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专题栏目 > 抗战女少将作家谢冰莹 > 内容正文

谢冰莹传
来源:杨弘农   2021-02-05 09:26:23

  谢冰莹(1906-2000),女,名凤英,学名鸣岗,又名谢彬,笔名冰莹、紫英、乡巴老、英子、格雷、林娜、闲事、微波。湖南新化县人,生于清光绪32年9月5日,卒于民国89年1月5日,享年94岁。

  一、 家庭背景

  冰莹出生湖南新化谢铎山。环境幽美,交通不便,风气闭塞的农村。起伏着的山峦,环绕着整个农村,由湘江流域发源出来的一条小河,那里住着三百人家。男的除了耕种外,最大多数是挖煤。新化是中国产煤地,而锡矿山的锑,更是世界有名的。

  冰莹的祖父显康,为佃农,家境贫苦。其父裔勋,为显康先生独子。幼年放牛,带书去自修。某一天牛吃邻居的禾苗,曾挨鞭打。又一次放牛在野外,因看书,牛失踪。祖父知他不是放牛郎,先送他读书,鼓励他上进。

  冰莹的父亲生性聪颖,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参加乡试,得辛卯科副贡,榜名玉芝,字锡林,又号石邻,老年自号“守拙老人”。历任新化资江、武冈观澜、东安紫溪、邵阳图南各书院山长,新化劝学所所长,新化县立中学校长,桃李遍三湘。

  张之洞办两湖书院时,冰莹的父亲在那里读书。笃信孔孟思想,喜欢宋儒之学。不涉政治,尊重旧道德,汲取新知识。

  冰莹的父亲著作等身,已出版的有《覆瓿文存》、《修身教科书》、《国文教科书》。已成著作的有《读史类编》、《水经注地理今释》、《资治通鉴地理今释》、《五史记事本末地理今释》、《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地理今释》,还有诗稿甚多。

  冰莹的母亲刘氏,闺字喜贵,安化罗家湾人。她外祖父母生女3人,无子。她的母亲居长。外祖父早逝,外祖母盲目。家中4口生活,全靠她的母亲做雇工,摆小摊维持。她16岁与冰莹的父亲结婚。个性坚强,精明干练,充满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重视旧礼教,主持地方事业,热心公益,居领导地位。

  冰莹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大哥承鬯,学名祚棻,字赞釐。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历任益阳五福学校和湖南第二联合中学校长、湘中汽车路局常驻委员、新宁县自治调查专员、新化劝学所所长,益阳、攸县政府科员、科长等职。二哥承章,学名焕文,字赞尧。国立山西大学毕业,历任山西省政府编译、山西太原中学、曹州高级中学教员、湖南第一师范、明德中学教员、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武汉卫戍司令部秘书、44军政治部主任。三哥承宓,学名国馨,字赞簧。历任湖南第一女师、明德中学、岳云中学教员、湖南通俗日报编辑、北平河北训政学院教授、汉口和平日报主笔、湖北省第二女中教员、西北文化出版社总编辑、西北劳动营、战干团政治教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等职。

  冰莹的三个哥哥,均受良好教育,从事政治和文教工作。可是她的姐姐隆德,因旧礼教社会,不送女儿读书。她被关在家里,从8岁开始,白天绣花,一直绣到18岁出嫁的那一天。晚间又要纺纱,甚为劳累,不敢诉苦。

  冰莹的母亲对待女儿,管教甚严,一切都要听她,包括终身大事。如不服从命令,就得受罚。有一次冰莹的大哥,为了要和大嫂去益阳组成小家庭,没得到母亲的同意,回来受罚。二哥要和凶恶且没有感情的小脚太太离婚,遭母亲痛骂,无法如愿。三哥和姐姐的婚姻,都是服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完婚的。只有冰莹生性活泼、聪颖和坚强。从小要求上学,母亲反对她读书,幸父兄求情,才得以继续求学。不过,母亲要替她做三件事:一是裹足,二是穿耳,三是出嫁。她10岁那年,开始裹足,坚决反抗。她在熟睡时,两耳各钻了一个孔。关于出嫁事,她在婴儿时,已许配给萧家。母亲还教她剌绣和纺纱,准备嫁妆。她以不要这些东西,只要读书。

  冰莹获得读书的机会。在学校受同学的影响,已不裹足,母亲不高兴。因父兄支持,才得以继续上学。为了献身革命和解除婚约,她从军报国。可是从军归来,母亲禁闭她,逼她出嫁。百般挣扎,四次逃奔,向封建社会宣战,反对旧礼教,推翻封建制度,拼命和家庭搏斗,最终解除婚约,获得自由,继续读书,创造前途。

