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民间抗战研究 > 学者与自媒体文章 > 橡树 > 内容正文

橡树 | 当年,如果没有美军参战,中国能否坚持抗战?
来源:流浪的橡树   2021-10-13 15:12:04

  △正在行军的中国远征军。在抗战部队中,这支装备简陋的以地面部队为主的军队,却是中国当时最优部队之一。

  通常,聊起中国抗战与中美联合抗战历史,很多熟悉抗战史的朋友往往会有两种看似清晰,却又内核非常飘忽的意见:

  先说第一种意见。

  很多君没朋友喜欢简单地以美、苏、德军比较日军。

  而后,通常认为,日军战力远逊美、苏、德军,因而,他们尤其非常看不起日军,顺势也会轻看中国抗战。

  曾经,网络有一个说法非常流行:在淞沪会战期间,德国观察团及欧美一些军事观察团在淞沪战场观摩实战,评估日本陆军战术思想水平还停留在一战阶段。

  如此顺势推论,隔山打牛,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等会战,以血肉长城抵抗强敌入侵的历史,也是瞬间淡化。

  以前,我在多篇文章也曾引用过这个例子。

  然而,如是系统地了解、比较在1942年之前,日军在张鼓峰、诺门坎对抗苏军,在缅甸对抗英军,在马来西亚对抗美军,在张鼓峰、诺门坎对抗苏军等等诸多实战的战绩,即可发现,当时日军,除却装备稍微逊色,其战斗素质、战斗意志和战争理念,则完全完全不逊全盛时期德军。

  尤其在中国战场,因为是日军发起战争的主战场,再加之中日国力、军力与日军相较悬殊,是以,日本向中国战场投入兵力最强,战法多变,可谓引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诸多新式战法。

  比如在1937年8月爆发的淞沪会战,即为人类战争史上早于太平洋战争美军夺岛作战、诺曼底登陆的首次合同了多兵种、多军种两栖登陆作战。

  再比如1939年3月的南昌会战,日军集中了规模化的火炮、战机、装甲集群,对国军发起仁号作战,即为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成熟的、规模的闪电战。

  发动首次闪电战的冈村宁次与提出闪电战的古德里安,谁才是真正的闪电战之父?

  说到这里,回头再看淞沪会战的所谓德国观察团、欧美军事观察团对日军的评论。

  如是参考淞沪会战的时代性国际社会状况和淞沪会战战时状况,可能有两个理由,显得网传的这段资料不太可信。

  其一,淞沪会战期间,欧美国家纷纷中立,并没有任何组织其官方的、军队的代表团去战区现地观战的官方记载。

  同时,淞沪会战期间,欧美国家各式媒体派出很多记者前往战场,报道战争,确实也就有了大批的记者文章,各抒己见,评论中日两军表现。

  不过,记者分析军事,历来是最不靠谱的事情。不能作为权威结论。

  这点,无需解释。

  其二,客观而言,日军在淞沪会战期间,能够在临近上海租界的战场,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多军种、多兵种的现代化陆海空攻势,及杭州湾两栖登陆作战,纵观整个二战,也只有美军在二战中后期才开始有所践行。

  1942年,日军全面入侵东南亚及缅甸。

  △驻守新加坡的英国殖民军向日军投降。

  当时,日军同样以陆海空合同作战,发起两栖登陆作战、闪电战,一举击溃英军等战例。

  同期在南京会战期间、南昌会战期间,在远东张鼓峰、诺门坎地区,日军与苏军远东精锐军团进行过两次战役级别边境作战。

  彼时,日军仅是以次要兵力、局部兵力出战。

  然而,实战中,无论以多军种、多兵种合同作战,还是以其陆军师团作战,日军战术水平明显高于苏军。

  以至于日军在战机、重炮明显弱于苏军的态势下,打出至今也是难以让人置信的结果。

  显而易见,就当时而言,日军所具备的的军事思想、理念、技术、装备等无疑具有相当的超前性。

  战例放在那里。

  可见,如说日本在发起侵华战争时,其陆军战术思想水平还停留在一战阶段,感觉真是书生读报的结论了。

  再说第二种意见。

  很多熟悉战史的朋友以为非常了解中国抗战能够苦撑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因而,他们往往对中国持久抗战战略持有怀疑态度。

  就此,他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美军不参战,中国凭一己之力,能否可以扛得住日本入侵?

