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浩(原名林育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和军事领导人。抗战初期担任共产国际代表,向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和《八一宣言》精神,在全面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东渡黄河与日寇作战。后因身体原因,返回延安休养。1942年,张浩同志因病在延安逝世。

▲张浩
01、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
1933年初,张浩接受党组织的任命,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工人阶级赴苏联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的工作,张浩步入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舞台。到达苏联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家的代表和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1935年,中共代表团成员根据共产国际的新政策和国内华北事变的严重局势,酝酿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初稿。代表团成员经过反复的交流和修改,在7月14日得到了代表团成员的一致通过。随后翻译为俄文,递交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审阅,最终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得到通过。8月1日,中共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签发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于巴黎创办的《救国报》第10期上公开发表。《八一宣言》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全体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张浩参与了这一历史文献的酝酿、讨论、起草、修改、定稿工作的全过程,因此他深知《八一宣言》关系党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须发生重大转变。
但是,中共中央早在1934年10月长征之前就同共产国际失去了电讯联络。此时的中央红军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消息隔绝。如何尽快将共产国际七大和《八一宣言》的精神传达给中共中央,就成了亟须解决的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在此关键的时刻,张浩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顾自身已身染多种疾病以及路途遥远的险恶,勇敢地挺身而出,担负起这一重要任务。中共代表团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派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回国。1935年,他和被派往苏联受训的赵玉珍一起踏上了回国的征途。二人化妆为商人,决定由内蒙古出发,跨过蒙古荒漠,寻找中共中央所在地,二人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冻饿干渴,艰苦备尝。直到1935年11月,二人才越过茫茫荒漠,到达了陕甘苏区北沿的定边县。到了11月7日,二人终于抵达瓦窑堡。
在瓦窑堡安顿下来以后,张浩全凭记忆先向在瓦窑堡的中央领导人张闻天、博古、刘少奇、邓发、李维汉等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会议精神和《八一宣言》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共产国际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共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意义。之后,张浩前往安塞,会见了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并作了同样的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传达,促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方针的形成。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顺利召开,中共中央决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倡导在国内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02、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
1937年8月洛川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决定派张浩担任129师的政委,这是因为考虑到张浩具有共产国际的工作背景以及做过红四方面军的工作,与师长刘伯承搭档合作,可以确保对129师的绝对领导。
1937年8月到10月,张浩将原红4军和红31军等部整编为了129师的385旅和386旅;同时妥善安排了徐向前、陈赓等人的职务,徐向前担任129师副师长,陈赓担任386旅旅长。同年10月,张浩与刘伯承率部东渡黄河,进入了山西抗日的最前线。在娘子关战役中张浩组织政治动员,提出了“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张浩也积极推动了晋冀豫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在军事建设方面,首创“随军工作队”制度,战斗部队要与当地工作相结合,这一制度被推广至全军;在军事战术上,强调要主动出击,如指导陈锡联部偷袭了日寇的阳明堡机场,炸毁了24架日机,同时总结推广了“游击战十六字诀”,即敌进我进,敌退我退,集中兵力,机动歼敌。在政权建设方面,在辽县(今左权县)试点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比陕甘宁边区更早实践该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设立了太行山被服厂,解决了部队的冬装问题,同时开办“师属合作社”,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在担任129师政委期间,张浩也积极地进行特殊的统战工作,比如他成功争取了国民党骑兵第4师王奇峰部的协同作战,开创了“军事联盟”式的统战工作;在处理当地民间武装力量“红枪会”事件时,张浩以“团结抗日”取代“武力清剿”,改编民间武装3000余人。
1938年3月,张浩在山西黎城主持反“九路围攻”会议时,突发脑溢血,左半身瘫痪仍然坚持军队的指挥工作。中共中央在了解到情况以后,张浩被强行送回延安治病。同年12月,由邓小平接任张浩的政委工作。
03、健全各根据地工会组织
1938年春,张浩因病返回延安,同年12月卸任129师的政委工作。张浩根据中央的指示,重新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即“中央职委”。中央职委成立以后,张浩担任副书记。在担任职委副书记期间,张浩主持恢复了因长征而中断的全国工会系统,重组了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推动了晋察冀、晋绥等根据地工会组织的建立。他起草了《关于根据地劳动政策的指示》,提出了“劳资两利”原则,纠正“过左”的工资政策;设计“劳动合作社”模式,在延安建立了23个生产合作社,吸纳了难民工人有5000余名。张浩寻求国际援助,向世界工人联合会报告了中国工人的抗战情况,争取到了20万美金的国际工人救助资金。
1940年以后,张浩以病榻为办公室,日均批阅文件多达5小时,他在病床上完成了《职工运动手册》《八路军政治工作回忆》等12万字的著作。1942年2月,张浩在病危期间,弥留之际仍心系党的工作。3月5日,张浩用微弱的声音将警卫员、秘书及妻子涂俊明叫到身边说:“我不行了,革命20年如一日,未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深以为憾。我虽未对我们的党和革命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但尽了力。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青年文化沟——桃花岭上,使我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张浩临终前将自己的所有积蓄共200元边币作为党费上交,毛泽东批示:“此乃真正共产党员本色”。6日凌晨1点,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窑洞病房与世长辞,延安广大军民为之痛悼。中共中央为张浩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毛泽东亲撰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张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上一位忠诚而又务实的革命家。尽管生命短暂,但他的组织才能、政治智慧和坚定信仰,使其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2009年,张浩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5年,张浩被民政部授予“著名抗日英烈”称号。

《团结报》2025年11月13日 第6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