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朱总号召办“军校” 为抗日培养人才
来源:晋城党史网 作者:黄根喜   2022-12-09 08:43:31

  “七.七事变”爆发后,朱德、左权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领八路军来太行山开辟抗日根据地。首先号召各地党组织大办“军校”,为抗战培养人才。此时,在屯留县古漳村办起第一所“延安抗大分校”。然后在晋城县崇实中学创办了“八路军华北军政干部分校”;在阳城县吉德村创办了“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长治成立了牺盟第六“民族分校”;在晋城获泽中学举办了“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在沁水县端氏镇王庄沟村开办了一所“行政干校”。还有东沟镇三高小举办了“抗日军事训练班”,广泛地为爱国培养人才。

  一

  1937年秋,八路军总部在屯留县古漳村办起一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分校。从各县保送学员,让分校按时开学。晋城东沟镇八路军兵站杨指导员,积极在农村为抗大分校推荐学生。此时,峪南村徐春阳等人听说后,积极要求去抗大学习。杨指导员写信与晋豫边区驻晋城办事处联系后,批准了徐春阳、徐有智、朱光明三人去抗大分校学习。

  1938年过了正月十六,他三人徒步行程七天,去抗大第分校报到后,编在第六班。班长叫张方,25岁,是从部队调来进修的。副班长叫李保庆,河北人,对工作负责,态度热情。学员都是18岁以下的小伙子,在班里还数徐春阳最小,才14岁。开学时,校长何长工讲了话,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为国家出力,成为有用之人。学习课程主要以政治、军事课为主,首先学习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军事课主要讲游击战术,进攻、防御、侦察、警戒,武器射击和工兵防范。一边学,一边进行实习,学抗战真本领。

  1939年7月6日,日军进犯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上级立即通知马上进行转移。校部对外称:“太南游击司令部”,何长工校长兼司令,先后转移到壶关、平顺、林县流动坚持办学,服务于抗日。

  二

  1937年12月,八路军第一战区联络部,以“豫北军政干部训练班”为基础,在晋城县崇实中学创办了“八路军华北军政干部分校”,刘予超任校长,积极为抗日培养爱国人才。

  1938年1月份,冀豫晋省工委组织部长聂真、宣传部长薛迅(女),随同八路军联络部主任朱瑞,副主任唐天际,由焦作转移到晋城开展革命活动。此时,他们在晋城“华北军政干部分校”挑选了十名优秀学员,一起赴阳城去开辟抗日根据地。此后,朱瑞不断到华北军政干部分校进行指导,关心办学。

  1938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焦作创办的“豫北军政干部训练班”正式由河南迁到晋城崇实中学,改为“华北军政干部学校”。 刘予超仍为校长、杜毓云为教务长、孟夫唐为秘书长、庄林为大队长。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大量招收各地的青年学生,为抗日培养军政干部。当时张茂甫、郭春华(共产党员)在崇实中学任教,他二人积极支持八路军在晋城崇实中学办学,动员一大批青年学生参加了“八路军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的培训。还主动讲课,向学生大讲抗日爱国思想,讲“五四”运动,讲江南革命形势,教学生唱救亡歌曲。如学生柳增发,书院头村人,十三岁考入晋城崇实中学,接受新文化教育,党组织推荐柳增发等人去留屯抗大分校学习。期满毕业后,学校分配他们到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工作。

  1938年2月根据形势变化,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由晋城迁到陵川,先驻夺火村,崇安寺等地办学,夏季迁平城镇寨坡大庙内办学,有学员300余名。后又在平城镇开办了100余人的训练班。当时,称“小华干”,由顾大川负责。4月份,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决定将“华干”改为“八路军晋东南军政干部学校”(简称晋东南干校),校长为朱瑞。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在陵川办学期间,共培训了400余名学员,为创建太南和晋豫根据地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二月事变”后, 国民军枪口对准共产党,崇实中学是马骏办的一所私立学校,校长程复初成为嫌疑人。此时,他随带妻子离开晋城,去了陵川找“华北军政干部学校”,走上了革命之路。

  三

  1938年3月,中共晋豫特委,在阳城县吉德村创办了一所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李敏之兼校长、刘刚任党小组长、王佐(辽宁丹东人)为党代表、魏健为教务主任,李景良(辽宁人)为副教务主任,杨希孔(河南人)、胡正六、胡宏(重庆人)先后任指导员,齐韫、唐兰石、巴占一任辅导员。