  确然,在1941年美军参战前夕,日军凭借其领先中国的国力、军力,持续进攻,所到之处,几乎战无不胜。

  彼时,日军控制华北、华东、华南出海口,又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互相承认蒙古、伪满建国事实,最终关闭西北国际交通线。

  之后,中国陷入国际孤立,抗战唯有依靠滇缅、滇越公路勉强维持。

  当时,平汉线向东的大幅国土已经沦丧,中国本身就极为孱弱的工业基础、物资更是雪上加霜,遭到极大的损失、消耗。

  国内生产根本无法满足抗战需求,海外贸易艰难,进口物资同样杯水车薪。

  这时,中国抗战,战局岌岌可危。

  抗战截止到珍珠港事变前夜的这段时间,熟悉抗战史的朋友应该非常清楚,这正是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阶段。

  这段时期,除却日军强势、猛烈的进攻,之外,饥饿、贫穷、孤立,更是加倍压榨中国抗战意志。

  中国抗战不仅前线作战艰难,后方民生同样都是十分艰苦。

  这些表象以及更多可以罗列的数据,都可以证实一点,抗战至1941年,中国抗战态势确实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然而,即便历史如此,却也不意味着日本就一定可以灭亡中国。

  历史可以推演、参考。

  但是,历史不可假设。

  再看战至1941年,如果美军不参战,中国凭一己之力,能否可以扛得住日本入侵这个问题,其实真是一种趣味性假设。

  这种假设,既不符合历史逻辑,当然也就无法使人认知当时的国际情况和抗战态势,因而也就无法得到相对更真实地认知历史。

  须知,进入二十世纪,地球一体化进程提速,人类已经走出冷兵器时代的封闭空间时代。

  就此,远东爆发的中日战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等方面,实则和欧、美多国,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自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之后,中日战争全面扩大、升级,一直都牵涉着欧美列强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此外,日本自己的国情、军情,对中日战争也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早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扩军的首要军种是海军。

  日俄战争前后,日本扩军的首要军种还是海军。

  是以,书本上纵然强调日本对满蒙、甚至整个中国、远东、西伯利亚历来有着狂热的野心,然而,日本在短期战略上,却并没有将自己国家战略重心放在远东大陆。

  全力建设强大的海军,即为日本战略方向选择的一个根本注释。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正值世界列强发展海军,装备巨舰重炮成为趋势的时代。

  于是,日本急欲接轨世界,更加之受英国影响,因而在向近、现代化国家转型期间,即学习英国,将海洋战略放在首位,而致力于将自己建设一个强大的海权国家。

  此后,明治以降,经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战一战而至抗战爆发,日本数十年发展,都是以发展海军为日本国防重心。

  1922年,一战结束,欧美列强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洗牌、重置国际格局。

  当时,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包括战列舰、巡洋舰等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5.25V5.25V3.15V1.75V1.75。

  就此,日本成为国际公认的海军第三大国。

  因而,在签约之后十余年间,日军更是几乎以倾国之力,疯狂发展海军。

  相比英美海军发展海军更加重视常规战列舰、巡洋舰等传统海军不一样的是,日本擦边《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限制,回避常规战列舰、巡洋舰,转而大力发展航母及战机。

  如此发展,使得日本海军抢入航母发展的先机,整体海军实力更是有了极大飞跃。

  △从赤城号航母甲板远眺日本联合舰队一部。赤城号航空母舰是日本海军天城级重型航母二号舰,舰名以赤城山命名。1942年6月6日,赤城号重伤自沉。

  如此发展,在抗战及太平洋爆发之初,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不仅在吨位、阵容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排位前三,太平洋及亚洲区域排位第一的现代化超级舰队。

  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还是当时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舰队。

  不过海军吞金远超陆军,最为消耗军费。

  因而,以日本国力要建设、扩充、维持如此庞大的现代化舰队,自然要从陆军的背上拔毛。

  由此,日本陆军更是军费紧张,发展滞后海军。日本陆海军的军队结构也是极为畸形。

  为此,日本陆、海军相互恼火,历来不和。

  等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陆、海军除却在淞沪会战高度配合,联合作战之外,随着战线推向中国腹地,日本陆、海军对侵华军事战略分歧也就急速拉大。

