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技术水平,1936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随着革命进程的深入,抗日军政大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扩展,校址在今盐城中学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便是其中之一。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之后,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对军政人才的教育,抗大五分校成为新四军在华中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一所重点分校,培育了一大批新中国的军政干部。对坚持和发展华中抗战,夺取抗战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也在新四军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抗大五分校旧址
一、创建抗大五分校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此时中国共产党急需强有力的抗战教育支撑的时代背景下,华中地区各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开辟和发展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海外侨胞纷纷参加新四军抗战。为了达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了将一批进步青年培养成为坚定的革命军人,将来自不同背景和思想觉悟参差不齐的爱国知识青年培养成肩负民族解放重任的优秀军政人才,此时抗大的建立迫在眉睫,这也成为了抗大分校建立的关键任务与首要问题。刘少奇同志在抗大五分校成立大会和第一期开学典礼上讲到:“抗日军政大学是为部队培养骨干的,你们都是各部队选送的优秀干部和老战士,毕业后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就是部队的基层领导和骨干了,你们学习很重要,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军事技术水平,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英勇奋斗!”[文献]因此,干部教育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2、现实需求
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主要有两类群体,一类是从苏北、南京和上海等地投奔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学生、工人及海外侨胞等,这些人富有朝气且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缺乏军事实战经验,未受过系统的军政教育;另一类是从新四军中抽调来的团、营、连、排级军政干部,他们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且军事实战经验丰富,但大部分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很低,亦未受过系统的军事政治训练。对这两类学员的教育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取长补短。抗大五分校副校长冯定同志曾讲到:“少奇同志对我说,我们党的事业在苏北又有了一个大发展,所以对干部的准备工作要加强,现在办抗大,马上还要办党校,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文献]干部的培养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干部的素质与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国革命的成败。随着革命队伍的壮大,从领导机关到基层单位,党、政、军队等战线都存在严重的干部缺乏现象。干部的不足,必然影响工作的开展和工作效率。“干部的品质所关系的就已经不是一事之成败,一地之得失,而乃是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了。”陈毅在《对抗大工作的建议》一文中提出“为了实践而学习理论,为了打胜仗提高工作而进学校,为了养成一批军队工作干部才办抗大。”在复杂艰苦的抗战环境下,怎样尽其所能的利用现有人才,怎样发展中国的军政人才,由此干部教育问题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党中央亟需克服一切困难,采取有效的形式培养大量的干部以充实各根据地的各项事业和工作,建立抗日军政大学以适应抗战需要。
3、创建可能性
在盐城创办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是有其现实可能性的。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为我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军政人才,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国各地已经创办很多抗日军政大学分校,这些都为建立盐城抗大五分校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与创办经验。其次,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后,新四军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盐城的军事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八路军、新四军会师后,陈毅、刘少奇等一群开国元勋为了华中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出要重视干部的培训工作,并支持在盐城创办抗日军政大学分校这一决定。刘少奇曾说:“我们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要把盐城,把苏北,把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把全中国都练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办成一个新的盐城,新的苏北,一个新的中华民主共和国。这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作,谁能够把这件事办好,谁就要成为人民永远怀念的英雄豪杰。”陈毅在抗大五分校建立之初,曾撰写《对抗大工作的建议》一文,文中提到了抗大教学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对于日后盐城分校的建立,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在他们的支持下,抗大五分校得以在盐城顺利建立。
二、抗大五分校的建立
