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抗大大门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从1936年6月创建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9年间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10多万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紧迫的形势和即将面临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任务,1936年2月,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甘宁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成立红军干部学校。不久,在红军干部学校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春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是在政治环境和生活条件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而且“越抗越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他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而“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抗大总校办学9年间,数易校址,先后在陕北瓦窑堡、保安(今志丹)、延安,山西武乡(盘龙镇)、黎城(西井镇),河北邢台(浆水镇)和陕北绥德等地坚持办学,前后经历了延安办学阶段(从1936年6月至1939年7月)、华北敌后办学阶段(1939年8月至1943年2月)和重返陕甘宁边区办学阶段(1943年3月至1945年9月),共举办了8期培训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大先后成立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分布于西北、华北、华中的广大区域,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校歌。
抗大的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考验的红军老干部、老战士,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基础、抗大的栋梁;一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和战士,他们经过抗大的培养后,又回到各部队、各地区带兵打仗,或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中一支坚强的骨干力量;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经过抗大的培养锻炼,又播撒到全国各地,成为抗日战争各条战线上的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抗大访问,不久他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描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西行漫记》当时曾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许多爱国侨胞就是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才下决心回国投奔抗大的。
抗大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总方针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抗大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站在国防教育的最前线,所教所学所作所为,以争取抗战胜利、民族社会解放为主。二是坚持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要求教学中必须做到“四化”:原则化,即坚持原则;中国化,即一切问题不能脱离中国实际;通俗化,讲课用事实说明问题,用群众常用常见的语言;具体化,把问题与一定时间、条件联系起来讲解,不能把理论看成是孤立的条文。三是坚持“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优秀干部。四是教员与学员一致,能互相研究共同探讨,教员不仅教育学生,使学生进步,而且还向学生学习,求得自己进步。
抗大的课程设置主要分政治、军事、文化三大类。政治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问题、社会科学概论、哲学、政治工作等。军事课开设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炮兵、测绘、地形、射击、防空防毒等。根据学员的需要,还开设地理常识、自然常识、算术、日文等文化课。抗大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也有8个月、1年、3年多班次。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
抗大采取“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教学相长”等新的教学方法。坚持教师的启发式讲课和学员的自学相结合,学员的自学讨论时间多于讲课时间。在文化程度较高、经验较丰富的学员中经常采用研究式和实验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员予以指导,学员阅读参考书,自己思考研究或分组讨论研究。实验式教学使学员自己动手,容易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做到学用一致。特别是在文化课的教学上,抗大普遍推广了杜石坞教员的国文课教学法、田干教员的算术教学法、集体修改作文的方法,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抗大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自为抗大制定教育方针,亲自审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经常给学员讲课、作报告。从抗大总校成立后的3年时间内,毛泽东22次到抗大讲话,4次为抗大题词,并多次听取抗大领导汇报工作和与他们研究工作。在毛泽东的带动和影响下,许多在延安的中央领导担任了抗大的兼职教员。中央为学校选调了一批经历过战争考验、具有丰富军事或政治工作经验的干部到抗大工作。林彪、徐向前先后任校长和代校长,李井泉任政治委员,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彭绍辉先后任副校长,罗瑞卿、刘亚楼、许光达、何长工先后任教育长,傅钟、莫文骅、张际春、李井泉先后任政治部主任。
抗大有严肃的校风校纪。1937年4月,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校训。抗大以这一校训为指针,在加强军事教育、政治教育的同时,严肃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生活纪律,特别注重良好的作风养成。抗大建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职学员不论职务多高,资历多老,历史贡献多大,都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的纪律。学员在校学习,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生活纪律。如都应按时起床、出操、就餐,内务要整洁有序,外出要请假,军容要严整,不准结婚,等等。对于违反规定,触犯法律者,不管资历多深,贡献多大,绝不姑息迁就,一律从严查处。抗大又有严格的会议制度、报告制度、检查总结制度、平时考核和定期测验制度、听课制度和定时作息制度等。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开始考虑深入敌后创办抗大分校,就近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训练干部这一重大决策。为了完成在新阶段大批培养干部的任务,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全党工作重点放在战区和敌后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改变抗日军政大学的建制,把抗大分散到各地方去,以便冲破日、伪、顽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到敌后办学,培养大量干部去带领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发展和建设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春至1945年春,抗大先后在晋冀鲁豫、晋察冀、山东、华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大各分校。
图为抗大一分校党代会代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