  学校招收的学员,主要以牺盟会村政干部为主,其次吸收部分思想进步,积极抗日的青年和小学教员等。凡愿抗日者,学校一律接收编入班队,进行训练。一是学习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二是学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三是学习游击战争及战略战术;四是学习民运支前工作。在训练中,还邀请富有作战经验的地方领导干部魏克明、乔启运、魏永生、赵树理等人讲课。特别是中共晋豫特委书记聂真,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唐天际司令员,经常给学员作政治形势与军事报告,深受鼓舞。每期三个月,学习期满后,举行结业典礼,把学员分配到各地去开展抗日工作。

  第一期 1938年3月开学,招收学员300多人,编为3个分队,分别居住在吉德村和周围的二里腰、南凹、曲头、六口岭等村庄。首期学员阳城籍曹戎、刘福荣、卫引棣(女)、乔兴立、常书恒、李锦春6人和外地11名学员期满后,被推荐到延安抗大分校学习。郝天明、王春秋等人参加了八路军。武雷、白仁甫,王姬、张尚友、张家银、宁天瑞、张安臣等人由李景良带领参加了唐支队。秦友三、张清(阳城人)留校担任分队长。

  第二期 1938年6月开学,学校迁县城司上巷旧中学办学,由县组织部长胡晓琴担任党组负责人。学校招收学员120多人,编为两个队。此时,日军侵扰,学校迁金台寺大庙办学。这期学员结业后,大都被分配到县、区、村去工作,领导群众抗日救亡。

  第三期 1938年10月开学,仍在司上巷旧中学举办,招收本地学员130余人,还吸收晋城、济源、孟县、沁阳等地20多名青年学生。此时,晋豫特委将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改为阳城县军政干部学校,由阳城县委书记胡晓琴和县委宣传部长赵明(晋城人),兼任校领导。

  总之,晋豫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共举办了三期,训练出500多名抗日骨干,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培养出大批人才。

  四

  1938年4月份,牺盟山西民族革命分校在长治成立,由于战乱,日军进行扫荡,第六民族分校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将民族革命大学第六分校迁沁水县大将村,进行流动办学,为抗日培养人才。

  1938年5月初,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在获泽中学举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每期三个月,总共举办了两期,招收学员140名。陈立志任副主任,亲自代课,给学员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游击战术以及牺盟会宗旨,重点阐述共产党主张。这两期学员,大都是获泽中学的进步学生。结业后,分配到晋豫边区唐天际游击支队参加了抗日,少数人保送屯留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去深造。

  五

  1941年5月25日,太岳区二专署在端氏镇王庄沟村开办了一所行政干校。负责人叫康纳,每期半年,每次一个班60人,为扩大根据地培养干部。

  1943年5月,抗日晋沁县推荐李长学去行政干校学习,因为他是党员,校领导让他担任了班长,负责集中学习。此时,日军常来袭击,干校临时放假,李长学奉命带着五个学员离校。其中有两个女学员,一个是太岳区首长的爱人叫傅翰,另一个是军区司令员家属叫李云。他们翻山越岭转移,途经周村公路敌占区正是黑夜,人人手里拿着手榴弹,机智灵活地穿过日军的封锁线,回到老家后李河村去躲避。不久,又返回干校复课了。结业后,李长学分配到抗日晋沁县政府建设科任科员。

  六

  1937年1月份,东沟镇三高小校长陈引聚在太原受训时,加入了牺盟会组织,他成为晋城市第一个牺牲会员。培训结束返校后,他与进步教师徐一贯在三高小创办牺盟武装训练班,组织学生学习射击、学习投手榴弹等军事知识,掌握杀敌本领。并以学生成立起游击小组,人人决心书,随时准备八路军,走上抗战前线!

  东沟镇三高小游击小组,还创办了“春雷”壁报,转载和刊登各种刊物上抗日救亡的文章,进行爱国宣传。还成立了“曙光”剧团,排演抗日救亡剧目,深入农村广泛进行宣传。他们不怕辛苦,到过数百村,演出数百场,宣传上万人,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当时,引起国民党地方政府的不满,认为他们是搞赤化活动,就对东沟镇三高小进行围攻,当地群众纷纷站出来支持该校宣传抗日。

  总的讲,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年代里,在晋城老区办过不少简易军政学校,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徐春阳,他14岁时走出大山,保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豫皖苏区新四军去当兵,南征北战,参加了八年抗日,三年解放战争。从一个战士起步,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团长、副师长、军副参谋长、兼作战处处长。回国后,历任师长、副军长、军政委、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纪委书记。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他“中将”军衔,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类似英雄人物,举不胜举,都和办军校、育人才大大有关。一句话,办军校是抗战的胜利保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