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纪录片解说 > 内容正文

《抗战》第二集 筑起新的长城
来源:CCTV.com   2022-11-19 14:25:33

  解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逐步占领了东北三省,张学良的东北军尽数撤进关内。日军一路跟进,1933年元旦之前,他们的战车已经开到山海关下。

山海关

  山海关是长城最东边的一个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在当时的热河省境内,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为军事要塞。

  日军对华北觊觎已久,但是必须打通山海关这一关。

  1933年元旦夜11时,日军突然发起进攻,负责驻守山海关的东北军独立第9旅626团在旅长何柱国率领下奋起反击,长城抗战拉开序幕。第二天上午,日军第8师团2000多人以重炮和飞机为掩护,再次向中国守军发起猛攻。

  此时的蒋介石正在南方"剿共"前线,他调集数十万大军,准备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大"围剿"。因南京政府不予支援,山海关千余守城官兵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与日军浴血拼杀三昼夜,全部阵亡。

  1月3日,山海关失陷,日军转攻热河,3月4日,省会承德失守。

  3月5日,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开始分兵进犯长城各隘口。南京国民政府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调动了包括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在内的17个军30多个师,总兵力约20万人,在喜峰口、古北口、冷口、张家口等100多个长城关口,长达1000多里的战线上与日军展开阵地争夺战。中国军队在武器远不如日军的情况下,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何柱国

  长城抗战之惨烈,印证了何柱国旅长的誓言:"……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最后一滴血。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

  主持人:古老的长城和中国守军的热血,没能挡住日军的进攻。1933年5月,坚守了三个月的长城各口均被日军攻占。在这前一年,日本已经在东北制造了一个傀儡政权"满洲国",现在它得寸进尺,要侵吞华北了。而国民政府当时的对日政策,仍旧是"妥协"。华北局势异常危急。

中国军队在长城上

  解说:1933年5月,长城抗战将士的鲜血最终换来的是一纸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塘沽协定",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占领。

  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官员发表《天羽声明》,声称"日本与中国有特殊关系,故日本应与各国不同。

  1935年2月,蒋介石声明"中国不但无排日之行动与思想,亦无排日之必要";汪精卫发布"禁止抵制日货"等政府令。

  5月,日本政府指控杜重远主办的《新生周刊》发表的文章《闲话皇帝》"侮辱天皇"。中国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杜重远有期徒刑1年零2个月,不准上诉。

  6月,南京政府颁布《敦睦邦交令》,要求国人对日本人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

  中日签订"秦土协定",日军借此控制了察北地区。

  7月,"何梅协定"正式达成,日本攫取河北省、察哈尔省和平津两市的大部分主权。

前排正中为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多田骏

  9月,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发表声明,宣称:"必须对组织华北五省联合自治团体的工作予以指导。"

  臧运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日本为什么要攻华北呢,主要是因为华北的资源,日本人当时讲的叫"三白两黑"。"三白"就是羊毛、棉花和盐。这"两黑"一个是煤,再一个是铁。日本在侵略华北的同时,就是要获得对它有利的国防资源,所以它对华北必欲取之。

汪精卫

  解说:1935年11月1日,这一天是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日子。上午9点35分,开幕式刚一结束,一个身着西装的青年人突然跨出人群,高呼打倒卖国贼,向站在第一排的汪精卫连开三枪,汪应声倒下。

  行刺者孙凤鸣,曾任19路军排长,刺汪前身份是南京晨光通讯社记者。在审讯中他满怀激情地说道:"请你们看看地图,整个东北和华北那半个中国还是我们的吗?再不打,要亡国,做亡国奴了!"

