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刊物 > 《近代史研究》 > 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2020-11-16 20:19:18  

  点击封面阅读

  目录

  专题论文

  “文字起于声音”:近代中国字拼音化思想对一个传统训诂理论的继承式颠覆 王东杰 (4)

  北洋时期的政治分立与司法统一 唐仕春 (28)

  “体温表”与“试金石”:青年党的军事活动(1923—1935) 李 翔 (41)

  “地归原主”中的国家与乡村——土地革命后赣南社会状况分析 黄伟英 (57)

  施压与抵制——从“窃线”案件看1940年代后期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汤水清 (67)

  国家、农民与“工商业兼地主”:南昌县土改中的“清算”斗争 刘诗古 (78)

  “大户加征”: 江津县1950年的征粮运动 曹树基、李婉琨 (94)

  学位文选

  废科举、兴学堂与晚清地方士子——以林骏《颇宜茨室日记》为例的考察 徐佳贵 (110)

  道咸之际的地丁银制度——以湖北各州县收支结构为中心的考察 周 健 (126)

  书评与文评

  “社会生态史学”的启示与反思——读安富歩、深尾叶子编《“满洲”的成立——森林的耗尽与近代空间的形成》 梁敏玲 (147)

  读史札记

  左宗棠入军机的台前幕后 姜鸣 (154)

  英文目录与提要(CONTENTS) (160)

  书讯 《冲破旧秩序:中国对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反应(1912—1922)》 (93)

  内容摘要

  “文字起于声音”:近代中国字拼音化思想对一个传统训诂理论的继承式颠覆 王东杰

  内容提要 20世纪的中国字拼音化思潮的一个学理基础就是把文字视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在西方的“言语中心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但清代“小学”已经发展出一套“因声求义”的理论,其中就包括了“文字起于声音”的内容,而近代学者在论证中国字拼音化趋势的过程中,确实使用了这些成果。这很容易使人认为传统学术已经出现“声音中心主义”的趋势。不过,仔细考察可知,传统的“因声求义”说是在六书系统下的训诂理论,并不涉及文字的性质问题;中国字拼音化的思潮却是要“因声造字”。二者基本取向完全不同。换言之,新思想通过一种“继承”的方式“颠覆”了旧思想。必须把表面相似的观念还原到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在历史延续性的背后看到它们的实质性断裂。

  关键词 因声求义 中国字拼音化 声音中心主义 历史进化论

  北洋时期的政治分立与司法统一 唐仕春

  内容提要 在北洋时期的多数年份里,全国绝大部分省区与北京政府都保持着司法统一。南北政治分立使南方各省与北京政府之间的司法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裂。南方各省之间的政治状态以及司法行政与审级管辖的差异导致各地司法关系断裂的不同步。促使司法关系中断的最主要因素,是南方各省建立了最高审判机关。

  关键词 北洋时期 北京政府 政治分立 司法统一

  “体温表”与“试金石”:青年党的军事活动(1923—1935) 李 翔

  内容提要 1923-1935年的青年党,并不像其建党元老所言,全在文化学术和教育上用功夫,而是极度重视军事工作,花费大量的党力用于军事活动,以实践该党的“革命”方略。1935年6-7月,苗可秀被日寇逮捕杀害,该党军事活动至此告一段落。军事活动的失败,实际宣告青年党试图与国共一决高下企图的彻底破产。为继续生存下去,青年党被迫依附于国民党,改走所谓“宪政”之路。由“革命”到“宪政”,青年党军事活动的曲折命运,犹如一根“体温表”与一块“试金石”。借助它,更能准确地测量出民国政治力量对武力的依赖程度,更能深刻地认识民国政治力量残酷的生存法则。

  关键词 青年党 国民党 军事活动 党军 吴佩孚 张学良

  “地归原主”中的国家与乡村  ——土地革命后赣南社会状况分析 黄伟英

  内容提要 1934—1937年,以“地归原主”为契机,围绕着土地继承、业权改革、族田庙产、田赋启征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将国家力量向前中央苏区乡村渗透和扩张,由此揭开了国家与前中央苏区乡村社会互动的序幕。乡村社会对此既有合作也有抵制,政权力量则根据乡村社会的回应对政策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和妥协。在博弈过程中,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有所加强。