  二、求学历程

  冰莹5岁时,开始识字。父亲教她读诗,8岁已能背《随园女弟子》和《唐诗三百首》一半。母亲教她读《教女遗规》、《烈女传》和《女儿经》之类。他不喜欢读这一类的书,要求母亲送她上私塾。10岁那年允许她入私塾。在四十多个学生中,她是唯一的女弟子。读完《女子国文》八本,还读了半册《幼学》和《论语》。

  冰莹的求知欲特别强。从小要去学校读书,母亲不答应,曾绝食三天三夜,母亲只得应允。不过,母亲在两年之后,才送她读书。

  冰莹12岁那年,踏入大同女校,那里生活恬静。因为封建思想,女管理员训示,不许和男老师谈话。于是闹学潮,将女管理员赶走,男老师辞职。学生反抗旧礼教,争取自由。她在入学前,答应母亲裹足,但因为同学很多是大脚,在自由空气里,帮她解放裹足。母亲不高兴,不愿送她读书。向父亲求情。因为她的成绩好,允许她继续求学。秋天改入县立高等女子小学校。从大同镇去县城读书的,只有她一人。因语言不通,鲜有朋友。下课在寝室里看书,不是温习功课,就是从图书室借来杂志看。爱看含有冒险性的侦探小说。那时她的二哥从山西带来《新讲演集》和《短篇小说集》。对前者无多兴趣,开始看短篇小说,对文学发生好感和崇拜。

  冰莹的大哥在益阳当校长。母亲允许她去益阳升学,入信义学校,是教会学校,乃入高一班。学校由初小到中学、师范以至大学。设备完善,教师俊良,共有两千多人。她喜欢这种生活环境。只是不信上帝,不作礼拜,不喜欢祷告,有被开除可能。等到“五七”国耻纪念日,集会游行,学校反对。本来不放假,后来破例停课。她和同学在学校举行纪念仪式,并外出游行、贴标语,喊口号。学校不正式开除,通知她的大哥,带她回去管教 。

  冰莹一共读了三所小学。只读到高小一年级为止,还要读两年,才能毕业。母亲坚决反对她继续读书,经过二哥和三哥的求情,才许她去投考长沙高级第一女子师范。这是一所公立学校,学费、膳费、书籍费,一律由学校供应,每年每次录取县额两名。她被录取。除国文和史地外,其他功课,差不多都赶不上。经补习两个月后,便无困难。她那时候喜欢看小说。旧小说中,最爱看《水浒传》,佩服英雄好汉,给她后来从军许多影响。

  民国15年,中央军校第6期刊登广告招生,将收两百名女生。冰莹报考,顺利取上。离开女子师范,投军从戎。前往军校,入伍受训,参加北伐工作。冰莹在入伍那一年,生活充实,生命活跃。在革命的欢声里,意志坚强,感情热烈。

  从军回家,经过四次逃奔,费尽心力,历尽折磨,从封建锁链中得到解放,有了自由。于是离开家乡,前往上海,靠稿费维持生活。民国17年,进入上海艺术大学。在艰困的环境里,努力读书写作。艺大的份子复杂,活动很多。那时候法租界的电车罢工,也还是受艺大学生的鼓励。当时艺大学生办有平民夜校,成立艺术研究社,出壁报。因为这些活动,巡捕房认为艺大学生,都是反动份子,于是逮捕搜查。学生们则募捐营救,最后学校被封闭。

  艺大封闭后,恰好冰莹的三哥到北平去教书,把她接去北平,送进女师大。一年后,她的三哥回南方教课。她的经济来源断绝,生活穷困。她一方面读书,一方面在中学教国文,还有靠写作稿费收入,来维持生活。在艰苦的生活中,她以当大学生后,最高兴的是有了写作的自由。

  民国20年4月,冰莹完成《青年王国材》和《青年书信》两书,拿到650元稿费。决定用这一笔钱去日本留学,将来从事翻译,完成她的读书意愿。

  民国24年的春天,冰莹离开厦门中学,决心再去日本留学,进入早稻田日本大学文学研究院。

  冰莹两度留日。第一次遇上“九一八”事变,与同学组织“抗日救国会”,遭到驱逐回国。第二次遇到溥仪朝日,不去欢迎,结果入狱三周。她两度去日本读书,伤心的不是学业没有完成,而是受尽了气,受尽了污辱,多灾多难。从此对日本军阀的仇恨种子,根深蒂固地进入她的脑海里。

  三、从军报国

  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要完成的时候,是所有的军阀要彻底遭到消灭的时代。全国青年投进革命的洪炉,献身国家民族。当冰莹二哥看到报端的中央军校6期招考两百名女生的广告,立刻要求冰莹投考。他以参加革命,可以得到许多珍贵的材料写文章。可以从事妇女解放运动,解除婚约,发展前途。她欣然接受,以从军为努力目标。

  冰莹投笔从戎、报考军校,获得录取。为了反对复试遭到除名。第二次将原名谢鸣岗改为谢冰莹,原籍湖南改为北平,获得第一名。她终于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队。