殷汝耕

  然而,集军事与行政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面对日本蚕食华北的企图,继续推行他的妥协政策。此时,日军也在加紧策动华北自治。1935年11月,在日军的扶植下,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宣布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7日,国民政府迫于日本人的压力,着手解散北平军分会,决定成立名义上主权属于中国的半自治地方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第三天,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北平一二九运动

  陆璀 时为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

  那天一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集合了,整队出发,一路步行。到了西直门呢,才发现西直门的门已经完全关闭了。城楼上、城门旁边都有军警在看守,就是不让我们进城和城里的同学会合。那怎么办呢,我们当时决定,就在西直门城墙旁边召开了一个群众大会。很巧的,那个城墙旁边有个老百姓搭的唱戏的一个台,我们就把它用来当主席台,借来了一个小方凳,就放在那个台上。同学们临时推举我代表北平学联,向群众讲讲话。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当时就站在了那个凳子上。事先也没有准备,但是这种悲愤的心情是大家共有的。所以当我说,北平是我们中国人的北平,现在呢,中国人不能进去,反而日本人在城里头横行霸道,欺负我们的老百姓,请问今日之北平,究竟是谁家的天下呢?说到这里,我自己也禁不住声泪俱下了。那么,台上台下的同学们就举起拳头喊,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时这个场面是很动人的。

北平一二九运动中的陆璀

  解说:于是有人当场拍下了两张照片,后来发表在邹韬奋先生主编的《大众生活》杂志上。它是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也使这位正在演讲的女学生陆璀的形象成为这场运动的一种象征。陆璀当时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清华学生救国委员会的委员。

  陆璀 时为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

  国民党政府那个时候,还采取一种"对日不抵抗,对内进行反共"这样一种政策,准备拱手让出华北。我们北平的各大学,像清华、燕京、北大这些大学都已经奉命南迁,要搬到南边去了。正像我们清华学生救国委员会发表的一份《告民众书》,说的是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所以我们已经没法安心读书了。那时候我们都悲愤极了,怎么办?那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在同学手中秘密传递的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民众书,也就是有名的《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所以号召全体人民起来,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么这个等于是给我们一个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就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就起来行动了。

  主持人:1935年,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它是当时的一盏指路明灯。它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基本形成。

斯诺

  解说:此时的中共中央和红军,正在漫漫的长征途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后来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写道: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斯诺在去陕北之前,作为《伦敦每日先驱报》驻远东的记者,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并且为我们留下了这段珍贵的影像。也就在这时候,他见到了被抓到警察所里的清华女学生陆璀。

陆璀

  陆璀 时为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

  那斯诺就问了,你们为什么要上街?你们是手无寸铁的学生,你们认为你们能达到目的吗?那我当然就跟他讲,我们不愿意做亡国奴,我们相信人民大众,只要把人民大众唤醒了,那我们中国就不会灭亡。

  解说:这次采访使斯诺完成了一篇独家报道--《中国的贞德被捕了》。1936年9月,陆璀被全国学联派往日内瓦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把中国学生的抗战呼声带到了世界讲坛。此后,她一直活跃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舞台上。

  1935年12月的南京,寒风凛冽,阴雨连绵。26日中午时分,时任国民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的续范亭独自来到中山陵前,他的穿着十分隆重:一件干净的蓝色细布棉袍,外面罩着黑色的呢大衣,头戴礼帽,手里拿着一根崭新的手杖,如同会见贵宾一样。

  穆欣 《续范亭传》作者

  据当时的记载,他先在那背诵总理遗嘱,然后哭了很长时间,最后用匕首来刺自己的腹部,但是那个匕首不够锋利,结果没有刺到要害。后来看守中山陵的警察,把他找到救出来,救出来就进了中央医院。

  解说:人们还发现了续范亭亲笔写下的《敦促抗日绝命书》:"革命三十载,半生颇自爱。……慨乎国已不国,……忧愤交并,拔剑穿胸。……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

  续范亭是一个月前特地从兰州赶到南京的。他想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劝谏国民党要员,陈述抗日之志,然而他绝望了,于是他决心用鲜血向政府表白,并唤醒更多的同胞。

  1935年底,面对华北危亡和国内抗日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策略,决定团结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和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随后,为实现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联合,中共中央派人与新疆、陕北、甘肃、宁夏的上层实力派人络,呼吁他们物联与红军合作,共赴国难。

薄一波

  薄一波,山西人,1925年在太原山西国民师范读书时加入共产党。1931年他在北平被捕,此时被关押在草岚子监狱里。正在中共准备营救薄一波出狱之时,一位来自山西的神秘使者也找到了薄一波。这个人带来了山西头面人物阎锡山的一封信,邀请薄一波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

