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 抗大第一分校(晋东南故县) > 内容正文

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大地上的学脉延续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7、8月刊 作者:临沂大学 冉利强   2022-12-02 15:31:40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1月在陕西延安成立,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1940年1月,学校迁至山东临沂。此后,帮助建设了1941年成立的滨海中学及1945年8月滨海中学更名后的滨海建国学院。1945年10月迁往东北,归属抗大总校。抗大一分校办学共7年,其中有6年在沂蒙,沂蒙大地滋养下的抗大精神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沂蒙精神的孕育形成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抗大一分校与滨海中学

  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到达沂南的孙祖一带。1941年初,中共鲁中五地委和滨海各县行政联合办事处根据山东省战工会发布年度文教宣传工作计划大纲指示精神,决定建立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同年3月,滨海中学在莒南县洙边镇石门涧村建立,5月13日,滨海中学师范部在洙边镇成立。抗大一分校当时就驻在距滨海中学不远的良店和西岭泉一带,校部(司令部)设在曲流河村。滨海各县联合办事处副主任崔介兼任校长,滨海参议长高燮宸兼任副校长。管戈(在抗大一分校1941年组织序列中任五大队政治教员)担任教导主任,陕北公学(1938年12月陕北公学旬邑分校编入抗大一分校)出身的郭抵任副教导主任兼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当时校长不驻校,学校日常工作由教导主任管戈主持。由于抗大人的参与,滨海中学创办之初,就以抗大为榜样,效法或直接执行抗大成熟的教育方针,学习抗大的教学方法,实行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管理。

  1940年12月,抗大一分校将第二大队改为建国大队。1942年7月,抗大一分校撤销建国大队建制,建国大队庞焕等部分干部到滨海中学任职。在抗大一分校组织序列中,庞焕1939年夏任学员支队一、二支队政治处民运股长,1940年任二大队民运干事,1941年任二大队民运股长。

△抗大一分校旧址

  1942年5月,滨海地委决定,将“滨海中学”和“沭海中学”合并,校名沿用“滨海中学”。原滨海中学校长高燮辰任校长,原沭海中学校长郇华民任副校长,靳耀南任教导主任,由抗大一分校转来的余松若任教导副主任,学校课程设置仿照抗大模式。余松若在抗大一分校1939年组织序列中任政治总教室政治教员,在1939年春教学营组织序列中任二营政治主任教员。

  1942年10月下旬,日寇大“扫荡”,滨海中学化整为零,分散教学。沈涛在《春风化雨———邹华民传》中写道:“教导副主任余松若带领原滨海中学师生一部分疏散到十字路镇西一带;师范部指导员宁林及一部分中学部学生由主纪先带领转移到筵宾;来自抗大一分校的政治指导员任杏发集中莒中县的学员在盛家垛庄组织教学;卢兼三带领第一中队120余名学员隐蔽在莒中垛庄区;师范部训育主任郭抵带领一部分学生去沂水县;原沭海中学部分师生,由靳耀南带领到临沭郯城,郇华民校长带一部分学生去海陵县。”宁林在抗大一分校组织序列中1940年任三大队二队政治指导员。1943年1月,中学部根据上级决定暂时停办。

  周抗1939年初到抗大一分校学习,1940年2月,毕业留校,1940年至1942年任二大队、三大队(上干队)政治教员。1943年,周抗从抗大一分校调到滨海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其间,周抗把张建华办“庄户学”的情况和自己的意见向滨海专署文教科和省战工会教育处汇报。滨海专署任命周抗兼任实验区主任,继续试办“庄户学”。“庄户学”是滨海中学师范部毕业学员张建华创办的,但是在推荐、推广的过程中,周抗起了巨大作用。

  1943年夏到1944年秋,滨海中学师范部从集西转移到洙边区刘家莲子坡,开始蒋杞任支部书记,不久专办小学教师轮训班,主纪先任主任,周抗任党支部书记兼教导主任,庞焕任轮训班主任,任杏发任教务股长,孙秉超任政治指导股长,邱炳任总务股长兼任会计,教师有卢兼三等。1943年,抗大一分校的图书资料室干事、校首长办公室收发陈奋也来到滨海中学任女生指导员。陈奋的爱人抗大一分校军事教员范希才也常来学校讲解军事知识。抗大一分校学员王力1943年10月毕业,分配到滨海中学任军事教员。

  1944年夏,省文协秘书长刘导生接任高燮宸的校长职务,兼任学校党总支书记。从1941年春创办到1945年8月底更名为滨海建国学院,滨海中学共培养各类人才1687人。

  抗大一分校与滨海建国学院

  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获得全面胜利,8月底,滨海中学更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刘导生任院长,李葵元任教育长。1946年1月,滨海建国学院派出部分干部赴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创办山东大学附中。同月,滨海建国学院刊印校刊第2期,刊登八字校风“民主、团结、实际、紧张”,与抗大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四字相合。

  1946年春,刘导生率领校部及部分师生,进驻滨北专区地专机关驻地,李葵元带领部分师生进驻滨东南,成立滨南中学。丁梦孙接任院长。此时在学院的抗大人还有周抗、郭抵、赵军等。

  抗大一分校对滨海中学、滨海建国学院的影响

  崔介在《拾遗集》的《滨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教建设》一文中指出:“滨海区文化教育工作,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抗大一分校给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例如建国队代训干部,教学经验及教材的提供,文娱活动的指导等等。特别是调出干部到地方训练干部,如李唯一、管戈、周抗、宁林、余松若、山智忠等同志,都在滨海区作出了贡献。”文章中列举的从抗大一分校调出到滨海区训练干部的有李唯一、管戈、周抗、宁林、余松若、山智忠等6位干部,其中有5位在滨海中学、滨海建国学院工作过。此外还有庞焕、陈奋、王力等。由此可见抗大一分校对滨海中学、滨海建国学院的支持力度。

  滨海中学从1941年建校,除了有从抗大一分校调派和聘请教职员工之外,还接受了抗大一分校的图书捐赠。抗大一分校的图书资料室干事、主任、校长办公室收发员陈奋1943年也来到滨海中学任女生指导员。至晚到1944年4月,抗大一分校与滨海中学仍有密切联系,抗大一分校将《抗日游击战争的一般问题》等一批盖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图书馆”椭圆红印章的藏书,转赠给了滨海中学。《三民主义的历史根源》一书中,第49页盖有“陕北公学分校图书馆”蓝色章,第73页盖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图书馆”红色章,缺损的封面封底则是用整张的滨海中学修业证明书来修补的,封面有“滨海中学图书馆”“山东省立滨海乡村师范学校图书馆”等图章。

  1947年2月,滨海建国学院与由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更名的滨海师范合并成立滨海公学,后更名为滨海乡村师范学校,此后校名几经更迭,校址数次迁移,2010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发展至今。抗大一分校的学脉在沂蒙大地得到了延续,临沂大学珍藏的有关红色档案,又使得抗大一分校的精神得到了弘扬。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