  北伐时代的入伍训练,甚为严格。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招收女生,教官勉励大家做好榜样。一切和男生完全一样,穿军鞋,打裹腿,一身灰布军服,腰间束着一根小皮带。走起路来,雄赳气昂,一点没有女人的忸怩姿态。那时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九时半入寝。一天上课八小时,上午四小时术科,都是操练,一切按照步兵操典的程序学习。下午是四小时学科。除了政治课程之外,还有名人演讲,分组讨论。上三民主义和国际形势课程时,大家兴趣较浓,希望三民主义的社会早日实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主社会,人人自由,个个平等,男女同样享受人生乐趣,再也不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大家从自由的普通学校生活,来过机械的、艰苦的和唯命是从的军队生活。把自己的前途和幸福,都寄托在革命事业上。大家愿意把生命献给国家民族。

  这期间军中突然发布命令,要挑选20名女生队员,组织宣传队,随军北伐。先去河南。冰莹因身体健康,又会写文章,被挑选上。在出发前,又接命令。敌军已到了汀泗桥。立刻全体动员应战。男生队早一天出发,已在汀泗桥和敌人开火。冰莹他们的火车经过,看到尸体遍野,惨不忍睹。此时生活清苦,6月天气难耐。在这种有意义和有趣味的特殊生活中,冰莹开始写日记。用膝头当桌子。每天在行军休息时,她牺牲睡眠,写一天的生活。把亲眼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种种现象,写在从军日记里,寄中央日报孙伏园先生。谁知出发10天后,突然中央日报英文版,刊出她的文章,原来是林语堂先生翻译的。以后将这些从军日记,出版《从军日记》一书。这是她的第一本书,也是她正式走向文学之路的第一步。她以为若没有孙、林两位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不会对写作发生这么大的兴趣。

  一个月零四天的战争结束,凯歌归来。这次西征,牺牲了70余位同学,百多个教导的同志,获得了好几千枝枪,散播革命种籽,建立革命基础。最大的胜利,是从军阀的手里,得到无数认识和信仰的民众。

  冰莹从军回家。因为瞒着母亲从军,母亲当然不高兴,父亲却以冰莹是花木兰第二。喜欢听前方的故事,还以有这些丰富的经验,可以多写文章。努力学习,可做班昭第二。

  冰莹以参加北伐,了解社会如此复杂,民间如此疾苦,革命如此重要,民众和青年的热情可爱。还有她以青年时代,充满了苦闷、穷困,忧郁和伤感。但有一段时期,使她的人生观大大的改变,她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光明,那就是从军时代。

  四、日本入狱

  冰莹两度去日本留学。第一次是民国20年。谁知日本帝国主义者,是年侵占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在赴日船上,已听到此消息。抵日获知东北已沦亡。到处受尽侮辱,忍无可忍。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千余人,集会追悼东北死难同胞。由中华留日学生抗日救国会主持,遭到日本侦探和警察的严厉制止,被迫解散。限三日内,驱逐出境,还逮捕一些负责同学,受审10天,逼着认错,得以释放。

  冰莹是学生会干事之一,也于三日内被逐回国。到上海不久,发生“一二八”淞沪抗战。她与文艺界人士,参加慰劳工作,以示抗日。

  民国24年的春天,冰莹第二次去日本读书。第一次用笔名谢冰莹,第二次改用学名谢彬。不敢去以前住的中野宿舍,而住入“樱之家”。后因和日本作家武田泰淳,交换教中日文,迁到大鸟公寓。认识东京朝日新闻名记者竹中繁子、主编妇人文艺的神近市子、记者加藤英子、作家林芙美子、中国文学家竹内好和冈琦俊夫等。他们举行欢迎会,要冰莹报告从军经过,翻译《从军日记》为日文,刊登照片,发表消息,引起各方注意。

  民国25年4月12日,满州国皇帝溥仪朝日。告示中韩学生,都要去欢迎。冰莹反对满州国,不去欢迎。侦探来访搜查,要她供出认识的日本朋友和中国朋友。一一拒答。最后逮捕去目黑警察署,进入囚室。一席之地,两人共被,非常污浊,令人难受。她被捕后,心情反为平静。

  冰莹在狱中,忽然发现武田泰淳。两人视线接触,发生会心的微笑。彼此机警,不敢再望。她内心不安,以武田是因她坐牢。

  在狱中经过一个多星期,冰莹首次受审。问她是女兵吗?认识左翼作家中条樣和神近吗?几时加入共产党?日本青年组织情形如何?均遭拒答。她以不欢迎满州国皇帝是事实,但不是共产党。最后让她回囚室,以下次审问,不受刑,不会说实话。

  第二次审问,以冰莹的作品和日记。她反抗日本,犯罪严重。问她在武田家开秘密会议,参加神近、中条组织,引诱日本文艺青年左倾,还提及她第一次来日,被驱逐回国事。冰莹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到底,挨了耳光。她不伤心,坚决之至。

