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综合   2022-12-01 15:37:47

  抗大各分校的情况

  抗大第一分校于1938年12月在陕西省延长县组建,先后转战华北、山东,在敌后办学7年多,为军队和地方培养干部2.4万余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进军东北,改为东北军政大学第三支队。第一分校是抗大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办学成绩显著的一所分校,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

  抗大第一分校,抗大一分校创办于1938年冬,1945年抗战胜利后结束,历时七年。在12所分校中创办最早、历史最长、培养干部最多。转战华北、华中、艰苦卓绝、成绩显著。1938年冬,抗战向相持阶段过渡。为适应战争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抗大组织两个分校深入敌后根据地,执行培养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军政干部的任务。一分校由原抗大第三、四、五、六大队部分人员组成,何长工任校长,周纯全任副校长、黄欧东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任训练部长。

  抗大第二分校于1938年12月成立,1944年3月撤销建制,历时5年多,共培养了2万余名干部,在晋察冀抗日武装力量的建设和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12月至1939年2月,抗大二分校2000余名教职学员在校领导率领下分为三个梯队,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刺骨的冰雪,高唱革命战歌,离开了陕甘宁边区,渡过黄河天险,冲破同蒲路封锁线,挺进到灵寿县陈庄一带,将抗大旗帜高高插在太行山北麓。

  抗大第三分校是1937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延安挺进敌后办学时,留下一部分教职学员组建的。1941年11月与军政学院第三、四队合组为军事学院,至1943年3月编入抗大总校。尽管开办时间不长,但由于在延安环境相对安定,第三分校得以保持正规化教学秩序,培养了2600余名具有相当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八路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第四分校”,于1940年3月在豫皖苏边区的河南永城创建,在淮北洪泽湖畔发展,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结束,是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分校。期间,它吸收华中和江南的知识青年,在江淮平原的艰难条件下坚持办学,共培养了近5000名干部,为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分校校长彭雪枫为学校的成长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大第五分校是在1940年11月,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新四军皖东干部学校于江苏盐城合并组建。1941年4月,抗大总校第二华中派遣大队与第五分校会合,加强了该校的力量。陈毅、黄克诚、吴胜坤、洪学智、赖传珠、冯定、谢祥军、余立金、薛暮桥、张兴发、王信虎、贺敏学、唐克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该校编为“华中抗大总分校”。并组建新的抗大第五分校。1942年底,部队精简,抗大第五分校停办。1944年夏,恢复抗大第五分校。日本投降后,该校改编为新四军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独立旅。第五分校先后培养了近5000名军政干部,为新四军的发展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抗大第六分校正式成立于1940年11月,1943年冬结束,在太行山区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数千名干部,为坚持太行山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0年5、6月间,北方局与华北军分会根据当时抗战形势的发展,特地讨论过一次学校工作问题,认为“由于党所领导的队伍八路军、新四军的扩大,要求专为训练八路军、新四军骨干的抗大,必须随之加强与扩大”,“为了扩大抗大培养干部的事业,应继续准备在晋冀豫、晋西北、华中、一一五师等处增设分校”。因此,决定“目前即应由总校拨出一部分学生去第一分校受训及拨出二千人的基础去一二九师,将一二九师随校加强,改组成为第六分校”。

  根据北方局和华北军分会的指示,抗大总校先后派出了华中、山东派遣大队,并于六月十三日从山西武乡县蟠龙镇派出抗大第四团第一、二营和第一团第三营共九个队一千余人,由第四团团长洪学智、政治委员穰明德、政治处主任铁坚等同志率领,前往一二九师驻地河北省的涉县王堡,准备与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合并,筹建第六分校。

 

  抗大第七分校于1941年7月在晋西北兴县创办,1943年转移到陇东地区,1945年11月结束。第七分校转战于黄河两岸,历经艰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通过教育训练和劳动锻炼,为八路军培养了大批年轻干部。

  1943年1月,第七分校西渡黄河,挺进陕西省绥德地区,并入抗大总校。3月,分校附设陆军中学南下甘肃省合水县,编为抗大第七分校第1大队。不久,又组建第2、第3大队,恢复抗大第七分校领导机构。彭绍辉、张启龙、喻楚杰、杨尚高、康永和、方复生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6年11月,第七分校扩编为晋绥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

