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砥柱中流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 抗大第一分校(晋东南故县) > 内容正文

烽火熔炉:抗大一分校的峥嵘岁月
来源:书屋 朱红建   2025-05-27 10:31:02

  从延安到沂蒙的红色征程

  1938年12月,为了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便利敌后广大青年来抗大学习前线丰富新鲜的战争经验,从而更好地贯彻抗大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决定,以陕北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六大队和第一、三、四大队各一部,及陕北公学大部,组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简称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就地培养干部。12月25日,抗大一分校在陕西延安延长县举行了成立暨东迁动员大会。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出席成立大会,抗大总校副校长罗瑞卿宣读了中央军委的命令,任命何长工为校长、周纯全为副校长。

  1939年1月3日,校长何长工带领抗大一分校的学员和教职工从延长县出发,东渡黄河穿越封锁线,向晋东南挺进。1月21日,一分校全体人员终于到达晋东南的屯留县,校部驻地是故县镇(现长治市郊区故县村),当地百姓腾出窑洞供学员住宿,其间,一分校学员会在村内开展拥军抗日活动。

  2月23日,抗大一分校在故县镇二仙庙前的广场上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朱德、左权等人到校祝贺,朱德作了《敌后形势和斗争》的报告。抗大一分校第一期共有三千二百三十七名学员,编为七个教学营、二十九个学员队,其中在晋东南共招收了八路军连、排职干部四百二十人。一次性招收这么多学员,使抗大一分校声名远扬。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空场上、树荫下、崖畔旁就是课堂,打谷场、窑场就是操场,黑板就在毛毡上,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桌子就在膝盖上,但学员们始终洋溢着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故县村的老百姓回忆,那时故县村的上空时刻回荡着学员嘹亮的歌声和豪迈的喊杀声。

  1939年7月初,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抗大一分校被迫转移至太行山南部。1939年9月,第一期学员毕业,毕业典礼设在壶关县神郊大庙,毕业证书上印有朱德的题词“从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自己”。这一期的毕业学员大多被分配到一二九师等部队工作。从10月中旬开始陆续招收的第二期学员共有一千三百余名,绝大多数是来自一二九师的连、排职基层干部和少数营职干部。时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邓小平对何长工说:“没有第一分校,一二九师要变成钢铁雄师几乎是不可能的!”

  1939年11月,抗大一分校接到中共中央紧急命令:即刻东迁山东,支援一一五师巩固沂蒙山区根据地。此时一分校刚经历晋东南反“扫荡”,物资极度匮乏。副校长周纯全在动员大会上高举仅剩的半袋炒黄豆,对师生喊道:“山东的老乡在等咱们!就是啃树皮、喝冰水,也要把抗大的红旗插到沂蒙山!”11月25日,队伍向峻极关出发,途中时常有山间居民为部队送柿子、“柿糠炒面”。经过几天行军,抗大一分校行至平汉铁路封锁线,队伍即刻进行过铁路封锁线的准备。队员白天睡觉,黄昏急行军。跑步不出声响,鞋跟脚,四路纵队变成多路纵队,在两个连的掩护下,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快速地穿过铁路。

  进入冀南平原后,12月8日拂晓,队伍在河北南宫县刘家屯遭伪军骑兵突袭。军事教员吴嘉民发现村口磨盘下藏着两挺日军遗留的“歪把子”机枪,立即带领警卫连抢占屋顶制高点。机枪手李大有连续打光五盘子弹,枪管烧得通红,抓起雪块降温时被流弹击中胸膛。他咽气前将沾血的口袋交给战友:“这里面是山东地图……一定送到!”此战牺牲七名学员,但击毙伪军二十三人,缴获战马十四匹。

  最艰险的考验出现在1940年1月的微山湖。凛冬湖面冰层薄厚不均,先头部队三名侦察兵坠入冰窟牺牲。渔民刘老四带着三十条木船星夜赶来,提议用绑腿带串联船只。政治教员罗野岗第一个跳进齐胸的冰水推船,棉衣结冰后像铠甲般咔咔作响。当最后一批学员上岸时,渔民赵金山发现罗野岗的双腿已成青紫色,含泪用斧头砍断了他坏死的脚趾。三个月后,这位年轻的教员拄着拐回到了讲台。

  1940年1月5日,抗大队伍终于抵达山东沂南县孙祖乡东高庄村。村民们劈开祖屋门板当床铺,大娘们连夜用高粱秸秆编成“抗大席”铺在牛棚里。次日开学典礼上,徐向前正在讲话,日军侦察机突然俯冲而来。他推开警卫员,站在碾盘上大喊:“趴下!等飞机过了,咱们继续上课!”爆炸掀起的泥土落满讲稿,他却打趣道:“鬼子知道咱没粉笔,送来免费黑板擦!”当天下午,抗大便派出五支工作队分赴周边村庄。学员陈明在崔家峪办起沂蒙山区第一所抗日小学,用锅灰当墨水,石板当本子,第一课教的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团结起来打东洋”。