  第四天审问换了地方。进门就看到电椅、皮鞭、大柱子、压棍和水龙头等刑具。要冰莹提供机关负责人和办公费等。她答不懂。于是用大柱在她脑袋上打了一棒,跌倒刚站稳,又挨一棒,晕倒了。几分钟扶起来,又审问钱从哪里来?逼她说出活动费。不招供,一阵圆柱打在她的前脑上,倒下十多分钟,直腿站着。马上用指刑的三根四方形的竹杠,夹在她食指、中指和小指的缝里,用铁线捆紧着,让骨节间发出响声。继续审问,仍然无可奉告。又打脑袋。思想犯都要受此刑。经过三次重刑后,她已昏迷过去,送回囚室。

  受刑之后,冰莹大病,不能起来。看守的以有事,一定要起来。她勉强站立,跟着去操场。前面有办公室,照了相,送回囚室。正和同室的人聊天,看守的人开锁,叫她去过堂。法官递出审判书,要她签字。以不是她的口供,拒绝签字。翻来复去,死不屈服。法官只得修改,仍以不是她的口供,拒不签字。正僵持间,有人将她的衣服一包送来。突然侦探和法官耳语,以等再签字。送她回囚室。她清洗衣服,感到舒畅。

  冰莹正在晾晒衣服,突然监狱门大开。看守的人要她不要晒了,回家去晒。去到审问室,侦探长宣布她获得自由。以中国有电报来营救,领事馆和中国留学监督处,也派人来保释。即时让她出来,但不能离开东京,随传随到。

  出狱以后,仍不能自由,有特别卫士监视。后来竹中樣子主张她搬到日华学舍的宿舍去住。那里平时是招待中国来的贵宾,或是观园的人住。比较舒适,还可使警探放心。来住的人,没有思想问题,还可和一些中国朋友见面。姚潜修来访。以她在狱中,曾电上海柳亚子先生,请速救援,所以她能出狱。她还畅谈狱中情形。日本朋友神近也来访,偕加藤前来。不久竹中也来,她以想回国请求帮忙。拟以请假养病,由竹中担保,然后备案去神户,坐船回国。竹中还介绍她去上海的日本朋友家住。在行前,神近和竹中已在码头,等候送别。加藤最后赶到,挥手示别。她以这些朋友,是犯案因素,也获得伟大的友谊与同情。

  冰莹抵达上海,踏进自由国土,要洗净在日受刑和侮辱的污点。不过,她以热爱祖国,为人类的和平真理和正义而受的侮辱,应该是光荣。

  五、战地服务

  民国26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国沸腾,抗战空气,日益紧张。冰莹那时候才从日本遭受牢狱之痛苦归来。急想赴前线。以忠孝不能两全,忍心与病重的父亲告别,前往长沙。立即发动妇女到前方,为伤兵服务。消息传出,很多护士和女学生前来联络。于是四天之内,便成立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团员着灰色军服,打着绑腿,青色鞋袜,一切自备。在全国妇女刚开始动员的时候,她们提早去前方。临时只得通知16位团员,于是整个长沙,被女兵哄动。

  在火车站,人山人海。不久大队战士来临,举行北上抗战宣示典礼。火车9月14日夜两点开行。19日早晨5时半抵安亭。下车随队伍开赴嘉定的外围。当晓军队开往火线作战,女团员开始野战医院的工作。军队生活,纪律严明,大家决定牺牲一切,抵抗到底。本着实干苦干的精神,一切生活,与士兵同甘苦,共生死。妇女服务团分成四组,一、二两组分发在59师的野战医院服务。冰莹在三、四两组,在90师的野战医院工作。日夜分三班,夜班工作6小时,日班工作9小时,每3小时轮流换班一次。伤兵越来越多,惨不忍睹,大家在血泊里生活和工作。在敌机整天轰炸之下,白天不能烧饭,清晨吃一顿,要饿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有饭吃,甚至一天只吃一顿,生活紧张艰苦。

  抱着“救一伤兵,就是杀一敌人”的信念,妇女服务团员开始救援工作。为战士洗伤口、敷药、绷扎,倒开水,喂饭,用语言安慰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写家书,找寻御寒衣物,募捐书报给他们看、论述时事给他们听。

  妇女服务团的主要目的是担任救护。后来因为战地民众没有组织,不知抗战是和日本人作战。于是除12名团员经常参加军部和三个师政训处的工作外,还在救护之暇,全体动员宣传民众。挨户访问。从他们的日常生活,谈到敌人的残忍,我们孤军如何奋勇抵抗?老百姓应如何与军队合作?帮忙军队胜利,才有安定生活。每次工作回来,开工作会议讨论,研拟困难问题,提出次日工作计划。团体日渐扩大,有4位新团员从上海和苏州赶来加入。老百姓不害怕妇女团员,给予军队有力帮助。

