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日战争图书馆 > 抗战史料 >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丛书 > 内容正文

《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步平 主编 团结出版社 出版  2022-09-13 16:32:4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了隆重纪念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团结出版社策划出版一系列优秀的抗战类图书。海峡两岸抗战史权威专家联手撰写了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之作——《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系列丛书由海峡两岸历史学者共同完成。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塬馆长邵铭煌联合担任本丛书总主编。全套丛书共21种,绘就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血火淬炼中,从觉醒达到空前团结的宏图画卷。

  内容简介:

  中日历史问题是战后长期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表现在政治判断、民众感情与学术研究三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学术研究层面的责任在于为政治判断与民众感情的正常表达提供准确客观的历史资料和方法。本书目的在于冷静地、实证性地对中日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回答这一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日本的战争赔偿问题,本书介绍了战后初期国际社会围绕战争赔偿问题的新的思路,指出新中国关于放弃对日战争赔偿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需要从国际关系新变化的角度加以理解。

  关于靖国神社问题,本书介绍靖国神社战前与战后的演变,分析其问题的核心即靖国神社企图恢复国家管理的战前地位,亦即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错误所在。提醒人们需要准确把握靖国神社问题的本质。

  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本书指出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中心问题是战后围绕战争责任记述的“改善”与“改恶”,指出要与不使用右翼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的力量一同批判右翼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避免发生片面性的判断。

  关于南京大屠杀问题,本书首先以充分的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和残暴性,指出:关于中国民众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遇害人数,其实是应进行深入地实证研究的问题。但日本右翼故意将讨论的方向引入关于人数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讨论,掩盖南京大屠杀的基本事实的认定。

  关于处理日本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的问题,本书介绍了日本军队遗弃化学武器的实际情况,指出围绕遗弃化学武器的处理,中日两国政府间达成了备忘录,仍有右翼与保守势力否认日本的责任,从中制造障碍。同时指出目前在日本进行的遗弃化学武器受害者的诉讼对于端正日本人关于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

  2002年起主持中日韩三国学者教师共同编写东亚近现代史,主持中日韩三国《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2006年起主持中日两国政府间历史问题对话,担任中方首席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曾兼任日本横浜市立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新潟大学、庆应大学客座教授,现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史。主要著作有: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化学武器》,日本明石书店,199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化学战》,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

  《日本右翼问题研究》(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靖国神社与日本的军国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跨越战后――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合著),中日韩三国同时出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二部2012年。

  《跨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合著),中日韩三国同时出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书》,(合著),中日同时出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目录:

  序章 中日历史问题产生的根源1

  第一节 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大东亚战争史观”2

  1.战后处理得不彻底——保留天皇制与历史问题2

  2.国民政府关于保留天皇制的认识9

  3.“一亿人总忏悔”的陷阱13

  第二节 不彻底的战后处理15

  1.日本战俘与侨民的遣返15

  2.中国放弃占领日本领土21

  3.国际法庭审判的缺陷23

  第一章 战争赔偿问题30

  第一节 战后中日间的国家与台湾当局的赔偿问题31

  1.战后初期国民政府的对日索赔31

  2.“《旧金山和约》”的签订与1952年台湾当局无奈放弃对日索赔36

  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与中国政府放弃对日本的国家索赔要求51

  第二节 日本对亚洲国家战争赔偿立场之比较64

  1.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赔偿立场:设法逃避赔偿责任64

  2.日本对其他亚洲国家:虽无赎罪意识,但承认有赔偿责任68

  第三节 战后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法理与实践72

  1.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法理基础72

  2.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艰难历程:以细菌战讼诉为例75

  第四节 关于日本战争赔偿责任的思考81

  1.谁应当负战争的主要责任?81

  2.日本民众应负战争责任吗?89

  第二章 靖国神社问题96

  第一节 国家祭祀设施——靖国神社的建立史97

  1.靖国神社建立——以“为天皇献身”为原则97

  2.从“忠魂”到“祭神”101

  3.英灵彰显——战时体制下的靖国神社105

  第二节 战后围绕国家管理靖国神社的争论——“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与本质110

