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 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 > 内容正文

李敏焕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综合   2021-09-04 09:39:32

  

  主要事迹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在吉林省东南部和辽宁省东部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人民武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满各族人民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2年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以李洪光武装赤卫队为基础,成立了有30余人的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11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春,南满游击队挫败日伪军4次“讨伐”,并主动出击,发展到250余人,建成了以红石砬子为中心的磐石抗日游击根据地。9月18日,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辖两个团,共300余人。为加强部队的政治、组织建设,独立师颁发了《东北人民革命军政纲》等条例。10月,独立师主力南越辉发江开辟新的游击区,进行了三源浦、凉水河子、八道江等战斗。1934年2月,独立师联合当地16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任总指挥,抗日游击区扩及金川、濛江(今靖宇)、辉南等10余县境。11月7日,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朴翰宗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2师和1个教导团共800余人。第1师活动于通化、临江(今浑江)、桓仁等地;第2师活动于濛江、抚松、海龙等地。1935年3~5月,杨靖宇率第1师和教导团西进至兴京(今新宾)等地,开辟辽东抗日游击区。9月,第1军第2师与第2军西征部队在濛江县那尔轰会师,打通了东满与南满游击区的联系。秋后,杨靖宇率部以东西分进、南北转战的战略行动,打破了日伪军的“讨伐”。年底,部队发展到1600余人,抗日游击区扩展到南满20余县境。1936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辖3个师共4000余人,不久即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为打通与中共中央和关内工农红军的联系,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第1军分别于6月、11月派部队向辽宁西部、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一带西征,由于日伪军围追堵截,仅进至辽河岸边而未果。是年冬,第1军在第2军的配合下,挫败了日伪军1.6万余人的“北部东边道九县大讨伐”。

  “七七”事变后,第1军在东南满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进行了袭击通辑铁路(通化—辑安)老岭隧道工程和蚊子沟等战斗。1938年下半年,日军为加强其殖民统治,采取经济封锁、政治诱降和军事打击等严厉措施,对抗联第1路军进行全面大“讨伐”。为摆脱困境,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主要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部队改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实行分区作战。第1军直属部队编入警卫旅,各师编为第1方面军,曹亚范任方面军指挥,尹俊山任政治部主任。此后,杨靖宇率警卫旅及第1方面军一部转战桦(甸)濛(江)山区,先后取得了长岗、岔沟、木箕河、大蒲柴河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日伪军1.5万人的秋冬季大“讨伐”。1939年10月,日伪军7.5万余人,对第1路军进行残酷“讨伐”,并强化集团部落,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的衣食来源。为保存实力,避免遭毁灭性打击,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主要领导人召开会议,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会后,第1路军各部在长白山密林中进行艰苦的反“讨伐”作战,部队减少到不足1000人。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三道崴子牺牲。余部于1941年3月编为东北抗联第1支队,一部在东满坚持斗争;一部转入苏联境内整训,于1942年8月编入东北抗联教导旅。其间,教导旅先后派出多支小分队,在东满等地进行游击活动,坚持到抗战胜利。

  摩天岭战斗

  1936年夏,一直在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得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已胜利到达陕北,并积极准备东出华北抗日的消息,十分兴奋,经过讨论,决定派第一路军第l师西征,进入辽宁省西部及热河省境内,以便与关内抗日力量沟通联系,特别是与中共中央建立直接联系,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大好形势。

  1936年6月28日,第一师400余人从辽宁风城以东的和尚帽子一带出发,7月1日,乘隙越过安沈铁路(今丹东至沈阳铁路),进入岫岩山区,待机穿越南满铁路。但刚刚进入新区,缺乏群众基础,日军对南满铁路守备更加严密,几次试图越路,都未成功,日军守备队反而跟踪追击,不得已又于7月8日分批回师。7月15日,部队返回到安沈路本溪以南的摩天岭附近,日军仍在跟踪追击。于是,第l师选择有利地形设伏,当尾追的日军连山关守备队第2中队进入大榆树沟时,突然发起攻击,当场击毙日军大队长今田大尉及日军30多人;下午,日军继续追击,又被击毙数十人。第l师也遭受较大损失,参谋长李敏焕在战斗中牺牲。

  杨靖宇亲自撰写《西征胜利歌》,颂扬摩天岭战斗,其中说,“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盔甲枪弹胜利无算齐奏凯歌还。”

  牺牲经过

  1936年7月,与宋铁岩率师西征。同月15日,在摩天岭战斗中,重创日军,李敏焕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3岁。