  阎锡山自从辛亥革命之后开始控制山西,奉行所谓"保境安民"的策略。1935年日军进入绥东,阎锡山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但是,他觉得只靠自己的力量抗日没有把握,对蒋介石又有戒心,于是想到共产党,希望借助共产党的力量发动群众,抵抗日本侵略。阎锡山喜欢任用亲戚和老乡,薄一波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阎锡山

  但是薄一波拒绝了阎锡山的邀请,并向共产党北方局代表刘少奇作了汇报。刘少奇刚接到毛泽东的一封电报。毛泽东明确指示:阎锡山等华北六省军政负责人处,"一有机会,即须接洽。统一战线以各派军队为第一位,千万注意。"所以刘少奇批评了薄一波的态度。

  刘少奇听了这个事情,说这样好的事情,我们找都找不到门路,现在人家请上你,请上门来了,让你去,你又不去,我看你还是有些教条主义,还有些过去的老毛病,刘少奇那时候……拍桌,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呢,我就不得不去了。

  解说:1936年11月,薄一波和阎锡山谈判成功,阎锡山同意薄一波按照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工作,薄一波的正式身份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秘书,具体负责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工作。

  1936年秋天,全国抗日风潮迭起,山西一些进步青年提出成立"抗日救国同盟会",但此时国民政府不允许提"抗日"一词,阎锡山将名称改为"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于九一八事变5周年纪念之际成立,阎锡山自任会长。

  薄一波到任不久,中共北方局又派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与薄一波共同组成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专做公开、合法的工作。随后,山西公开工委接办牺盟会,同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一合法形式,发展大量青年知识分子和群众入会。薄一波还提出了一个培训新型军政干部的计划,牺盟会通过主办"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培养抗日力量,许多苦于报国无门的爱国青年纷纷涌向山西。

  黎颖 时为北京大学一年级学生

  过山洞,一个山洞接一个山洞,一脸黑,闭眼都来不及。过了多少山洞也没数过,数不清啊。到太原一下车,一出车站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都是土路,一直到首义门,到新南门,还有城墙啊,还有城门啊,进来以后干干净净的,两边的铺面都非常整齐的,两边的标语"牺牲救国,守土抗战",都是这类的口号,看了以后非常兴奋。

  解说:牺盟会在山西迅猛发展,短短几个月,会员发展到60万。1936年,山西各县几乎没有共产党组织,成立牺盟会之后,通过牺盟会特派员的形式,各县共产党组织被迅速建立起来,不少县的牺盟会领导机关就是中共县委机关,牺盟会特派员就是中共县委书记,为八路军进入山西和共产党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青年抗敌决死队

  后来,薄一波又向阎锡山提议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这是一支在统一战线基础上建立的新式军队。新军至1939年冬发展到50个团和支队,成为抗日战场上的生力军。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见到薄一波时说:牺盟会是统一战线的一个范例。

  1936年初,由日本统制派军阀全面控制了政局。随后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积极推进侵略战争的政策。

  臧运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第一个国策文件就是在1936年8月7日,日本决定的《国策基准》。日本在《国策基准》这个文件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日本大陆政策的目标和日本的海洋政策的目标,就是不但要"北进",还要"南下"。那么按照日本的这个国策的目标,日本在8月11日,决定了它的对华政策和华北政策。华北政策就叫做《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那么按照这个政策,日本明确提出修改了以前的华北五省自治的政策,明确提出要实行华北五省分治,就是要华北五省独立于或脱离中国的中央政府。

张学良和蒋介石

  解说:但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仍旧一意孤行。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第二次飞抵西安,再次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将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否则就要把东北军调往福建,第17路军调往安徽,由中央军在陕北"剿共"。

  其实早在半年前,西北"剿共"副总司令张学良就曾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秘密会谈,他们连夜达成了双方休战、共同抗日的协议。周恩来和张学良个人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那么蒋介石的最后通牒式的方案,既同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不再打内战的决心相矛盾,也危及到张、杨部队的生存。

  12月7日,张学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向蒋介石进行了"哭谏"。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但蒋介石毫无所动,严厉斥责他"幼稚"。

  12月9日,西安城内1万余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前往临潼华清池蒋介石住地请愿,蒋介石命令"格杀勿论"。

  张学良赶到灞桥劝阻学生。面对手无寸铁、只是要求抗日的学生,张学良无法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这时,游行队伍中一曲《松花江上》的歌声响起。