  1.从国家设施到宗教法人110

  2.靖国神社要求“国有化”的策略113

  3.“靖国神社法案”的搁浅115

  4.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国有化”的迂回策略120

  5.游就馆——靖国神社理念的典型表现123

  第三节 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国际化130

  1.A级战犯的“合祀”130

  2.中曾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132

  3.小泉首相连续六年参拜靖国神社138

  第四节 对参拜靖国神社的抵制与斗争145

  1.“和平遗族会”全国联络会145

  2.和平遗族会与日本遗族会的交锋150

  3.天皇态度的变化155

  4.关于“分祀”与另建国家追悼设施问题159

  5.靖国问题的实质及其症结162

  第三章 历史教科书问题170

  第一节 战前与战争中日本的历史教科书171

  1.明治天皇的“教育敇语”171

  2.神化天皇的第一期“国定教科书”174

  3.强化忠君意识的第二、三期“国定教科书”176

  4.侵略战争开始后的第四期“国定教科书”180

  第二节 改善与改恶——战后历史教科书的演变186

  1.战后日本教科书从“国定”向“审定”转换187

  2.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教育的影响191

  3.“国定教科书”转变为“审定教科书”197

  4.日教组与右翼势力围绕教科书的斗争203

  第三节 抵制对教育的行政干预——家永三郎教科书诉讼207

  1.家永三郎先生与《新日本史》208

  2.教科书诉讼213

  3.保守势力对教科书的再次攻击与家永三郎第三次教科书诉讼218

  4.保守势力对教科书的攻击破坏了顺利发展的中日关系226

  第四节 进入21世纪围绕战争历史记忆的争论与斗争229

  1.“大东亚战争史观”在战后50年的复活230

  2.“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及其活动235

  3.“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244

  4.扶桑社版《新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254

  第四章 关于南京大屠杀问题的争论260

  第一节 南京大屠杀之经过261

  1.日军攻击南京的目的与“屠杀令”262

  2.南京大屠杀的展开265

  3.南京大屠杀的后果和影响275

  第二节 战争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287

  1.日本军队、政府对南京发生大屠杀事件的认识及掩盖措施287

  2.中方当时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及揭露办法293

  3.第三方的认识和大屠杀的国际新闻传播303

  第三节 战后中方的认识和日本方面的动向322

  1.南京大屠杀与民众的创伤记忆322

  2.日本国内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332

  第四节 围绕南京大屠杀案的诉讼343

  1.东京审判中的南京大屠杀案343

  2.南京审判351

  3.李秀英、夏淑琴诉讼案358

  第五节 学术争论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365

  1.中日研究中的分歧365

  2.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南京大屠杀375

  第五章 遗弃化学武器的处理与销毁385

  第一节 逃避了战后审判的化学战责任386

  1.二战前国际社会关于禁止化学武器的公约386

  2.日本军队的化学战准备394

  3.日本军队的化学战实战417

  4.逃避了战后审判的化学战战争责任426

  第二节 尚未结束的战争——化学武器在战后的遗留及危害430

  1.遗弃化学武器的实况431

  2.遗弃化学武器的伤害438

  3.处理与销毁——战后的国际责任447

  第三节 思考与反省——如何承担国际义务454

  1.否认战争责任的言行454

  2.追求历史的真实463

  3.艰苦的诉讼道路469

  终章 中日历史问题的解决——建立面向未来的历史认识483

  第一节 中日历史问题的对话空间484

  1.侵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政治层面判断的原则性484

  2.“被害”与“加害”——民众层面战争体验的差异491

  3.必然性与偶然性——学术层面的思维逻辑与研究方法501

  第二节 历史认识跨越国境的努力509

  1.欧洲关于历史问题的对话实践509

  2.东亚历史问题对话的复杂性与对话的努力514

  3.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跨越国境520

  附录一 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回答记者的提问527

阅读电子书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妇女与抗日战争》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