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刊物 > 《近代史研究》 > 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2020-11-12 16:28:03  


点击阅读全本

  本期目录

  近代史视野:范式与分期(笔谈 )·

  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  郑师渠(4)

  时代精神、主体地位与中国近现代史书写  蔡乐苏(12)

  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  夏明方(14)

  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   程美宝(21)

  近代史就是要近  姜 涛(24)

  中国近代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房德邻(26)

  · 学术评论·

  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  桑 兵(29)

  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  杨天宏(42)

  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 ——以傅斯年研究为例  张太原(51)

  ·专题论文·

  国际化与地方化: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  郑振满(62)

  从“四林外”到大房︰鄱阳湖区张氏谱系的建构及其“渔民化”过程 ——兼论民国地方史料的有效性及“短时段”分析问题  梁洪生(76)

  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  付海晏(93)

  ·学术综述·

  废约史研究30年  李育民(109)

  近20年来的中国商会史研究(1990—2009)  马 敏 付海晏(126)

  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 ——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   谢 维(143)

  本期提要

  [标题]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

  [作者]郑师渠

  [提要]本期各个栏目的文章,除《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一文外,均选自本刊编辑部去年10月组织召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学术会议论文。召开这次学术会议的目的,在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丰富成果和经验教训,评估现状,探讨今后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观点的开放多元、讨论的异见纷呈成为会议的特色。这一点,读者或许可以从本期发表的各篇文章中感受到。我们相信,严肃认真、宽容平和、建设性的学术讨论是学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我们希望,这样生动活泼的讨论,不仅出现于学术会议的场合,而且更多地贯穿于日常的学术活动中。

  [关键词]

  [标题]时代精神、主体地位与中国近现代史书写

  [作者]蔡乐苏

  [提要]

  [关键词]

  [标题]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

  [作者]夏明方

  [提要]

  [关键词]

  [标题]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

  [作者]程美宝

  [提要]

  [关键词]

  [标题]近代史就是要近

  [作者]姜 涛

  [提要]

  [关键词]

  [标题]中国近代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作者]房德邻

  [提要]

  [关键词]

  [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

  [作者]桑 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提要] 史学着重见异,有别于社会科学的主要求同。所以治史不宜归纳,而要贯通。不过见异并非仅仅关注具体,反而更加注重整体,要在整体之下研究具体,探寻个别的普遍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通,既要贯通古今中外,还须沟通各门各类。可是本为整体学问的史学,由于史料繁多和分科教学与治学的影响,近代以来却被不断肢解,专家之学流行,读书但求为人,加上不当的学术交流与评价标准,削足适履而非量体裁衣,导致学界乱象渐深。只有回到本原,把握学问系统及各部分的渊源流变,执简御繁,放眼读书,温故而知新,破除分科的成见和局限,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以免盲人摸象。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 贯通 读书

  [标题]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

  [作者]杨天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提要] 过去3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由一元走向多元,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系统性缺失的严重缺陷,即便是比较优秀的中国近代通史和断代史著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者在追求对历史个案精深研究的同时,相对忽略了综合性认知对于近代史著作编纂的重要性。另外,对西方现代理论、方法的浅尝辄止,见异思迁,也有以致之。

  [关键词]系统性 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

  [标题]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

  [作者]张太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聊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提要]人物研究向来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史学潮流的变化,人物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取向。以傅斯年研究为例,主要表现在:以各种形式的新材料揭示了新的问题;重回历史现场,揭示了其史学口号的本旨,并梳理了“史料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其中,似无意形成了这样一种学术追求:走进人物的心灵,去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按此,不是不需要史料,而是需要更多的史料甚至穷尽史料,去以实证虚,即探求人物的无意识心理、言之真意、言外之意、未言之思、行中所寄、未行所系。这显然超越于各种单纯的史料而形成“史料之外的历史”。如此所为,或许能变作今后人物研究的有意识指向,以使史学研究跃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关键词]史料 历史 傅斯年 人物研究

  [标题]国际化与地方化: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

  [作者]郑振满

  [提要]近代中国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深受海外移民的制约和影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海外移民在推进侨乡现代化的过程中,强化了原有的乡土社会文化传统。本文通过考察闽南华侨的跨国生存状态、侨乡社会权势的转移及侨乡社会文化的传承,探讨近代闽南侨乡的国际化与地方化进程。所谓国际化,是指闽南侨乡的社会经济中心不断外移,海外华侨成为闽南侨乡的地方精英,海外世界与闽南侨乡的联系日益密切。所谓地方化,是指闽南侨乡的政治权力中心不断下移,侨乡建设与地方公共事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地社会文化传统得到了更新和延续。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探讨全球化时代地方传统的发展前景,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 国际化; 地方化; 海外移民; 侨乡; 闽南;