  民国26年11月11日,四个战地服务团和当地的保甲长,师部政训处,别动队和战区学校开了一个联席会议,讨论军民合作的实际问题,并成立军民联合办事处。没想到次日奉命离开嘉定,随着军医处和伤兵退到苏州,就遭敌机三天三夜轰炸。仍未停止工作,成了紧张恐怖的战备地区,至奉令退无锡。两天后又退常州。当晚有消息,第二批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来了。他们在无锡,冰莹回去找到她们。军长每人给100元,打发他们回去。命第一批团员到汉口后方医院服务。等队伍整理,再来前方。回到常州,团员已全部开到镇江去了。停留一天,找车赶到镇江,路上相遇她们,只有三个在60师政训处的没有下来。从嘉定退到南京,十分狼狈。在南京没有几天,搭上直驶汉江的江安差船。非常拥挤,生活困窘。

  经过两个月的战场生活,去重庆后方工作,不甚习惯。冰莹仍要回前方去。那时她的三哥在第五战区,于是去徐州工作。正遇着台儿庄大捷,战利品堆积如山,军民高兴。在战区巡礼,看到一些战争的痕迹,开始写报告文章,收集在《战士的手》、《在火线上》和《新从军日记》的书里。不久敌人反攻,台儿庄又陷敌手。跟着队伍,回到汉口,休息数日再回长沙,为儿童保育会募款。恰好湘雅医学院内科主任组织了一个战区服务队。冰莹作导,带他们到浠水城恢复服务伤兵的工作。因为城里被炸的破破烂烂,每日都有被炸伤的人等待救援。

  接着,又在广济、黄梅工作一个短时期。敌人向武汉进攻,于是回到汉口。湘雅救护队回湘。冰莹因慢性鼻炎回重庆开刀。这段期间替教育部写了五万多字的通俗小说。为贯彻敌人一天不消灭,就一天不停止战地工作,于是她又带领12个女青年,参加伤兵招待所工作。前后有几百个男女青年分别在第五战区、一战区和十战区一带工作。跑遍鄂水豫西。也跑遍黄河和襄樊前线及大别山麓,这些都是她的战地线服务工作。

  六、粉笔生涯

  冰莹的父兄均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家学渊源,对她的影响很大。她中学读的是师范,大学入的也是师范,因此一生饱尝粉笔生涯。

  民国17年的春天,湖南省第五中学校长,要找一位附小的国文教员。大哥介绍她去衡阳执教,担任五、六年级二期的级任。朝会要训话, 还要监督学生。她因当兵,师范还要一年毕业,但却已当了老师,迈入粉笔生涯,开始社会生活,也开始了解人生。

  在封建社会,学校里的男女教员,不能攀谈。冰莹认真教书,获得喜爱文艺青年的拥戴,而屡遭人忌,以她和男教员谈话数次。小学部主任不满,校长劝退,结果暑期后即自动辞职,决定继续升学。

  民国17年的初夏,冰莹的三哥在北平教书,支援她去女师大读书。不久她的三哥回长沙教课,停止援助,一切自理。经费难以维持,幸有朋友让她教课。一是安徽中学,一是大中中学,每周担任国文课12小时。一边读书,一边教课,生活紧张艰苦。

  民国21年冰莹有闽西之行。在龙岩遇到平权女校校长。他尊重女权,提高女权,自筹经费。夫妇创办此校。相约参观学校,以缺乏音乐教员,冰莹毛遂自荐,答应教课,除担任全校音乐课外,还教高六班国文。闲暇时写稿。寄上海申报和自由谈杂志发表。在此只教课三月,便离开龙岩去厦门。

  厦门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冰莹游览之余,第二天去厦门中学参观,发觉校长是她女师大的同学,请她教国文。师生关系密切,还帮助学生编了一个《曙光》文艺周刊,在厦门日报发表。那时候研究文艺的风气浓厚。在厦门过了半年安定生活,后来校长不满意她只教语体文,她于是提出辞呈,学生拼命挽留,闹了一场风波,有学生居然被开除。她含着悲愤的心情,离开留恋的厦门和三百多位天真可爱的学生。

  冰莹离开厦门,回到长沙,那是民国24年的春天,她再渡扶桑,去日本留学。谁知因不欢迎溥仪朝日,入狱三周才得释回上海。

  不久离开上海。取道香港,回到桂林,到她三哥那里休息。不久,接到南宁高中的电报和聘书,重尝粉笔生涯。她和学生打成一片,因为玩秋千跌倒,入院医治。病癒之后,勉强上课,以后不能支持,只得请三哥代替。回到长沙,从事女兵自传写作。

