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三(1913~1942)是抗日战争初期长清县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和领导者,是长清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即后来的大峰山独立营一连)、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长清县的抗日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泰西地区名震遐迩,魏金三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简介
1934年于长清县立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自编抗日救国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1936年考入济南警察学校。下半年加入济南抗日救国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人物经历
1937年初,和几位爱国青年发起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联社”,出版救亡刊物《联系》,宣传抗日。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于警察学校结业,被编入专门进行反共活动的侦缉队。他请求党组织将他调到工厂做工运工作。上级党组织经过研究,决定让他在侦缉队长期隐蔽,密切注意敌情,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以保护党组织的安全。此后他便在敌人内部展开了秘密和艰险的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发起成立“长清县人民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战宣传和支前募捐活动。同年12月27日济南沦陷后,他回到长清,开始组建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任中共长清临时支部委员。1938年春节前夕长清沦陷后,长清县党组织发动了马山抗日起义,公开打出长清县抗日游击队的旗帜。2月举行“马湾”抗日武装起义,这支抗日游击队编为山东西区(即泰山西部地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任三中队队长。同年6月中共长清县委建立,任中共长清县委委员。不久,接任县委书记,兼任长清独立营政委兼军事委员。在大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粉碎日伪军的多次“扫荡”。1940年起长清独立营编为任鲁西军区第四团第三营教导员。同年秋,调任鲁西军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兼军区直属队政工股长,鲁西军区八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夏,调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42年9月30日在范县张秋镇抵抗日伪“扫荡”时牺牲 。
人物事迹
魏金三原名魏福品,别名魏晋,出生于长清县南坦山阎家楼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魏正勤是小学教师,为人正直勤劳,急公好义,在村中德高望重,深受群众信赖。母亲在家务农,朴实善良,辛勤撑持着清贫的家。在父母的熏陶教育下,金三自幼具备了勤劳、朴素、正直的品格。
1931年,魏金三考入长清县立初级中学。他大量阅读了鲁迅、蒋光慈、郭沫若、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作品,特别崇敬鲁迅,因而明确地形成了爱国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1934年,金三中学毕业,因家中无力供他继续就读,他先后在城北匡李庄和河西索庄任小学教师。他对农家子弟爱护备至,并自编抗日救国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在乡村教师的生活中,他亲睹农村破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惨状,心情沉重,思想苦闷,为以后献身革命下定了坚定的决心。
1936年初,金三辞去小学教师职务,与另一位小学教师韩丹桂(后名韩剑秋、孙剑秋)到省城济南寻觅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为解决生活问题,他们考入公费的济南警察学校。在济南,他们接触到许多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金三与济南高中学生、共产党员陈梦还(即董云超)交往密切,时常促膝谈心,探讨时政和国家前途,获益非浅。他常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深夜藏在被子里或躲在厕所中阅读革命书刊,或在假日揣上两个窝头,到南郊千佛山麓僻静处一直读到天黑。革命理论的开导,使金三像在茫茫大海中看见了远方的灯塔。1937年4月,经陈梦还提议,韩丹桂(韩剑秋)介绍,魏金三加入中国共产党。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长清县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深感国破家亡迫在眉睫,忧心如焚,急于寻求救国之道。金三曾数次来长清指导工作,协助长清建立抗敌后援会。由于党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深入开展,在长清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中很快就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使广大群众增添了抗战必胜的信心。金三特别重视团结和组织知识分子和学生,通过他们进行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当时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张耀南,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爱国者,其学生遍及长清城乡。金三对张校长十分尊重,密切联系,共商全县抗日救亡大计。在金三的提议下,大家一致推选张耀南出任“长清县人民抗敌后援会”会长,开展抗战宣传和支前募捐活动。长清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进入有组织有领导的公开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通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在长清积极筹组抗日武装,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进行准备。并决定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以形成领导核心。在建党过程中,金三不避艰险,不辞辛苦,时常化装成小商人,深夜只身徒步到边远山村,进行发展新党员的工作。