  值得一提的是,周纯全发现东迁队伍后跟着几十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最大的不过十四岁。他们从山西一路跟来,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穿。当被问及缘由时,领头的牧羊娃二愣子攥紧拳头:“你们讲课说,抗日救国不分老少。俺没爹没娘,但会放哨!”这些“抗大尾巴”后来组成少年班,在1943年反“扫荡”中用羊群伪装成行军队伍,成功诱开日军两个中队。

  抗大一分校的两次东迁跨越晋、冀、鲁三省,总行程五千余里,培养干部逾万人,为山东根据地输送大量县团级干部,正如《抗大一分校校史》所载:“东迁之路,是用鲜血和信仰铺就的红色纽带。”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一分校全体人员转战东北,加入抗大总校。

  教学始终与战争形势紧密结合

  学校教学工作坚持以毛泽东抗战干部教育思想为指引,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育为抗战服务”为目标,以“少而精”为原则,坚持学战一体,战教合一。针对学员的特点,校长何长工设定了政治和军事课程,其中包括“什么是列宁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等政治课程,以及步兵战术、游击战术、刺杀、射击等军事课程。军事课与政治课为七比三,强调通过“现场教学”强化实践。例如,朱德在抗大一分校讲授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朱德结合实战案例强调,“游击战的核心是发动群众”,并鼓励学员“像种子一样扎根敌后”。工兵教员赵志坚在讲授坑道爆破技术后,带领学员参与攻打反动地主据点,将课堂延伸至战场。

  抗大一分校不仅是一个教育单位,承担着教育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任务,也是一支战斗部队,积极参与战斗。1940年3月,一分校刚抵达山东便参与了由徐向前司令员指挥的“孙祖战斗”,配合八路军主力侧翼截击日军。1941年11月初,日军集结五万兵力对沂蒙山区实施“铁壁合围”。在反“扫荡”斗争中,大青山突围战规模最大,被罗荣桓称为“山东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页”。11月30日拂晓,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后方机关、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等千余人误入日军伏击区。在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第五大队等部英勇阻击敌军,训练部副部长阎捷三指挥校部警卫连和分局警卫连担任前卫。抗大老战士傅泉回忆:“阎捷三带着警卫连冲出一条血路,从东蒙山一直冲到西蒙山,冲出一条血路,掩护突围包围。”学员队队长邱则民率部坚守李行沟阵地,弹尽粮绝时,他砸碎枪支,高喊“宁死不做俘虏”,与战友跳崖殉国。学员谭锋回忆:“子弹在头顶呼啸,我们刚学的班排进攻战术立刻派上用场。”文工团员则在突围间隙创作了《困难是巨火》:“困难是巨火,把我们锻炼,我们是坚钢,愈炼愈坚强……”在此次突围战中,抗大一分校以六百余人的惨痛伤亡诠释了其“战教合一”的使命。山东分局的黎玉听到关于大青山突围的汇报后指出:“这一仗发生得太突然了,伤亡太大了,现在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到处都缺干部,一分校牺牲了那么多连排干部学员,实在令人痛心,你们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冲杀出来的,这就是胜利。没有拼死的搏斗,要从敌人围歼圈里冲杀出来是不可能的。大青山突围是山东抗战史上一次空前壮烈的战斗!抗大一分校立下了具有独特意义的战功。”

  红色文化的生根发芽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直接服务于敌后抗战宣传,是解放区文艺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革命文艺的生产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是山东根据地三大文艺队伍之一,1939年3月成立于山西屯留县古贤村,隶属于抗大一分校政治部,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团员主要来自各抗日学校的文娱活动骨干和各地热爱文艺的爱国知识青年。文工团演出的大红幕布上绣有“文艺轻骑队”的字样,在教育群众、宣传抗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沂蒙抗日根据地举行建党十九周年和全面抗战三周年纪念活动,中共山东分局委托抗大一分校创作一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曲。一分校政治部宣传科宣传干事沙洪在十分钟内便完成了歌词创作,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也在十分钟内完成了谱曲。这样,仅用二十分钟,革命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便诞生了。《跟着共产党走》迅速在山东各个根据地和苏皖等根据地传播开来,甚至传唱到了敌占区。

  1940年,文工团团员阮若珊、李林在费县白石屋村创作了《反对黄沙会》(后改编为《沂蒙山小调》),动员民众抗日救国,深受军民喜爱。1964年,韦友芹的演唱使《沂蒙山小调》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蜚声国内外的“山东民歌”。

  1940年冬天,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与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在临沭进行了联合演出和交流。1944年春,随着根据地形势好转,抗大文工团与战士剧社正式合并为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合并后的首场演出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举行,新编排的秧歌剧《血泪仇》融合了两团的艺术特色。这场演出持续三天,观众达万人次,甚至吸引伪军据点内的士兵偷偷溜出观看。演出结束后,三十余名伪军携带武器投诚,直言“看戏比听枪炮声更揪心”。

  抗大一分校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是抗大在敌后创立的第一所分校,也是办学时间最长、区域跨度最大、培养人数最多的一所分校。抗大一分校“立场坚定、战教统一、学用一致、作风严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数万名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续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输送了一批既有智慧又有勇气、忠诚不渝的中高级干部,凸显了抗大一分校作为干部培养“重工厂”的效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