  李岩 《中国音乐年鉴》主编

  《松花江上》这个曲子出来以后呢,开始流传的过程之中,大家都不知道它的作者,写的是佚名,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肯定是一个东北人写的。但是实际上它的作者张寒晖是河北人,河北定县人。他在生活之中也遇到过日本人杀害他的同乡、家人的这样一些经历。另一件事对他的刺激也非常大。他来到西安以后,1936年他看到了《东望》这个杂志,王以哲军长三句亲笔题词:"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我们何时能慰我们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姊妹于水火之中。"

张寒晖

  解说:这段痛彻心肺的话激起了张寒晖的创作灵感。此时,东北同胞背井离乡、失落故土的哀痛已是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抗日救亡成为全国人民不可压制的民意。于是,《松花江上》的旋律从他胸中喷涌而出。

  在《松花江上》的歌声中,学生们哭成一片,东北军官兵们泪流满面,张学良的眼眶也湿润了。这位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被国人责骂的少帅,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大声对学生们说:一周之内我一定用事实答复你们!

杨虎城

  两天之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向蒋介石实行"兵谏",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当天,国民党在南京紧急召开中央常务委员会,以何应钦为首的一派极力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甚至准备轰炸西安,中央军做好了进攻西安的准备,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西安。蒋介石是中共多年的仇敌,让人意外的是,周恩来却力劝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并释放蒋介石,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捐弃前嫌,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不希望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再陷入内战漩涡。

  12月23日,张学良、杨虎城同到达西安的国民党代表宋子文、宋美龄进行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了谈判。

  三方达成包括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释放一切政治犯,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等六项条件。在得到蒋介石的承诺后,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回到延安

  邵铭璜 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主任

  西安事变是影响整个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一个大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民政府原来的一个政策,就是"安内攘外",也做了一个调整。也就是说,"军事剿共"的这个阶段已经结束。然后进行的是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国共关系,一个新的局面开始。

  解说:西安事变使蒋介石意识到必须制定新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国民党决定在1937年2月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主持人: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对国民党政府的策略:

  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提出的是"反蒋抗日"的方针;

  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党内通知,提出的是"逼蒋抗日"的方针;

  西安事变后,提出的则是"联蒋抗日"的方针。

  方针策略上的调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懈努力,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了,它必将成为肩负民族希望、挽救祖国危亡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代表

  解说: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致电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一、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保障言论、结社、集会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在此基础上的四项保证是: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向国民党提出两党合作的基本条件,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谈判的政治基础。国民党的这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实际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条件,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

  1937年4月5日,清明时节,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国共两党派出张继、顾祝同和林伯渠等人,各自携带祭文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为此手书《祭黄帝陵文》:"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黄帝陵一直是炎黄子孙五千年血脉相承的象征。这是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际,这次的共祭黄帝陵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激愤已久的中国军人冲上战场,一吐九一八事变以来积压在胸中的闷气,凭着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揭开了八年全国抗战的序幕!

  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的侵略,国人也一天天在觉醒,中国内战不断、军阀割据、一盘散沙的局面已经改观。不仅国共两党,所有党派和各阶层民众都意识到只有团结抗日,才能不当亡国奴!沉睡的狮子终于醒来。中华民族开始凝聚成一道新的长城,这道长城坚不可摧!

  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蒋介石在庐山讲话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的演讲,他说:"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正在延安访问的西方女记者海伦·斯诺报道说,"红军一直处于动员状态,五分钟之内就能作好开往前线的一切准备,自七七事变后,他们更是心急如焚,整装待发。"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会议通过并发表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八路军

  8月25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军主力从即日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会议还决定立即出动红军进入山西参加抗战,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近一个月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国民政府正式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了。

  8月下旬,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先后开赴山西抗日前线。9月5日,八路军129师在陕西泾县云阳镇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滂沱大雨中,站在主席台上的刘伯承师长第一个摘下缀着五角星的红军帽,他说:"让我们暂时告别红军帽吧,但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随着一声令下,全师官兵一起戴上了八路军军帽。

  9月6日,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总部的出师抗日誓师大会上,带领八路军官兵宣读《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父母兄弟,奸淫我们母亲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在震天动地的庄严誓言中,八路军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