  抗大第八分校于1941年5月以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创办,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结束。第八分校共举办4期,培养学员约2000人,为新四军第二师的发展和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抗大八分校前身是成立于1940年5月的新四军江北军政干校。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原新四军江北军政干校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为适应形势发展,号召外地知识青年来根据地受训,经刘少奇提议,中央军委同意,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改为抗大分校,归第二师直接领导,同时与抗大总校建立联系。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于1941年5月4日改为抗大第八分校,并充实干部、扩大招生。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张云逸兼任第八分校校长,第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校址设在天长张公铺。

  1941年5月底,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发动了大“扫荡”,学校撤出张公铺,经葛家巷、曾家营、铜城等地,几经辗转,迁到了天长东北部的龙岗镇,直到1943年4月离开龙岗回到张公铺继续办学。抗大八分校虽多次迁移,但基本都是在天长境内,驻龙岗时间最长。抗大八分校成立四年多,共开办4期培训班,培训了2500余名军政干部,为新四军第二师和淮南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抗日战争战略反攻全面展开后,第4期学员(也是最后一批学员)即行分配到前线部队,投入对日军的最后一战。自此,第八分校胜利完成历史使命。

  抗大第九分校于1942年5月由抗大苏中大队改编成立,1944年夏改为“苏中公学”。它是在苏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条件下,坚持一面战斗、一面教学,以战斗保卫学习的一所分校。第九分校在近3年中,共办了5期,为新四军第一师、第六师和苏中、苏南抗日根据地培养了3300余名军政人才,特别是培养了一批华侨青年干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是以抗大第5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于1942年5月扩大建立的,隶属新四军第1师,该校成立后,即渡江南下,到苏南地区与第2、第16旅教导队合并。1943年夏,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四分校返回江北办学。1945年春改编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九分校”共举办5期,对学生集中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讲授游击战术是军事教育的重点,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培训了3300名军政干部,这批干部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抗大第十分校于1942年2月成立,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结束,历时3年多,先后办了5期,为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区培养了4000多名军政干部,被誉为坚持在豫鄂边区敌后根据地培养训练干部的“背包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十分校(后简称抗大第十分校)的性质和作用,李先念在《我们的大学》一文中已充分肯定:“它是鄂豫边区英雄儿女的‘萃英堂’!新中国的的‘育才院’!”它为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培养造就了大量抗战建国人才,成为坚持与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巩固与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强支柱。回顾和总结其历史经验,对发扬革命传统,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抗大太岳分校于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1945年10月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历时一年多。它是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和太岳军区部队培养干部的一所抗大分校。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简称太岳抗大分校,1943年2月在沁南县东川、下川村成立,5月迁至南阳,1945年10月迁离南阳。南阳抗大太岳分校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办学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在南阳办学近三年,培养了政治素质高、军事技术硬、工作作风好的军政干部近千人,积累了战争岁月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办学经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大太行分校于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组建,隶属八路军太行军区。童国贵、彭崇珠、孟擎宇、李克如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5年秋,与太岳分校和抗大总校一部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合并组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专为第一二九师短期轮训基层干部。

  一九四三年冬,太行军区部队整编,抗大第六分校结束时,为保留太行山区培训基层干部的骨干力量,特留下第二大队的干部和教员,在河北省涉县固新镇一带组建太行大队,作为一二九师的随营学校,任命童国贵同志为大队长,彭宗珠同志为政治委员,继续为一二九师培养基层干部。一九四五年春,太行军区部队由内线作战开始转入外线反攻,派出部队渡过黄河,与太岳军区部队一起,开辟豫西新的根据地。为了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将太行大队扩建为抗大太行分校,童国贵同志任校长,彭宗珠同志任政治委员,并任命孟擎宇同志为教育长,李克如同志为政治部主任,短期轮训了一二九师的大批连、排干部。

  一九四五年十月,抗大总校派赖光勋、郭奇同志率干部大队到山西省长治筹建“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时,童国贵、彭宗珠同志调离太行分校,由孟擎宇、李克如同志率领太行分校的六百多名教职学员从涉县到长治集中,与抗大太岳分校合并,正式成立“晋冀鲁豫军政大学”,继续为我军培养新的干部,太行分校即告结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