  中国事亚洲大陆国家,海军不能上岸作战。

  航母战舰无法进入中国内陆战场,是以,日本海军主力根本没有用武之空间。

  因而,强大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只能矮下身段,作为次要兵力,编组规模较小的轻型舰队,逆长江配合陆军作战。

  之外,投入巨量资源维持的庞大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只能远方观战。

  随着中日战事发展,日军突破制令线,攻打南京,完全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再向津浦线转向平汉线作战,到最后奔袭豫、皖、湘、鄂发起武汉会战,碍于海军分化资源,陆军必须调派相当兵力驻防东北、朝鲜等等原因,如此事实,使得日本军队的整体资源的相当部分,必然无法投入中国战场。

  中国之大,战线之长,由此对战争影响之大,远非日本军政高层事先的想象。

  就此,长途奔袭攻入中国腹地的日军,很快也被辽阔、广袤的战场和漫长的补给线稀释。

  在1938年年底的武汉会战之后,日本对全面侵华即感力不从心。

  于是,日军在武汉会战之后,便不得不将攻势暂时放缓。

  △武汉会战,进犯田家镇的日海军长山冈部队和陆军白滨部队。

  截止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中日多有激战,但是日军几乎停止了所有类似之前突袭华北、华东、发起武汉会战类似的战略攻击。

  那么,假设日军如是不顾东北边防,不顾海军军费,调整全国国力、军力及所有资源,再来一搏?

  日军或者确实存在有攻克西安、甚至重庆、成都的可能。

  但是,无论当时,或者现在,这仅是想象,全非现实。

  不过,纵算日军可以得手,中国抗战最高指挥中枢还是有往西北、西南腹地撤退的空间。

  同时,中国军队依然有在华中、华北、华南维持战场的能力。

  抗战早期,日本即有三月亡华叫嚣。

  现在回望历史,即可了解,日本所谓三月亡华叫嚣,并非军事兼并中国。实则是日军无非希望兵临南京城下,逼迫南京政府议和,以结束战争。

  然而,中国没有议和,而是选择向华中、西南的武汉、重庆撤退。

  如此大撤退,使得日军速战决胜战略已经全面失败。

  就此可见,只要中国不降,那么,中国抗日战场的主战场还是在长江流域,九战区还是九战区,五战区还是五战区,在华北、华东、华南的游击战依然不会熄灭。

  这个局面,中国清楚,日本明白。

  因而,在武汉会战结束,中国一直以第五、第九战区坚持在武汉南北与日军主力对峙,针锋相对,寸土不让。

  日本方面则一直都在企图逼降重庆,尽快解决战事的焦虑中,不断调集侵华日军的绝对主力集群,在与第五、第九战区较量中,尽量控制延伸、拉长战线。

  ——期间,日军对重庆展开持续数年的无差别轰炸,最为惨烈、血腥。

  △从武汉起航正在轰炸重庆渝中半岛的日机。

  然而,纵算日军以优势兵力自空中远袭重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当时的中日战争格局。

  中日战争在中国第二地理棱线的山地、湖泊、长江腹地僵持下来。

  如此战争态势,对日本方面而言,中日全面战争,也就成为了日本陆军自己的战争。

  日本陆、海军之间的战略分歧就此继续拉大。

  就军事上的地缘条件而言,日本海军主力最为先进的,战力爆表的航母、战舰、巡洋舰等,根本无法进入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于是,日本海军成为看客。

  陆军深恨海军作为看客,坐看战事却占据优势资源。

  海军作为看客,同样也深恨自己被陆军侵华战争牵涉,莫名其妙大把烧钱。

  当时,纵算远东大陆上的中日战事日趋激烈,日本还得必须要维持、发展太平洋上的日本庞大的联合舰队。

  因此,日本必须以大规模的军事资源投入海军,维持这一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舰队,依然必须要做的事情。

  无疑,目睹日本陆军扩大战争的捉襟见肘,日本海军维持运作资金紧张,如此难题,确实让日本天皇和内阁、军部难以两全解决。

  日本资源有限,想要赢得中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根本前提就是要放弃自己之前数十年的国家战略,放弃发展数十年的威震太平洋的联合舰队。

  只能如此,日本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转向倾斜保障侵华日本陆军以保障对华最后的作战。

