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内容正文

“云”说文物(1) | 易安华将军瓷板遗像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22-11-04 09:34:08

  编者按:一幅瓷板遗像、一条军用毛毯、一个锈蚀的铁桶、一幅油画……它们都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国家级文物。它们的背后有着或惊心动魄,或荡气回肠,或悲壮沉重的故事。我馆今起推出“云”说文物系列微视频,让您足不出户就可聆听文物故事。第一期讲述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易安华瓷板遗像。今天是清明节,我们以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缅怀先烈。

  01 "不灭倭寇,誓不生还”

  易安华,1900年生于江西宜春。少时见国事日非,他深知非以革命手段无以救国,便投身戎马。1925年,易安华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学习,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团深造,次年入中央教导队。1932年,易安华随部参加第一次淞沪抗战,因英勇善战,指挥有方,被晋升为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五二二团上校团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易安华主动请缨到前线杀敌。1937年8月,他将妻子和4个年幼的孩子(大女儿14岁,大儿子6岁,二儿子3岁,小儿子仅10个月大)送回宜春老家。临行前,他对妻子说:“日寇入侵,我辈军人非打不可!我若战死沙场,你就准备领取我的抚恤金,将儿女们养育成人,日后继续为国效忠吧。”妻子闻言泣不成声地说:“你尽管奋力杀敌去,我会抚养好儿女,但望你平安胜利归来。”8月10日晚,易安华率部开赴上海,并派副官送给妻子一封仅20字的短信:“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吾妻存之。”

  易安华所在的八十七师是当时中国军队精锐主力。易安华率部临危不惧,抢险制胜,屡挫敌锋,先后据守闸北一带的核心阵地,与装备精良的日军顽强厮杀,连战皆捷,在沪激战三月之久,彻底粉碎了日军叫嚣的“二十四小时占领上海,三个月占领全中国”的嚣张气焰。易安华以战功显赫荣升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中国守军从上海撤退到南京。

△侵华日军逼近南京

  02 "愿效法伏波马革裹尸”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后,他奉命镇守南京光华门、通济门一带。易安华集合全体官兵说道:“现在正是我们军人报效国家的时候,不当生还,愿效法伏波马革裹尸!”士兵们一片悲壮的吼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12月9日,日军占领淳化镇,沿大路直抵光华门、通济门外营房。10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一波接一波地攻打光华门。易安华率部顽强抵抗,连连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下午,日军更加集中火力,坦克、飞机、火炮猛轰光华门,炸开两处缺口,部分日军蜂拥而入,一度占领了光华门城门,情况万分危急。师部当即命令易安华与二六一旅旅长陈颐鼎协同夺回光华门,当夜二人商定由易安华率兵正面攻击清剿突入城内日军,二六一旅抄日军后路,阻断日军增援。经一昼夜肉搏拼杀,于11日上午全歼突入的日军,收复了光华门阵地。

△光华门城门被炸开时的情景

  12月12日清晨,日军占领了距二五九旅指挥部不到1公里的兵工厂为前线指挥部,不间断地组织火力进攻光华门,激战中右翼雨花台阵地失守,左翼中山门阵地也被突破,日军迅速从三个方向蜂拥而来,光华门阵地三面受敌,加之二五九旅已损失惨重,又无后援,战况十分危急。然而将士们早已抱定必死决心,人人斗志昂扬,寸土不让,英勇顽强抗击日军。激战中,易安华的头部及右臂先后负伤,但他仍然沉着镇定,忍住伤痛指挥战斗。部下见他伤势严重,几次要将他抬下阵地,都被他断然拒绝。他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忍偷生而负国负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在最后一次冲锋中,易安华身中五弹,最终从城墙滚落到护城河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光华门的累累弹孔

  0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易安华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认他为陆军中将。他在江西宜春老家的父老乡亲听闻噩耗,举行万人追悼会。由于易安华将军遗体一直没能找到,1938年初,家乡父老赴景德镇专门烧制了易安华将军瓷板遗像,并以灯草束装作为衣冠冢,将他葬于秀江河畔的宜春八景之一——化成岩南麓。

△迁葬前易安华将军墓地

△迁葬后现今的墓地,每年清明都有不少人来将军墓碑前献花 (易安华将军后人供图)

  2005年,易安华将军的小儿子易豪雄先生将父亲瓷板遗像捐赠我馆。捐赠仪式上,易豪雄说:“家父勤勉刻苦,思想敏锐,秉性刚毅,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他爱护妻儿,对母亲和我们姐弟疼爱有加,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祖国领土备受践踏的年代,国家大义使他无法顾及小家。”同年,这幅瓷板遗像被评为(抗战类)国家一级文物。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易安华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易安华名字赫然在列。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首诗是易安华将军生前留给其子女们的,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