  民国33年2月至34年1月,冰莹在四川成都高级制革成业学校教国文。她于抗战初期与贾伊箴教授结婚,生有儿女。当时在成都的生活,非常艰苦,儿女缠身。在家不能安心写作。她已提到要感谢制革学校,环境安静,书香气味重,利于执笔,所以那时她能完成一些作品。

  民国35年冬至37年夏,冰莹应北平师大之聘,教授新文艺习作。这是一门新课,再三请求黎锦熙主任才答应。全班有八十多人,别班也有来旁听的。此课分三部分:一是关于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写作理论;二是世界名著选读和研究,包括作家生平、作品主题、故事背景、人物分析,结构和技巧的研究;三是指导写作,包括搜集材料和处理材料。黎主任认为她两年教课,学生对她印象甚佳,又以批改作文很仔细,连标点也不放过。在写作方面,对学生鼓励最大。

  战后时局变动,政府迁台。民国37年9月冰莹应台湾师范学院国文系高鸿缙主任之邀,来台教学。课程除六小时的国文外,还有两小时的文学批评和两小时的新文艺习作。学生有兴趣,新文艺习作由两小时改为四小时,由选修改为必选。以后的毕业生,藉写作成名的不少。在台北文坛各大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文章或出版专集的更多。他们都是在师范学院致力研究新文艺而有成就的青年作家。

  民国46年4月至49月7日,冰莹应丁淼先生之邀,前往马来西亚太平市华联高中教国文。因为想念台湾,提前回师大复职。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改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后改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冰莹除三年去马来西亚执教外,其他时间均在台湾师大执教,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桃李满天下。民国60年因左腿跌断退休,定居美国旧金山,结束了粉笔生涯。

  七、编写工作

  冰莹从小有父亲教她念古文和诗。二哥教她阅读世界名著,三哥编报纸副刊,勉励她投稿,为她修饰,他们都是使她走上写作之路的原动力。

  冰莹喜爱文艺,自从读了《水浒传》和《世界短篇小说集》后,便爱上了语体文,提倡白话文写作。

  冰莹开始写小语,是在湖南女师的第2年。刚满15岁,看了同乡师长公馆用了丫头,受虐待,为她抱不平。用“闲事”笔名,写了《刹那的印象》一文,在大公报刊出,高兴之至,增加写作勇气百倍。

  冰莹对写作的多种体裁,都想学习。曾经学过旧诗、剧本、散文、小说和儿童故事。她著作等身,文体繁多。曾出版散文:《从军日记》、《麓山集》、《我的学生生活》、《军中随笔》、《湖南的风》、《抗战文选集》、《冰莹创作选》、《生日》、《绿窗寄语》、《爱晚亭》、《故乡》、《梦里的微笑》、《作家印象记》、《作家与作品》、《我的回忆》、《生命的光辉》、《观音莲》、《旧金山的四宝》、《旧金山的雾》、《葡萄美酒香醇醇》、《谢冰莹自选集》、《谢冰莹散文集》、《冰莹忆往》、《冰莹怀旧》和《新生集》;传记:《女兵自传》、《我的少年时代》和《一个女性的奋斗》;书信:《青年书信》、《写给青年作家的信》、《给青年朋友的信》、《冰莹书柬》和《冰莹书信》;小说:《前路》、《青年王国材》、《血路》、《伟大的女性》、《梅子姑娘》、《姐姐》、《荒谬的西皮》、《新婚》、《圣洁的灵魂》、《雾》、《空谷幽兰》、《在烽火中》、《红豆》和《碧瑤之恋》;报告文学:《在火线上》、《战士的手》、《第五战区巡礼》、《新从军日记》、《在日本狱中》、《金门马祖澎湖》和《我在日本》:儿童文学:《太子历险记》、《动物的故事》、《给小读者》、《南京与北平》、《小冬流浪记》、《林琳》、《善光公主》、《仁慈的鹿王》、《爱的故事》和《小读者与我》;游记:《菲岛游记》、《马来西亚游记》、《冰莹游记》和《海天漫游》;论著:《我怎样写作》、《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新释四书读本》、《新释古文观止》和《文学欣赏》。

  在冰莹七十多种著作中,《从军日记》是她的处女作,甚为出色。人们对这种战地的写实文章、感到兴趣。林语堂先生把它译为英文,以后有人译成法文、日文和其他文字。《从军日记》出版后,不到一个月,一万本早已卖光,于是再版三版,直到十九版。

  法国爱好自由民主的作家罗曼罗兰曾写信给冰莹。表示自《从军日记》里认识了她,赞她是一个努力奋斗的新女性。要她不要悲哀,不要消极,不要失望。人类终久是光明的。我们终会得到自由。

  冰莹的《女兵自传》也是很成功的作品。因为一个天真纯洁的乡下姑娘,和五千年的封建思想作战,经过千辛万苦。离家出走,寻找自由,追求独立,全凭事实,不宣染、不夸张,感人肺腑,获得读者同情。此书已译成英文、日文和韩文,是她的精心之作。