  [标题]从“四林外”到大房︰鄱阳湖区张氏谱系的建构及其“渔民化”过程 ——兼论民国地方史料的有效性及“短时段”分析问题

  [作者]梁洪生

  [提要]本文结合20世纪中期以来鄱阳湖区渔业生产环境和秩序的剧变及渔业资源争夺问题,解读由一位渔民精英保存并继续"生产"的一批民间文献,重点探讨两修《张氏宗谱》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原因。"四林"张氏在道光年间拟制出源远流长的谱系,且以诗书传家人才辈出自诩。到1946年修谱时才有条件地把"三张"渔民世系收为大房,折射出光复之后地方家族势力的新举措,并可能借此为选举县参议员拉票。1988年再次修谱,"三张"渔民成为倡导者和骨干,并将捕捞区域图附入新谱,借此反映渔民的焦虑和利益诉求,张氏宗谱明显"渔民化"。由此反映民间文献也有其不断"生产"和更新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更为频繁,故宜作"短时段"划分,对民国地方史料作更确切的把握和解释。

  [关键词]鄱阳湖区; 族谱; 渔民化; 短时段;

  [标题]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

  [作者]付海晏

  [提要]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发生了两次住持危机。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30年6月,由于白云观没有遵守北平市社会局限期登记的指令,住持陈明霦被社会局撤革。在被迫认捐后,陈明霦才得以复职,白云观亦恢复了其日常的轨道。不幸的是,这种局面并未能持续太久,随着1936年初陈明霦的病卒,围绕白云观继任住持人选安世霖的资格问题,白云观陷入了新的住持危机。北平社会局以及北平道教会的调查发现,安世霖继任住持有诸多不合惯例之处,但是由于寺庙登记任务的迫切,或另有重要权势人物的帮助,社会局改变最初的反对态度,同意安世霖以监院身份暂时代理住持,由此埋下了白云观1940年代内部剧烈纷争并最终导致安世霖被活活烧死的种子。1930年代白云观的两次住持危机表明,在建立现代性国家的过程中,道观被打上了国家严格控制与管理不善的政治烙印,同时亦反映了白云观在衰败过程中内部复杂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陈明霦; 安世霖; 白云观; 住持;

  [标题]废约史研究30年

  [作者]李育民

  [提要]中国进入近代是西方列强用大炮强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开始的,中外条约关系是近代历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巨大。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将这一问题纳入中外关系和外交史领域,或在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等著作中有所涉及,少有专题性研究。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这一领域,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专题研究,其中废约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典型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学术繁荣。然而,学术界对已有研究和今后发展趋向缺乏必要的总结和思考,只在中外关系史或近代史研究综述中略有涉及。这一状况显然与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实际状况不太相称,有鉴于此,笔者拟对大陆废约史研究作一较为系统的评述,抛砖引玉,以冀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一、30年研究纵览废约史研究,至迟从20世纪20年代便已开始,其时报纸期刊发表不少阐述废约斗争的相关文章,也出版了一些小册子之类的著作。这些论著主要是为了适应废约斗争的需要,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新中国废约史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多是从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角度论及中外条约,少许文章从反侵略的角度涉及反对不平等条约问题。自改革开放之后,这一领域开始了真正的专题研究,迄...

  [关键词]

  [标题]近20年来的中国商会史研究(1990—2009)

  [作者]马 敏 付海晏

  [提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会史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50)》(胡光明、蓝长云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1998年版)、《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章开沅、刘望龄、叶万忠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等大型商会档案资料的出版,以及以《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徐鼎新、钱小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为代表的一批商会史著作的相继出版,中国商会史研究成为海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不仅自身发展迅速,而且还带动了经济史、社会史、城市史、现代化史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如果说在1990年以前,中国商会史的研究尚处于拓荒时期,那么,自1990年以来的20年则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的20年。这20年的研究,为今后在中国商业组织研究中取得突破性学术进展,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学术流派奠定了可靠的学术基础。一、20世纪90年代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商会研究的主要进展,表现在商会史研究作为一门专史和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得以形成,并初步提出了以大陆本土话语为中心的一套话语体系和早期的理论框架。进入90年代后,商会及相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高...

  [关键词]

  [标题]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 ——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

  [作者]谢 维

  [提要]2009年10月17—18日,由《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近现代史研究重镇的六十余位知名学者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不仅具有广泛代表性,而且展示了国内一流学者的若干最新思考。一、回顾三十年在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教授充分肯定30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不但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同其他历史学科相比,它在1978年后的迅速走向繁荣,更加引人注目。在讲到存在的问题时他强调,外国学者在理论思维方面,在思辨方面,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的地方②;但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史学优良传统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史学遗产。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历史,中国学者对史料的掌握,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感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熟悉,是外国学者或长期生活在外国的学者不容易相比的。现在,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在国际史学界似乎还没有多少话语权,我们如果只是跟着搬用外国的一些理论框架来讲话,而用中国的史料为那些理论框架作注脚,那就永远也做不出多大的名堂来。我们应该在国际史学界有中国独立的声音,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新中国史学工作者理应担当起来的责任。对于金冲...

  [关键词]

阅读电子书返回顶部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