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胜(1914—1937),湖南省茶陵县人。少年读书时期,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26日,陈宜胜奉命带领七大队战士20余人,从盂县赴寿阳检查工作,途中与敌人遭遇,经浴血奋战,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3岁,牺牲时任中共盂(县)平(定)阳(曲)寿(阳)中心县委书记。
投身革命
陈宜胜,本名陈宜圣,1914年生于茶陵县严塘镇和吕村一个贫困家庭。父亲陈友仔是个不识字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时常受土豪劣绅的欺负,母亲陈淑元是位贤惠的家庭妇女,由于家境贫寒,几代人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过日子。虽然家里贫穷,但是夫妻俩恩爱有加,只生育陈宜胜一根独苗,且凑钱将年幼的陈宜胜送进了本村私塾读书。
陈宜胜个子虽矮小,但自幼聪明过人,也懂得父母持家的辛苦,自己上学读书不易。因此,他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写得一手好字,为老师所称道。1926年3月,经本村私塾老师推荐,陈宜胜进入严塘樟市村集镇上中和堂读书。进校不久,国民革命军北伐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击败北军谢文炳部,进驻茶陵县城。不久,中共党员杨孔万以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派遣来到茶陵县开展革命工作。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四师相继率部进驻茶陵县城,组织民众举行革命演说,张贴革命标语,到县城周围农村宣传北伐,支持农运。全县各地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严塘、尧水一带农民协会应运而生。
陈宜胜在学校耳闻了县城的革命形势,又阅读了茶陵县汇文中学创办的《洣声》《自治周刊》等进步书刊。这些刊物给了他新的思想、新的启迪,改变了他原来读书是为将来做官、光耀门第的观点。他对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了认真地思索,并经常接触严塘、尧水的进步人士,并与陈浩(开国少将)、刘道生(开国中将)等一起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次年,陈宜胜因家里交不起学费,又回到山区和吕村,帮助父母务农。经过中和堂学校一年多的学习,他的人生观有所改变,为日后从事革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0年6月,茶陵县革命斗争呈现了全盛的局面,大半个县成了赤色区域。县苏维埃政府在小田成立的消息传到和吕村,陈宜胜听后激动不已,他决定去小田作一番实际工作。于是,他第二次离开父母、离开生养的山区小村,来到了小田,参加了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少共团团委工作。从此,陈宜胜奋不顾身、坚定信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封家信
陈宜胜来到小田,从事团县委青少年工作。不久,便认识了谭思聪、陈韶、谭家述等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陈宜胜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并在他们的影响下,积极投入苏维埃政府的革命运动。他积极带领青年农民,向不法地主和土豪劣绅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实行“耕者有其田”。陈宜胜在工作中,发挥了会写字的特长,抄写标语,散发传单,积极参加各项宣传活动。经过斗争实践,陈宜胜在政治上逐渐成熟。他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1930年冬,陈宜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4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团县委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小田召开,会上着重讨论了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巩固和发展团组织事项,大会选举段苏权、谢青山、刘道生、陈宜胜等人为团县委常委。段苏权任书记。陈宜胜在团县委任秘书和宣传工作,他有文化知识、智勇才华,能讲会道,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使严尧地区革命气势蓬勃发展,短短的两个月内,就输送了数百年轻人参加红军。
1933年5月,陈宜胜调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总务科长。由于军事斗争形势日趋紧张,1934年,中共湘赣省委号召地方各级党组织动员青年入伍,陈宜胜带头响应号召,报名当红军,经组织批准,来到红六军团保卫局任总务科长。
1934年7月,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领导下,冲破敌人封锁线,进行西征,在贵州印江县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师。陈宜胜仍在红六军团保卫局任总务科长,为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陈宜胜随部队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于次年10月到达陕北。
到达陕北不久,红六军团驻扎在陕西鄜县,部队进行了休整。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鄜县整训的陈宜胜,为了保卫祖国安全,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一方面动员战士们做好准备,一旦接到军部命令,便立即奔赴抗日前线;另一方面,他自从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已经7年了,还没有回家看望母亲,心里也想念她老人家,便给家乡母亲写了一封信,把在陕北照的半身军人照片放入信封里,并在信封背面贴了一张纸条,写了文章开头的那首诗。然后托人从陕西鄜县带回茶陵,希望千里之外的母亲收到,见到信和照片就如见到他本人一样安心。
收编散兵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整编,陈宜胜编入王震部下,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总务处长。
1937年秋,八路军一二○师东渡黄河,王震率领三五九旅挺进华北敌后。为了开展地方工作,组织上决定从三五九旅调集一些干部奔赴晋南地区进行抗日宣传。陈宜胜随三五九旅战地工作团来到山西盂县,担任中共四县(盂县、平定、阳泉、寿阳)中心县委书记,并兼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七大队政治委员。
陈宜胜在新的岗位上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新的战斗。他带领中心县委一班人员不分昼夜,深入到穷苦农民家中,很快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与当地干部一道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民众武装抗日,号召各阶层群众支援抗日,广泛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11月,西北军冯钦哉部的八、九十名散兵从前线溃退下来,路过盂县牛村镇,驻在牛村二高小里,大肆折腾百姓。四县中心县委书记陈宜胜得知消息后,带着二名卫兵来到二高小里耐心劝说他们留下抗日,但他们都执意不听。陈宜胜立即赶到晋察冀四军分区,将情况报告了李雪瑞、王江风、王志才等同志,大家认为这批散兵带有七八十枝枪,很有可能由散兵变为土匪,又由土匪而投降敌军。大家通过商定作出决定:人如果留不下,枪一定要留下。于是这天, 陈宜胜、李雪瑞等人先将散兵请到牛村饭馆,设下“鸿门宴”。正至酒酣,乘其不备,缴获了全部枪支。随即,陈宜胜、李雪瑞等人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争取他们参加抗日。结果这些人终于愿意参加抗日,被编入四分区地方武装部队。
不幸牺牲
陈宜胜担任四县中心县委书记以来,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培养当地干部,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抗日活动,配合正面主战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38年1月,陈宜胜接到寿阳传来的消息。近期,有一股土匪在寿阳一带活动,时常骚乱村庄、危害百姓,与地方抗日武装制造摩擦。当时,临近中国传统除夕,为了让群众过上平安的节日,陈宜胜与县委班子商定,一定要处理好土匪叛乱事件。他亲自带领七大队战士20余人,从盂县直奔寿阳。途经西南关村时,与日军遭遇。陈宜胜立即率领战士们浴血奋战,决不后退一步,终因敌众我寡,与20多位无名战士一起壮烈牺牲,时年24岁。
陈宜胜牺牲后,中心县委和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七大队在盂县上社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并立碑纪念。1941年,日军“扫荡”时石碑被毁。1983年10月,中共盂县县委和盂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陈宜胜遗骨由西南关村迁到里独头村,重树新碑,功绩永垂。
时隔不久,桃坑乡上坪组农民尹景德收到陈宜胜从陕北寄来的信,给了陈宜胜的母亲陈叔元。陈母看了这封信、照片,还有那首诗,一时悲喜交集,嘱托亲属尹景德替她保存下来。1967年元月9日,尹景德老人主动将这一封信上交给茶陵县人民政府,后珍藏在茶陵县革命纪念馆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