  冰莹从15岁开始写日记。数十年如一日,写了七十多年。以前有少数留在大陆的日记,已由友人后代带来美国交给她。留在台湾的少许日记,也寄到美国给她。究竟将来如何处理这些日记?她在晚年,对此感到非常烦恼,常想付之一炬。经友人劝解,虽未烧掉,亦未整理。她一生的日记,只有《从军日记》和《新从军日记》两书出版,其他尚付阙如。

  冰莹以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它的艰苦。写自己熟悉的材料,自然没有困难。可是很多资料,完全要去发掘、去找寻的。不过,写作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

  冰莹的一生从幼年、少年、青年到中年、没有享受人生的快乐安逸。使她饱经沧桑,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写作上是一笔不少的财富。更因写作关系,获得国内外无限的友情,所以她终生写作,乐趣无穷。

  冰莹的编辑工作,开始于民国20年。她从日本被驱逐回国,因“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她白天参加十九路军伤兵救护,晚上编《妇女之光》。次年在厦门中学教国文,编《曙光》文艺周刊,在厦门日报上发表。民国24年她在广西南宁中学教国文,编《广西妇女》周刊。26年在重庆,一方面编新民报《血潮》副刊,一方面在教育部担任特约编辑,写抗战通俗文学。28年的春天,她编北平民国日报副刊。29年到32年,她在西安主编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训练第四团的新中国出版社的《黄河》文艺月刊。认识许多年轻的作家,后来多成为著名的老作家。34年抗战胜利,她在汉口主编和平日报和华南日报的副刊。退休来美,68年主编世界日报的“贾奶奶信箱”。73年出版《小读者与我》。

  冰莹一生读师范,又从事教育工作。可是她在编写工作上的时间,比教学时间还多些。她求学时,生活艰苦,靠写作稿费维持。赴日留学,也是靠稿费促成的。就是教学,也靠稿费补贴家用。终生写作,著作等身,所以成了不朽的作家。

  八、皈依佛教

  冰莹以人们信仰宗教的原因,是为了精神有所寄托。宗教等于人生的指南。有了信仰以后,不致于迷路而走错方向。至于信仰什么宗教好,那是各人的自由。一般说来,中国人似乎少有正式的宗教信仰。可是普通人平日遇有灾难,总是求神拜佛,好像佛教在中国社会很流行。

  冰莹出生时有困难,家人在南岳圣帝面前,许“血盆香”,经三天三夜,方得以顺利出生。还有她小时候,为了玩弄屋梁上的燕子窝,从楼上掉下来。脸摔破,已断气,家人在观音菩萨面前,求灵水,才免除灾难。她对这些印象很深,从小在佛教家庭长大,对于拜菩萨,到庙里去烧香,听朗诵佛经,非常向往。

  冰莹学佛,另有因缘。民国40年由在师大旁听的性如法师介绍,住进台湾汐止秀峰山脚的静修院写作,完成小说《红豆》。同年秋,由达心尼师引导,皈依山上弥勒内院院长慈航大师,赐法名慈莹。从此担任护法和弘法的双重神圣任务。

  民国43年慈航大师圆寂,弟子建塔,奉安于后山。广元法师在慈航老法师坟墓旁边的小茅屋,大发孝心,为慈老守墓3年。早晚烧香,供奉清水鲜花。为慈老跪拜,日夜读经、练字和写墨,过清修生活。

  冰莹在这三年中,每年至少要去静修院弥勒内院三次。一则拜谒慈航老法师之灵,一则去访广元法师。

  民国47年冰莹到新加坡。梵影法师把从印度请得之舍利子,分赠六小粒给她。订制小宝塔,放进舍利子,虔诚焚香礼拜。3月后,打开宝塔,发现舍利子已变成一大堆,无法数清,分给佛教友供养。回台后,又生六粒。有三粒为绿豆大。舍利子为何会长大?为何会生多?她以佛法无边,诚则灵,信则有为解答。

  民国54年冰莹集中精力,为菲律宾隐秀寺出版的佛教《慈航》杂志撰写佛学。主持青年学佛信箱,解答青年读书、写作、做人、出家和吃素等问题。刊载于《慈航》季刊、《佛教月刊》和《东海青年》等刊物。汇集起来,于76年2月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冰莹书柬》一书。

  慈航老法师以冰莹是作家,曾叮咛她将佛经上很多故事,用白话文译出来。后来她遵照老法师的意愿,真的译了一些出来。她下决心,将来要与法师和居士合作,把一部分佛经,用流利通俗的语体文译出来。使人家易懂,则佛教可普遍地深入民间。冰莹译的《善光公主》和《仁慈的鹿王》,能引起小读者的爱好。她还出版《观音莲》和《新生集》,是有关佛教的散文集。这些都是她致力于佛教文学的成果。