  显然,这是日本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

  △大和号战列舰为日军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击沉。

  既然日本做不到这一点,中日战争随着战线拉长而走向长期僵持,也就成为必然。

  中日战争到了1941年,中日双方在中国第二地理棱线上形成的僵持战线,中国抗战固然十分艰苦,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何尝不是十分难堪。

  当时,就军事而言,日军战力远远领先中国军队,逻辑上确实存在着想进攻哪里,就能攻克那里的可能。

  然而,日军作为现代化军队,只要发起进攻,就意味着战线再次拉长,后勤压力继续加大。

  如是没有十分的必要,日军当然不会随意再扩大战线,自找麻烦。

  因而,在武汉会战和广州会战之后,在军事上,日军确实没有再往中国腹地用兵的可能。

  当时重庆、延安都看透了日本陆军已经将其兵力用尽。

  由此,这也可以看成是黄桥事件和皖南事件的等战事背后的抗战背景。

  日军尴尬在于,即便日军不再发起战略进攻拉长战线,单是要维持占领地盘,纵算有大量的伪军帮忙,日军还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日军要维持战线僵局,要在华北、华东等占领区实施治安战,固然有以战养战掠夺一定的战争资源,然而,作为一支现代化军队,当时的日军消耗巨大的物资,不会是单纯步兵的草鞋,手推车,而是在中国无法掠夺的,以供战机、火炮、汽车、坦克等等必备的石油和橡胶等物资。

  作为资源极为匮缺的岛国,日本在当时所需石油的95%,都是依靠进口。

  其中,日本进口石油70%来自美国进口,15%从荷属东印度及东南亚群岛,其余则从苏联库页岛等地零星进口。

  然而,进入1941年,随着远东及东南亚局势日趋紧张,1月,美国强硬通知日本,因《美日通商条约》期满,美国不再与日本续约。日本以汽油为核心的诸多战争资源储备有限,使得日本对维持侵华战争背负极大压力。

  △盟军与日军在亚洲战区及太平洋战区的态势图。日军战线漫长,一目了然。

  1941年3月11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日签署正式生效。

  就此,美国基本放弃中立政策,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成为美国上下共识。

  《租借法案》公布当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即通知中国:

  《租借法案》适用中国的抗日战争。

  到了1941年8月1日,美国索性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

  至此,美国对日本外交异常冷淡,最终划出了美日谈判的四个原则性最后底线:

  尊重他国主权;

  不干涉他国内政;

  支持地区门户开放;

  维持太平洋地区和平现状。

  委婉的外交辞令备用,美国以四个原则性对日本表明了其强硬的外交态度:

  日本如不停止侵华战争,美国断不会和日本谈判。

  到了1941年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曾在最后的对日谈判中,更是霸道、强硬、明确地表示,美国要求日军完全从中国撤出。

  日本始料未及,彻底傻眼。

  这次谈判消息传回日本,也成为东条英机等激进战争分子及东条内阁刺激日本军民民粹情绪大爆发的引子。

  当时,日本陆军要解决中日战争,急需军事物资更大的投入,而自淞沪会战结束就几乎处于闲置状态的日本强大的联合舰队,同样在空耗天文数字的军事物资多年之后,面临着美国禁止石油出口日本的问题。

  于是,如要维持侵华战争,南下东南亚抢夺资源,截断中国滇缅通道,也成为日本陆、海军为解决面临这一难题的最为简单和直接的选择。

  而要南下东南亚,日军首要目标,便是打击太平洋上唯一可以与日海军联合舰队相抗衡的美军太平洋舰队。

  于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海军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国珍珠港。

  再于是,那些自抗战爆发、扩大之后,无法投入中国内陆第二地理棱线山地、湖泊、长江战场的几乎所有海军、陆军单位,日军也就物尽所用地将之全部赌在了太平洋战场。

  就此,日本浑如赌徒,开始向中美英等梭哈。

  再再于是,为抵抗和打击日本,中国和美国成为了生死的兄弟。

  △驻印军在美国军援帮助下建成,其装备、素质远超国内军队。

  说到这里,即可清楚,在抗战史上,诸如如果美军不参战,中国凭一己之力,能否可以扛得住日本入侵这个问题,实则就是把历史封闭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钻牛角尖的问题。

  真实的历史,正是中国与美国联袂打败了日本。

  正如我们天安门前那句名言: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世界团结,这是历史的必然。

  唯有世界团结,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