  1936年7月15日10点多钟,李敏焕率领部队走到辽阳与本溪交界的摩天岭上,突然发现山下有日军开来。即命部队转向右侧的对面山梁,隐蔽于山坡上的树丛中。

  11点多,日军爬上了对面炕山梁。他们是驻连山关的守备第2中队,奉命前来堵截抗联1师西征部队。到了山上未发现抗联部队,中队长今田便命士兵原地休息,吃午饭。今田则独自来到山梁一端,发现脚下不远处树丛中埋伏着一个抗联战士。但他刚要张口大叫,已被抗联战士一枪击毙。

  李敏焕见状即指挥众战士向鬼子兵射击,仅十几分钟,包括中队长今田在内的30余名日军官兵毙命。

  由于中午的战斗暴露了目标,下午,1000余名日伪军包围了李敏焕率领的抗联部队。摩天岭上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战斗,李敏焕指挥部队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午后4点钟,在敌人发起的一次进攻中,一名机枪射手中弹牺牲,李敏焕抱起机枪向敌人横扫过去,敌人被打退了,可李敏焕却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世人纪念

  摩天岭李敏焕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连山关镇摩天岭上。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烈士牺牲和安葬之地。在现代史上,1936年7月15日,抗联一师西征受阻后,返回途中,路经连山关摩天岭,获悉日本前来堵截,便在山坡上埋伏起来。中午,日军饭时,抗联战士,向他们出击,十几分钟后,50名敌人,只有一个鬼子和一个翻译官逃跑,其余全被击毙。不久敌人大队人马上来围剿。一师参谋长李敏焕在战斗中头部中弹牺牲。入夜,在当地群众带领下,部队突出重围,返回根据地。摩天岭大捷威震东北,给日军沉重打击,鼓舞了东北的抗战士气。

  为纪念李敏焕烈士,中共本溪县委员会、本溪县人大常委会、本溪县人民政府在这里修建了李敏焕烈士纪念碑以示纪念。纪念碑于1985年9月3日建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纪念碑全高3.5米,碑高2.5米,碑座用花岗岩石砌筑。碑身正面镌刻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有纪念碑文。该碑被列为本溪县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珍贵文献

  李敏焕烈士的日记(此日记是李敏焕牺牲后,日寇从其遗物中发现并译成日文的,在日伪档案中的标题为《程斌匪阵中日记》。)

  七月九日(农历五月廿一)

  星期四

  早晨三点钟集合行军,到大闹沟岗的前伟站沟里休息。下午一点钟左右,敌人跟踪追击而来。我们迅速登上山顶,退到矿洞沟。后来敌人进入二团的潜伏地区。开枪后,我们经过矿洞沟、砬子沟、西山堡,到达陈家沟休息(一分队一排有排长以下三人失踪了)。

  夜里十点钟左右,越过制高点向不知名的山退却、休息(今天敌人出动了侦察机)。

  七月十二日(农历五月廿四)

  晴 星期日

  十二点钟左右(日本人注:疑为中午),在东方山脊方面二十余步远的地方又发现日寇,并且在我们十多步远的地方走过去了。

  午后五点三十分左右,天下起雨来。午后七点钟开始行军。当越过南马峪、柳家堡子后面的山岭时,和二十多名棒子队遭遇。下了山岭移动到大头沟、小儿沟,进入了警察队潜伏的地区。又在距离南马峪三华里的孙家堡子,同二十余名警察队谈话。我们越过山岭,经过四道沟、果家沟,在生铁沟、小黄岭休息。

  午前十点,由于又在生铁岭出现敌兵,我队开始行军。午后六点钟到达赵家堡子。要吃晚饭时,七点钟又在王家堡子发现了数十名日本兵。

  因而,我军登上后边的山脊上休息。

  七月十四日(农历五月廿六)

  阴、大雨 星期二

  早饭后,于清晨两点集合,经过阳沟、二道沟,到达大长岭。因下大雨,在附近居民家里休息。

  上午七点钟集合,经八盘岭,到大碾子沟吃午饭。上午十一点钟集合,经新开岭,到大榆树沟、二道沟休息。

  七月十五日(农历五月廿七)

  晴 星期三

  早饭后,于下午二时三十分行军至摩天岭休息。

  李敏焕的日记最后就写到了这里。

  此时,抗联战士应该是已经由大榆树沟一侧登上摩天岭山脉,并应该是发现了尾随而来的日军,随后在山顶设伏,消灭了今田中队,但是在随后向铁匠沟一侧撤退过程中,再次与闻枪声而来的日寇激战,李敏焕烈士和警卫员不幸牺牲。