  九、晚年生活

  冰莹因腿跌断,于民国60年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退休,她的夫君贾伊箴教授从东吴大学退休。他们晚年定居美国旧金山。居住在离中国城不太远的老人公寓,生活简朴。儿子文辉、文湘及女儿文蓉(莉莉)均在美完成学位。结婚就业,生儿育女。分居外埠,时常探望他们,饱享天伦之乐。冰莹住的公寓不甚宽敞。有间小的睡房和洗手间,客厅、饭厅和厨房联成一气。客厅摆有两书桌,已无空地。饭桌靠墙,三面可摆椅吃饭。旁有小走道,厨房在进门靠左旁一条。整个住所,非常紧凑。好在他们以读书与写作为生活重心,甘之如饴。

  冰莹定居金山,写作不多。她对儿童文学仍有兴趣,于民国68年,应纽约世界日报之邀,在儿童世界版,开辟了“贾奶奶信箱”。童心末灭,不知鼓励了多少小朋友投稿,指导他们写作。三年之内,汇集一些小读者的文章,出版《小读者与我》一书。她的目的是使旅居世界各国的华裔小朋友,读了它,激发热爱中华民族,努力学习华语与华文,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冰莹晚年眼力不好,看书写作,有些困难。于是她将笔转移到中国绘画。兴趣浓厚,得到周士心画家的指点。潜心四君子画。与三友每月相聚一次。以四君子为题,每人任择其一。她画梅,舒爱霞画兰,繁露画菊,陈雪美画竹。互相观摩,交换心得,联络感情,增进晚年生活乐趣不少。

  冰莹多才多艺。她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编织。常用多色毛线,编织成品,分送朋友。不但可以消遣,还能博得友情,真是一举两得。

  金山天气好,交通方便,适宜老年人居住。冰莹在文艺界有地位,从国内外来访她的朋友不少。她多在附近的中国餐厅,招待访客。有时领他们去中国城,欣赏较多的美味。他们爱朋友,广交游,访客不少。多年来,最难得的访客是她在日本的朋友武田泰淳夫人——武田会子。她也是名作家,于1982年参加旅游团来美。事前联络相聚,一到金山。立刻来访。相晤畅叙,陪同游览。武田泰淳爱好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有兴趣,中文造诣很深。他和冰莹在日本同时入狱。冰莹以武田因她而下囚,而日本侦探以他两度入狱。冰莹和他交往,自受影响。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武田于1976年逝世。他的遗孀来访,一朝把晤,感慨万千。

  冰莹笃信佛教。以有悲天悯人的心性,缺乏救世的力量。决心在退休后,将全力贡献给佛教文学和儿童文学。让心灵永远是恬静的和圣洁的。在儿童文学方面,她主编“贾奶奶信箱”。在佛教文学方面,她在金山常茹素,到佛教寺念经祷告。1988年她的夫君贾伊箴教授逝世。依他遗嘱火葬后,将骨灰撒在太平洋里。冰莹生前,也作此决定。她逝世后,照她遗书办理。如今他们两人的骨灰,均撒在太平洋里,自由漂流,可能重逢相聚,欢度新生。她曾以希望快点上西天,与先父母和先兄姐等团聚。这不是消极话,而是佛教中的积极话。因信佛教的人,以死叫做“往生”。

  十、结语

  冰莹出生在风气闭塞的旧礼教农村社会。反对缠足,解除婚约,努力读书,冲破环境,争取自由,成为反封建的先锋。北伐从军报国,抗日战地服务,英勇奋斗,历尽艰辛,成了不朽的女兵。反满抗日,入狱三周,不屈不挠,坚强抵抗,成为英勇的爱国斗士。她的中学和大学,读的都是师范学校,一生执教中学和大学,不离粉笔生涯,成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喜爱语体文,提倡新文艺,从事编写,致力创作,著作等身,成了永远的作家。不平凡的一生,成为现代的杰出女性,为多方所推崇。她于民国54年5月18日荣获韩国庆熙大学的大学章。民国73年5月4日荣获中国文艺协会颁发文学和小说创作奖荣誉文学奖章。民国79年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以她从事文学创作与教学,并在抗日期间,组织妇女战地服务团,从事军中文化服务的事迹,颁发实践二等奖章。

  注:作者杨弘农,女,湖南湘潭人,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退休教授。与谢冰莹交往密切。发表多篇有关谢冰莹的文章。原参考文献共109条,未录入。另订正“家庭背景”中两处:一、谢铎山的小河不属资江流域,属湘江流域。二、谢玉芝先生三次出任新化县立中学校长,任期四年半,没有27年。

  来源:石楠提供,原载台湾《图书馆》馆刊,复刊第32期,pp238-261,2002年6月30日出刊。2015年1月21日,谢冰莹研究成果展览馆用简体汉字录入,周晓昂一校,童建文二校。

娄底市孙水公园诗词碑林—田汉诗赠谢冰莹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