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有一座千年古镇——龙岗,古称芙蓉岗,位于高邮湖西畔,人杰地灵,清代出过状元戴兰芬、韦门双探花、陈门四进士。“田”字形老街纵横排列,古屋、古庙、古楼、古井、古牌匾多建于明清。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抗大第八、九分校曾在这里办学。
龙岗古镇
龙岗古镇
193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西省延长县召开,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创办抗日红军大学的问题。同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1937年1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把“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办学近10年,在全国设立了14所抗大分校,培养了近20万军政干部人才,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大分校旧址
抗大八分校教室
天长市文化和旅游局社文股负责人、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纪念馆馆长乔国荣说:
毛泽东同志作为抗大教育委员会的主席,为抗大提出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937年1月19日更名为抗大的时候,向全国招生,一下子从全国涌入延安抗大的学员有2万多人,延安比较小,当时的物资也比较匮乏,怎么办?我们就向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抗大的分校。
1939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为加强对部队基层干部的培训,创办了江北指挥部直属教导大队。1940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将江北指挥部直属教导大队扩建为江北指挥部军事政治干部学校,简称“江北军政干校”。学校迁至津浦路东天长县汊涧镇。“皖南事变”后,以江北军政干校第三大队为基础,扩建成立了新四军第2师军政干部学校。
1941年4月,刘少奇致电中央军委,提议将新四军第2师军政干部学校升格为抗大分校,中央军委随即复电同意。5月4日,抗大八分校在天长县张公铺(现天长市张铺镇)举行了开学典礼。张云逸兼任第八分校校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高志荣任政治处主任。
抗大八分校政治部会议室
抗大八分校开学不久,日军就对淮南津浦路东发动了大“扫荡”。八分校被迫撤出张公铺,几经辗转,于同年秋天转移到位于天长县东北方的龙岗镇。乔国荣说:
为什么转移到龙岗?首先因为龙岗当年很富裕,300多户人家,有200多户是经商的,物质基础比较好。
第二个,龙岗当年有十一座寺庙,这十一所寺庙要装多少学员,不要讲我们两三千人在龙岗办学,就是一两万人在龙岗办学,都有住宿的条件。第三个条件,当时龙岗比较偏僻,无论是抗大八分校还是后来的抗大九分校,他们在龙岗前后办学的4年多的时间里面,从未受过骚扰,环境相当的安定。另外一个当年龙岗靠近高邮湖边上,高邮湖边上是几十公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便于他们隐蔽,便于他们撤退。所以为什么抗大八、九分校会选择在龙岗与这个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八分校在龙岗经历了一段稳定的正规化办学期。1942年8月,在华中总分校(盐城)教育会议上,陈毅军长表扬了八分校在教育和教学管理中取得的突出成绩。1943年5月,八分校学员撤出龙岗,移驻靠近军部的张公铺,随后奔赴抗日主战场。
1941年9月,抗大第五分校的两个支队与新四军第1师苏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抗大苏中大队。1942年5月,苏中大队奉命改为抗大第九分校,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兼任校长,张日清任教育长,谢云晖任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九分校南渡长江,抵达苏南溧水地区。4月,在苏南反顽西线战役中,九分校3个大队全部投入战斗,以劣势兵力和装备,阻滞了顽军的进攻,保证了新四军东线主力能集中兵力重创顽军。西线战役中九分校伤亡惨重,100多人英勇牺牲。5月,经过战争洗礼的抗大九分校来到天长县大通镇休整。乔国荣说道:
当时新四军的代军长陈毅,二师的师长罗炳辉,四师的师长彭雪枫这些领导,都到大通看望和慰问九分校,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住在天长葛家巷的淮南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的二师的师部,就做出一个决定。把在龙岗办学三个年头的抗大八分校,撤到葛家巷继续办学。龙岗这个地方就让给了九分校。
九分校到达龙岗后,陈毅、张云逸等领导先后前往视察、慰问。陈毅说:“你们是日行百余里,爬山渡江过铁路,是从龙潭虎穴里闯过来的,很不错。你们有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的经验,要好好总结。”1944年3月,九分校最后一期学员撤离龙岗,返回苏中战场。
从1941年秋至1944年春,抗大八、九分校共培养军政干部5000多名。其中八分校4期学员,为新四军第2师培养出2000多名军政干部;九分校5期学员,为新四军第1师、第6师和苏中、苏南根据地培养了3300多名军政人才。