  战史评述

  根据李敏焕烈士的日记,对摩天岭大捷进行还原,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 摩天岭战斗的发生

  这不是偶然的,不是一场遭遇战,也不应该看做是一场有准备的、有预谋的伏击战。从7月2日起,西征部队就一直与这股日军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接触状态,并不时交火,双方距离最近的一次,是发生在7月12日的中午,日寇距离抗联战士的潜伏地仅“二十余步”,日记中记录为:“十二点钟左右(日本人注:疑为中午),在东方山脊方面二十余步远的地方又发现日寇,并且在我们十多步远的地方走过去了”;

  应该说,在西征部队后撤的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与敌人发生接触,可以说就是处于敌人堆中,而这股日军,就是后来被消灭的今田中队(据日军的档案记载,其中的一个小队是藤田队,更是追在最前面),这股敌人自7月2 日以来,一直尾随西征部队,一路穷追不舍,不断造成抗联战士的伤亡。

  2. 摩天岭战斗的地点

  战斗发生的前一天,即7月14日,西征部队越过今天的辽阳市弓长岭区的长岭子山、大黑山,进入现今的本溪县连山关镇的碾子沟村附近山区,“到大碾子沟吃午饭。上午十一点钟**,经新开岭,到大榆树沟、二道沟休息。”

  现考证,新开岭、大榆树沟即今天地图上标注的新开岭、大榆树沟,二道沟即现今的小榆树沟。

  之所以西征部队选择了这样一条行军路线,是因为当时的连山关中河、刘家、石哈一直到连山关一线,都是较大的集镇,都有敌人大队驻防。因此抗联选择了与之平行的路线,穿越山地行军。其尽量避免与敌人接触的意图十分明显;

  而行进至摩天岭时,出现了两难的局面:向北需要穿过一条十分重要的公路:即连山关至鞍山的公路,日军可以沿公路迅速机动。西征部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越过公路、进入北部的莽莽群山;

  而后面,不知死活的日军今田中队,已经尾随而来,紧紧跟在后面,如果不尽快解决这股敌人,那么有可能会在公路附近的平原被两股敌人夹击,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到了这种情况,战斗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而摩天岭山脉,虽然高度仅有海拔969米,但却是这一地区的制高点,先期到达的抗联部队,居高临下,可以清楚的看到尾随而来的日军;并且摩天岭的地形是山势异常陡峭,尤其是东北面的山坡,几乎都是接近70度甚至80度,一旦在山脊上被居高临下打伏击,除了从拼死悬崖上滚下来,几乎没有逃生的可能。而当时唯一的一名逃生的日军翻译,正是从崖上滚下去,才保住了性命。

  这样的一处绝地,成了骄傲冒进的今田中队的葬身之地。

  3. 抗联西征部队的困境

  这次西征,也就是后来说的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的第一次西征。由于之前准备不足,全部是步兵,机动性十分有限(第二次西征这吸取了这个教训,选择了冬季出发,并且全部是骑兵),部队给养十分困难,全部依赖于沿途补给,行军速度也不快。自从宋铁岩因病中途返回和尚帽子山密营、西征意图被日军察觉后,部队的处境日益艰难,大量日伪军向这一地区聚集。西征部队的撤退路线,几乎全部是山区密林,尽可能远离大的居民点。

  4. 匆忙的战斗和遗憾

  摩天岭战斗虽然消灭了一直穷追不舍的今田中队,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是枪声也引来了更多的敌人,在随后穿越山下的公路时,西征部队与闻讯赶来的日军爆发了激战,李敏焕烈士正是在掩护部队撤退、阻击敌人时壮烈牺牲的。

  这次阻击战斗在官方的历史中没有详细的记载。

  根据以上推断:摩天岭上一边倒的伏击战斗最多不会持续半个小时,加上打扫战场、下山到公路,一共不会超过一个半小时(我本人从摩天岭顶峰到山下最快用了二十四分钟),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赶到,日军的反应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从地图上看,能够赶到的,只有日军驻连山关镇的日军守备队。

  很显然,当时的形势是十分紧急的,以至于西征部队都没有时间来整理李敏焕烈士的遗物就匆匆离去,因此李敏焕的日记才会落到日军的手里。可能只有这样,这份日记的内容才能被我们所知晓。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