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信都区浆水镇,位于太行山腹地。在这块红色热土上,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犹如一座熠熠放光的历史丰碑,矗立于此,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述着抗大敌后办学的丰功伟绩,讲述着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的重大贡献!
1939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抗大总校由陕西延安一路向东,于1940年11月抵达邢台浆水川一带。校部驻前南峪村,政治部驻浆水镇,其它如安庄村、宋家峪、冯家沟等一带的村庄也都住满了抗大的学员。自此,抗大在华北敌后战场开启了两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办学。“田野就是操场、院子就是课堂、砖头就是凳子、膝盖就是书桌”,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抗大学员边战斗边学习,创造了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
在浆水的两年零三个月里,抗大与前南峪人民结下深深的军民鱼水情,抗大精神哺育着前南峪人,像火炬般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面对困难和艰辛,前南峪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的太行山区开发之路。
1963年,一场特大洪水几乎毁掉了前南峪村所有的山场植被和仅有的几百亩保命田。面对困难和艰辛,前南峪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为引领,用难以想象的苦干、硬干,绿化荒山、植树造林。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教授一待就是13年。最终,李保国教授指导前南峪人探索总结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沟域综合治理模式,硬是把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太行绿洲”。同样是从事林业课题研究的李保国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当时与李保国吃住在山上。李保国去世后,郭素萍接过他手里的接力棒,继续奔走在太行山“绿山富民”的科技路途上,不定期“上山下乡”,指导群众种植果树,提高科学管理技术。
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2020年,前南峪全村社会总收入1.96亿元,集体纯收入2680万元,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植被覆盖率94.6%,林木覆盖率90.7%,成为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村这种坚定的治山治水信念,正是来自于“抗大”精神。如今,前南峪人不仅卖鲜果,还要卖风景,他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依托绿色资源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红色资源,走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
据介绍,前南峪每年吸引游客45万人次,全村80%的家庭都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农家乐、生态采摘等行业,林果和旅游两方面收入超过1.46亿元。如今,邢台市信都区还专门成立红色文化(抗大)管理委员会,加大抗大旧址点位打造力度,以前南峪为核心逐步向周边村庄延伸,形成了全方位的红色文化教育格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