁政一类非常极端的主张。在舆论压力下,一些地方大员也奏请朝廷严定禁令。引起朝野参与的争论,折射出对“国家”功能的不同理解。基本上,从清廷到北洋政府,都想要维持不以“国家”的强制性功能干预社会民生的传统,但趋新知识分子却一直呼吁并期待着“国家”对民生的控制。到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成立,则不仅很快以政令禁缠足,后来还上升到以刑律处置缠足者的高度。
关键词 反缠足 近代知识分子 国家与社会 国家功能
[关键词]
[标题]孙中山、徐绍桢关系述论
[作者]沈晓敏(广东警官学院法律系教授)
[提要]武昌起义后,徐绍桢以新军第九镇统制的身份率军起义,又统率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出任北伐军总司令和南京卫戍总督,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护法运动起,徐绍桢奉孙命回国,躬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诸役,先后任总统府参军长、练兵督办、广东省长和内政部长等职,又代表孙中山与直皖奉军政要人会谈,为孙中山穿针引线,合纵连横,是前清反正高官中唯一能长期追随孙中山并得到孙中山信任的人物,其特殊作用是孙中山周围人物所无可替代的。孙徐关系,以合作为主,也有分歧。无论分合,都有因可循。
[关键词] 孙中山 徐绍桢 护法运动
[标题]《学案小识》与《儒林传稿》
[作者]戚学民(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提要]唐鉴《学案小识》的某些传记曾利用阮元《儒林传稿》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增删和改订,编织了一个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清代学术史论述。唐鉴重写清代学术史有与阮元等人的汉学论述争夺正统的用心。《学案小识》和《儒林传稿》的关系说明前者的学术史价值尚有开掘的空间,显示了后者对晚清以来的学术史论著的影响,也揭示了晚清学术的某种复杂生态和内在机理。
[关键词]学案小识 唐鉴 儒林传稿 阮元
[标题]《教学通义》中所杂糅的康有为后来的经学思想
[作者]黄开国、唐赤蓉(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教授、体育学院教授)
[提要]人们多承认康有为的“两考”受过廖平的影响,而少有人注意到康有为后来对《教学通义》的修改,也多出于廖平的经学。可以肯定的是,《教学通义》中《春秋》以后的部分,较多地杂糅了康有为后来的经学思想,其内容多出于廖平经学前二变,也有受廖平经学第三变影响的痕迹。有的论著虽然指出《教学通义》受到廖平经学的影响,却语焉不详,且不准确;有的论著则强调康有为前后思想的连贯性,不承认《教学通义》受过廖平的影响,但列举的证据或者是出于误解,或者完全是虚构。如何评说《教学通义》的思想与廖平经学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通义 康有为 廖平 经学 方法论
[标题]信仰与权争:1931年高邮“打城隍”风潮之研究
[作者]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提要]1930年前后,一场浩浩荡荡的“破除迷信运动”席卷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国民党基层组织纷纷以“革命”的名义发动了针对传统民间信仰的政治运动,继而导致各地社会的动荡,乃至酿成民变。然而在这个运动背后,却隐藏着国民党基层党政机关彼此对立的潜流,基层党政双方时常围绕意识形态、实际利益等要素而爆发对抗,接着又会在当地社会激发各式各样“运动”与“反运动”间激烈对抗的风潮。本文希望通过重建作为具体案例的高邮“打城隍”事件,来揭示“民间信仰事件”背后的深层政治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基层党政权力间的结构性冲突。
[关键词]破除迷信运动 党政关系 民间信仰 基层社会 高邮
[标题]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作者]虞和平
[提要]2008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循着往年的足迹继续发展。值得重视的是,近几年来研究课题细琐化的现象,不仅在理论上受到质疑,而且在实际研究中,对宏观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并对有些以前有较多认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一、史学理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近几年来史学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2007年10月9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唯物史观与历史评价”研讨会上,一些学者就如何以唯物史观评价历史,并使之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提出了思考。丰子义认为,从大的方面来看,历史评价的尺度有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两种。前者,主要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能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作为评价标尺,属于客体尺度;后者,主要着眼于历史发展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主体性原则作为评价标尺,亦即道德尺度,属于主体尺度。这两种尺度,就历史发展长过程和总的趋势而言,是一致的;就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和特定问题来说,又可能存在某种不一致,甚或相反;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历史评价是首要的,价值评价则是第二位的。陈学明认为,唯物史观在认识、看待历史时,充分注意到两个环节:事实的历史性与事实的整体性。以此观察历史...
[关键词]
[标题]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毕 苑
[提要]2009年8月27—30日,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本次会议以“近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与文化传播”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贵州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和山西大学等兄弟院所大力协助,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20多位海外学者和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90余篇。作为一股蓬勃的史学潮流,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已经实践了20多年,两年一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举办了三届,正如大会组委会主任、社会史中心理事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虞和平在开幕词中所说,研讨会举办以来主题逐届变化,从“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到“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再到“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与文化传播”,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在视点和方法上的推进。从各位学者提交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近期近代社会史研究的趋势和特点,以及值得探讨之处。以下是本届研讨会论文的几个特点。阶层和群体流动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对社会集团、阶层的分析仍然是相当一部分研究者的关注所在。以土匪问题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史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裴宜理...
[关键词]
[标题]博古“临时中央”若干问题考辨
[作者]卢 毅(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提要]关于博古“临时中央”,目前尚存在诸多疑点。根据近年来披露的新史料可以确定:黄平最初并未入选临时中央政治局,是后来在共产国际特别质询下加上的;王明等人不曾向博古说明将来必须交权;王明1931年赴苏并非共产国际钦点,刚开始也没有马上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此后共产国际曾多次计划派他回国,终因安全问题未能成行;是向忠发首先推荐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博古予以最终批准;博古在六届五中全会前并没有想取消毛泽东的政治局候补委员。
[关键词]博古 临时中央 共产国际 王明 毛泽东
书讯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