  关键词 “地归原主” 国家 乡村 土地革命 赣南社会

  施压与抵制 ——从“窃线”案件看1940年代后期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汤水清

  内容提要 1946年至1948年间,江西省南昌县小蓝乡境内发生了一系列窃割电话电报线案件,为此,南昌县政府受到了来自电信管理部门和省政府要求其迅速破案和防止此类案件再次发生的巨大压力,并三番五次催促小蓝乡缉拿窃犯和严加防护。小蓝乡最初对此无动于衷,只是在受到多次催促后才呈书一封,陈明该乡既无力破案,也无防护责任。频繁发生的窃线案件最终都不了了之,无一破获。“窃线”案频繁且持续发生,自有其经济因素,但它反映的却是地方政府、乡镇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现实。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传统乡村社会秩序虽逐步瓦解,国家权力开始向乡村社会渗透、延伸,但在某些传统乡村,乡村基层政权或许只具象征意义,在国家权力侵害到其具体利益时,乡村社会依然能够有效表达其意志,并抵制国家权力的侵害。这种抵制,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生命体对国家权力在乡村延伸的本能反应。

  关键词 窃线 陈情书 基层政权 国家权力 乡村社会

  国家、农民与“工商业兼地主”:南昌县土改中的“清算”斗争 刘诗古

  内容提要 在不同的革命阶段,“清算”发挥不同的作用,但都是为达到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在南昌县土改中 “清算”不仅从政治上打击了“工商业兼地主”,更为重要的是,农民通过“清算”获取了大量的经济果实,有效缓解了由于乡村公粮负担繁重而造成的生活、生产危机。在这个意义上,新中国初期土改中的“清算”已不同于1945—1947年的“隐性土改”,而是一种策略性的“救荒”措施,这是中共新政权把民政工作“政治化”的表现。

  关键词 南昌县 土改 工商业兼地主 清算 革命实用主义

  “大户加征”: 江津县1950年的征粮运动 曹树基 李婉琨

  内容提要 基于军需与财政目的而制定的缓分浮财与缓分土地及暂缓土地改革的政治策略,使1950年上半年进行的1949年农业税征收成为一个经济与政治合一的运动。藉助征粮,尤其是“大户加征”,人民政府给予地主阶级沉重的打击。在50%以上的高税率压迫下,相当一批“大户”面临破产。川东行署严禁地主抽佃或出卖土地,他们要为以分配土地为中心的土地改革留下一个敌对的阶级和一个斗争的对象。因此,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征粮的本质是征粮,土改的目的之一也是征粮。这是因为,经过“大户加征”与“减租退押”之后,地主阶级已经无力承担高额的农业税,而分配土地就成为调整税基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 土地革命 江津 征粮 大户加征

  废科举、兴学堂与晚清地方士子 ——以林骏《颇宜茨室日记》为例的考察 徐佳贵

  内容提要 晚清浙江省瑞安县士人林骏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普通地方士子在科举改废、学堂兴起过程中的观察与活动,表明科举之废、学堂之兴在晚清地方尚可展现为“水到渠成”的递嬗过程,这种水到渠成与其在较长时段内引发的“深远”震荡不可混为一谈,却也并不矛盾。某些地方士子对科举由原初的“热心”到后来视停废为理所当然,对学堂由希望转为失望,这一看似前后抵牾的表现或可以从他们对旧制与旧学的不同态度中找到某种一以贯之的答案。

  关键词 晚清 废科举 兴学堂 地方士子 林骏

  道咸之际的地丁银制度 ——以湖北各州县收支结构为中心的考察 周 健

  内容提要 道光、咸丰之际,湖北各州县地丁银的平均征价至少达到1.506两/两,高于法定标准35.7%。而在支出方面,除去户部控制下的正项,地丁盈余主要充作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州县)的行政经费,以及地丁银的征收用款。这些收支惯例在道咸之际成为制度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说明雍正年间的地丁定章已基本失去原有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财政集权管理下的分散性。

  关键词 地丁银、地丁征价、地丁盈余、田赋管理

  “社会生态史学”的启示与反思 ——读安富歩、深尾叶子编《“满洲”的成立——森林的耗尽与近代空间的形成》 梁敏玲

  左宗棠入军机的台前幕后 姜 鸣

  内容提要 光绪七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后从新疆奉诏回京,出任军机大臣。本文运用清人日记、书信、诗歌等第一手记录,研究左宗棠入直军机处的境遇,同僚与他的交往和观感,其最终外放两江总督的内幕运作,各种派系对左宗棠的关注和利用,以及他的性格特点,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也考证了野史笔记的真伪,从而展示了左宗棠生动而丰满的性格和形象,揭示了晚清官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左宗棠 军机大臣 湘淮系 清流

阅读电子书返回顶部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3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5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