1937年11月,济南危在旦夕,金三及时提出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主张。他与张耀南在东关一小举行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抗日誓师大会,喊出“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口号,大家热烈响应。济南沦陷后,金三由济南回到长清,决定将长清县抗日领导核心从县城向乡村转移,首先到达自己的家乡阎家楼村。这时,金三和其他同志集中全力,通过“民先”队员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扩大抗日游击队。由于金三与群众有密切联系,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深入人心,很快就有成批的抗日农民积极分子志愿参加游击队,有人主动献出枪支、弹药和粮食。为了取得党的直接领导,金三与党的鲁西北特委接上了组织关系,从此长清县的抗日武装斗争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上级党委肯定了长清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方向,并派万晓塘、冯向前(冯乐进)、袁彰武(袁振)、冯晓云(冯鼎平)等来长清加强抗日武装工作。在建立由万晓塘、冯向前、袁彰武组成的党支部时,作为长请县党的创建者的魏金三,顾全大局,主动提出不参加支部领导。
1938年,日军侵占长清县城。这时长清县抗日武装的基干力量已有二三十人,枪支虽少但人员精干。党支部决定全体抗日游击队员立即到马山(有一道士庙)集合,公开打出长清县抗日游击队的旗帜,举行了震动长清城乡和邻境的“马山抗日起义”。游击队在数日内扩大到50余人。1938年2月,这支抗日游击队编为共产党领导的山东西区(即泰山西部地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人员增至70余人,枪支也大大增多。金三任中队长。自此,长清县抗日武装斗争又进入新阶段。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星火,在大峰山区点燃和蔓延,扩展为燎原之势。
1938年5月,中共泰西特委成立。为了加快大峰山区抗日根据地建设,加强鲁西北地区与泰西地区的联系,鲁西北特委与泰西特委共同决定,将大峰山自卫团的部队编为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六区抗日游击第十支队大峰山独立营,四大队编为第一连。此时,一连有120余人,枪支基本配齐。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和党的力量的壮大,泰西特委决定成立长(清)、肥(城)、平(阴)三县联合县委。7月,长清第一个中共县委正式建立,金三任县委书记兼军事委员(原定万晓塘任县委书记,因病未到职),专门负责建立地方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和地方政权的建设。11月,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和大峰山独立营在黄崖村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以大峰山独立营为主编为第二团,原自卫团第四大队(即大峰山独立营一连)编为二团一营一连。部队整编后六支队二团开赴平阿山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上级指示金三迅速组织长清县独立营,以担负巩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在很短的时间内,县独立营建成,金三任营政委兼县委书记。
金三指挥长清独立营在大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为打击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疯狂的扫荡,金三带领部队在兴隆镇伏击敌人,粉碎了敌人进攻。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右臂负伤也不离队,继续完成上级布置的战斗任务。炸毁津浦铁路崮山大铁桥,使敌人7天不能通车。1939年秋,长清县河西野鹊窝、连王庄一带,发生了由日伪和当地封建势力挑起的“红枪会”骚乱,又是金三率领部队,以迅速果断的行动平息了骚乱,为巩固长清县河西地区根据地建立了功勋。金三卓有成效的工作,给长清、肥城、平阴县城的日伪势力以极大的威胁。敌人不敢轻易出城,汉奸活动减少,群众情绪高涨,抗日武装迅速扩大。区武装队、村自卫队和游击小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和状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1940年春,六支队奉命离开泰西地区,赴东平湖西戴庙进行整编,编为鲁西军区第四团(后改番号为九团),长清独立营为该团第三营,金三被任命为教导员。从此,金三由地方部队转入野战军。
1940年秋,金三从九团三营调到鲁西军区政治部任组织科副科长兼军区直属队政工股长。在工作中,他继续发扬谦虚朴素,善于团结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得到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同年冬,金三又被调到八团任政治处主任。这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十分频繁和残酷,部队政治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但由于八团政治工作活跃,部队的战斗情绪始终高昂。正如当时八团的团歌所唱:
健儿驰骋在梁山脚下,胜利的歌声传扬在东平湖畔。昆(山)张(秋)寿(张)阳(谷),敌人闻声胆寒……
不怕敌人疯狂扫荡,不管吃的是树叶和糙糠,永远战斗在我们的岗位上。环境越困难,越是我们的光荣。同志们,我们一定干到底,我们一定能胜利!