抗大八分校训练处旧址
也是在抗大的影响下,龙岗人民纷纷加入革命队伍,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先后有100多名青年参加革命,近30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抗战时期,皖东抗日根据地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皖东根据地南接金陵、北望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大八、九分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越抗越大”。1939年到1945年,驻守在皖东的新四军第2师由初创时期1个支队的3千多人发展壮大到4个旅11个团共3.5万多人、地方武装1.5万多人、根据地民兵10万多人。整个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2个地方公署和17个县级民主政权,面积扩大到2.1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80万,是华中第一大根据地,也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乔国荣介绍说:
当年抗大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这么多有志的青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1947年7月份的时候,蒋介石想到延安去看看,那时候延安是一座空城,他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到了毛泽东朱德他们住的那个土窑,墙上的土沙沙地往下掉。毛泽东住的那个窑洞里面有一个小桌子,大概一米多长,几十公分宽,桌面上的板都不平。蒋介石围绕这个小桌子转了一圈,他想不通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纪念张思德、纪念白求恩、沁园春雪这些作品,都是在这么一个小桌上写出来的,他很不能理解,条件太艰苦了。后来蒋介石提出来,延安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抗大,抗大在什么地方?你们带我去看看。工作人员就把蒋介石领到了一个小树林里面,在树林里面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黑板,这个黑板是用木条一条一条地钉上去的。蒋介石戴着白手套,用手一摸,原来黑板是用锅灰抹上去的,那个条件多艰苦。蒋介石当时就发出感慨,想我黄埔军校中央军校培养出来的都是高级将领,可能也只有抗大培养出来的,才是有信念不怕死的军人。
抗大八、九分校在龙岗办学期间,军民一家亲。抗大教员可以在镇上找到“知音”谈古论今;文化低的学员可请房东当“先生”;许多女学员和房东大妈情同母女;镇上的年轻人都愿意和抗大学员交朋友;学员们衣服破了,房东大妈悄悄补好;晚上训练回来,有热水等他们洗脚。这些让经历过战火和颠沛流离之苦的抗大学员,在龙岗找到了“亲人”找到了“家”。
抗大文工队
天长当地剧团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编排的黄梅戏《抗大母亲》,讲述的就是抗大学员与赵大娘的故事。该戏入选我省2019年戏剧创作孵化计划、2021年全省新创优秀剧目展演、第九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展演。乔国荣说:
这些动人的故事,龙岗比比皆是、家喻户晓,我们今天再追寻历史的足迹,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溢满心胸。几十年来龙岗人民细心地呵护着抗大的旧址,讲述着抗大的故事,他们把抗大在龙岗的那段历史当成了自己的精神财富,一代传给一代。抗大精神作为一面精神旗帜,依然高高飘扬在皖东大地。
2008年12月10日,位于天长市桐城镇龙岗村的抗大第八分校纪念馆建成并对社会免费开放。天长市龙岗抗大分校纪念馆讲解员赵倩介绍说:
在这里观众可以感受到抗大八分校在艰难而光辉的历程中,锻造形成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求真务实,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情深的抗大精神。以及粟裕、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大八分校工作生活时形成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纪念馆对外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逐年增加,202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1万人次,近800个单位和10万中小学生在此接受了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抗大八分校纪念馆
抗大八分校纪念馆
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先后获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称号,是皖东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抗大国防教育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