歌声唱出了全体指战员的心声,也反映出部队政治工作的活泼面貌。作为政治处主任的金三,在八团指战员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正是由于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工作实践,才使金三在建党、建军和建政方面的才能和经验得到迅速的提高和发展。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及其抗日游击队创建初期,部队不仅缺乏枪支弹药,连吃穿也无法保证。而部队的主要成分是青年学生和农民,他们既缺乏战斗经验,又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金三深入学习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著作,明确了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战争实践中提高部队素质,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他亲率长清县独立营转战大峰山和平阿山区,狠狠打击敌人。战斗的不断胜利,大大改善了部队的武器和装备,提高了战斗力,同时也扩大了八路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大峰山根据地的群众对子弟兵亲如家人,主动支援粮食和蔬菜。大峰山游击队就这样在与敌人的殊死战斗和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中不断成长和壮大。1939年冬,敌人集结大批兵力,分几路包围、扫荡大峰山区,企图一举荡平大峰山根据地。面对紧急情况,如何粉碎敌人扫荡,保存自己的力量,在部队干部中产生了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长清独立营是大峰山区的子弟兵,应就地回击敌人的扫荡,保卫根据地和群众利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敌人的力量数倍于我,应避锋芒,转入外线作战,以保存我军实力,相机粉碎敌人的扫荡。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形势更趋危急。这时金三带着通讯员从平阿山区连夜赶回大峰山,听取双方意见后,当机立断,决定立即组织突围。他亲自率领部队从大张庄出发,跋山涉水,经马岭、方峪、灶火,拂晓到达宋村。这里已是敌人包围圈的边缘,经过激烈战斗后,部队安全突围,使敌人扫荡计划落了空。大峰山人民子弟兵在几年之内不断壮大,数次升级,成长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其中凝集着金三的心血和智慧。
金三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简朴作风,与战士甘苦与共,从不要求特殊待遇。他自幼生活贫困,身体瘦弱,性格却十分坚韧顽强。在兴隆镇伏击敌人的战斗中,他率部向溃逃的敌人冲锋,右臂腕骨被子弹穿透后,流着血继续追歼敌人,直至取得胜利。上级党组织让他进医院治疗休养,他却坚持留在部队。当时部队医疗条件很差,致使他的伤口感染化脓,医生不得不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用沾着碘酒的纱布在其伤口穿孔中磨擦消毒。剧烈的疼痛使他脸色苍白,满头冷汗,身旁的战友们都不忍正视,金三却一声不吭,坚持到底。
金三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战士却关怀备至。九团三营在臣(野)南一带活动时,一天夜晚,部队行军经过一个辽阔的沼泽区,水深及腰。到达宿营地后,战士们已极度疲劳,倒地即睡。而金三不顾劳顿,连夜深入各连队了解有无战士掉队、生病,大家印象至深。打郓城县小民屯据点时,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矗立起7米多高的云梯向据点攀登,伤亡较大。为了保证胜利,金三站在梯子下亲自指挥,战斗一整夜后终于拔掉了这个据点。在吴桥战斗中,部队连续作战数日,有一次直到天黑才有给养送上火线。而送来的黑粕子窝窝头因天热已经变质,掰开全是丝,难以下咽。金三带头拿起变质的窝头,张口就吃,战士们的不满情绪迅速消失,保证了战斗任务的胜利完成。
金三谦逊诚恳,平易近人,民主作风特别突出。不论对上对下,都以同志态度热情相待。他常说:团结同志要多看人家的优点,一个人总是优点占主要地位,缺点是次要的。对同志的缺点和错误要耐心地帮助、说服、批评。他经常与同志谈到深夜,谈话中耐心听完人家的话,才说自己的意见。因此同志们乐意接近他,愿意向他说心里话,同他谈话后总觉得心情舒畅。大峰山抗战局面打开后,金三经常教育干部战士戒骄戒躁。他指出:“局面打开了,老百姓拥护我们,我们要倍加爱护群众,爱护根据地的一草一木。个别人滋长了官僚主义、军阀作风,态度粗暴,甚至打骂群众,这是应当坚决改正的。”而在工作遭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时,他总是乐观地鼓励指战员:“革命是困难的,但最后胜利是必然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事业,任何力量阻挡不住它前进的步伐。”
金三作为一个党的政治干部,不但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而且对党性原则身体力行。上级组织多次调动他的工作,他总是坚定而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考虑工作条件的好坏,总是竭精殚神,全心全意地克服一切困难,把党交给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集中大部分侵华势力和全部伪军,采取残酷的“铁壁合围”战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反复扫荡,企图一举解决华北和中原地区的抗日力量。为了粉碎日本的侵略野心,巩固抗日根据地,1942年夏,冀鲁豫军区在昆山、张秋、东平、汶上一带,成立了第八军分区,金三任政治部主任。
1942年9月30日,敌伪军数千人对以张秋镇为中心的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进行“铁壁合围”。分区政治部主任魏金三正处于包围圈的中心。他亲率部队与敌人周旋在张秋镇的古柳树村一带。拂晓,敌人的包围逐渐合拢。当时中秋已过,青纱帐已倒,隐蔽困难,十分不利。分区机关和部分群众,被包围在张秋外围的一个大洼地的中间,景况万分危急。上午九时至十时,包围圈渐渐缩小,敌人炮火密集射击,八路军伤亡渐多,部队几次突围均未成功,一批批同志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金三沉着镇静地指挥着警卫连,带着司政供卫直属队,与敌人浴血拼搏,激战两个多小时,越来越接近敌人包围圈的边沿。这时,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在部队前列高喊:“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坚决掩护分区机关和群众突围!同志们,跟我上,一定要打垮正面的敌人!”他一面喊,一面身先士卒地向大堤冲去,斗志昂扬的指战员们紧紧跟上,象潮水一样向大堤冲击。被围的分区机关人员和群众,在冲锋部队的掩护下,迅速沿着大堤冲出了敌人的包围。突围成功了!
但就在这时,敌人的机枪集中朝魏金三扫射。金三腿部负伤,倒在地上,鲜血很快染红了他破旧的军装。身边的同志立刻把他背起,跑步向南撤退。敌人的枪口又转向他们密集射来。在这千钓一发之时,金三果决地叫同志们把他放下,严肃地命令他们:“我不能走了,不要顾我!都死在一块没有必要。你们快突围!快突围!”一边从身上掏出他仅有的“财产”——日常使用的旧怀表,交给身边的同志。这时,金三过去的警卫员小高冒着炮火冲来,强行把他背起,转移到一个地瓜窝棚内藏了起来,天黑后又把他转移到村中群众家中。
因伤势严重,失血过多,当时又缺乏较好的医疗手术,魏金三的身体极度虚弱。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久久握着战友们的手,凝望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与乡亲们,清癯文秀的脸上还挂着平静的微笑。大家永远也忘不了他临终前的道别:
“革命流血是在所难免的,胜利是必然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