1、抗日军政大学的建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筒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军事学校,其前身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抗日的军政干部,1936年4月,党中央决定将1933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红军大学”继续办下去。同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中梁山上闾家大院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简称红大)。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第一次大革命有一个黄埔军校领导了北伐成功。我们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还未完成的任务,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办红大是为了提高干部的水平,为革命储蓄干部。要办好红大就要艰苦奋斗。”
1937年年初,红大随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名抗大。在国内政治形势向抗日民族革命转变的关键时期,毛泽东亲自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抗大学员以从部队中抽调的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到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中共中央根据当时敌我斗争形势、任务,适时做出了抗大总校挺进敌后,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分校的决定,分校遍及陕甘宁、华北、华中等地区,抗大为中国革命培养出十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抗大五分校的建立
抗大五分校,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它的前身是原在泰兴县营溪的抗日军政学校。1940年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指挥部迁至盐城,刘少奇、陈毅也先后由海安至盐城,1940年11月27日,华中指挥部果断决定将抗日军政学校同八路军五纵队的教导队合并,正式成立抗大五分校,地点设在今盐城中学正北楼,由陈毅任校长,赖传珠、冯定任副校长,谢祥军任教育长。1940年12月1日,陈毅签署招生启事,对招生目的、条件、人数、考试科目等作详细说明。在抗大五分校成立大会和第一期开学典礼上,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等领导都出席了大会。刘少奇同志在讲话中说:“抗日军政大学是为部队培养骨干的,你们都是各部队选送的优秀干部和老战士,毕业后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就是部队的基层领导和骨干了,你们学习很重要,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军事技术水平,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英勇奋斗!”1941年6月5日,在为纪念抗大总校成立5周年大会上,刘少奇对抗大五分校的学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抗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而培养铁的干部,号召学还分军事队、政治队。所有学员都按部队编制,编成班、排、连队,每个学员都是全副武装员在敌人随时准备扫荡下进行战斗的学习,百分之百地完成学习任务。
作为我党我军在华中新四军中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一所重点分校,凡有坚强抗日的意志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者,均可申请应考入学,抗大学员的入校资格没有严格的阶级、党派、职业、性别限制,但报名者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这一规定缩小了学员之间的文化差距。学员以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主,不仅有红军老干部及各根据地选送来的青年干部,还包括华侨青年、归国留学生和来自朝鲜、越南、日本的国际友人。抗大五分校下面分六个大队,其中有两个女生队,共有两千人左右。一个大队是一个营的建制,三百多人。在六个大队中,每个人发一套军装,一条子弹袋、一支步枪、还有一只米袋。每个班都是集体驻在老百姓家里,全班人睡在一个草地铺上,过着完全军事化的生活。学制一般半年到一年,最多两年。学习结束后,学员一般被分配回原地区、原单位工作。
3、抗大五分校的学习内容
抗大五分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文化教育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政治教育以整风教育、时事教育、党的政策、政治工作建设的办法、根据地情况、民主政府法令、华中局通知和决议和我军革命传统为具体教材,而以党的政策、政治工作建设作为政治教育的中心;军事教育分成理论教育与技术训练两大部分;文化教育更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抗大五分校开学后,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教学工作,陈毅在《对抗大工作的建议》一文中,明确提到“文化学习应放在入校初期,应创造半年为一期的文化学习的突击计划,以增加科学常识、练习国文写作为中心,联系到学员的思想方法,情意表达等,我们的文化课应以帮助学员读、写、作为主要办法。多读多写多做,是学习文化的无上法门。可提倡专门精读一本文化课本,或以一种适合的政治著作代替它,真把他从头至尾反复再三读下去,然后再阅读一些文学著作及古代名小说,积久必见功效。同时帮助学员联句、作短文、写日记等。在旧式高小、初中国文习作的方法,一般可以采用一些。文化学习应有得力的政治指导,看旧式小说,应告诉学员能以新的观点去看他,否则要收到不预期的弊害的。”
抗大五分校学习的主要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徐承连在《回忆抗大五分校的建立和第一期学习情况》中详细记叙了其在抗大五分校内的学习生活过程,抗大五分校共分5各大队,每个大队的学习各有侧重点,“一、二大队为军事队,三大队为政治队,四、五大队是为部队培养文化、宣传、文艺骨干的队。”军事队以军训为主,突出技术和战术训练。技术方面,主要是射击、刺杀、投弹、土工作业等;战术方面,主要是单兵动作和班排连攻、防训练,以及游击战术等。每周二、四用两个小时学习政治,主要是学习社会发展史,党的基本知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等。
抗大教学内容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可以想象,由于学员的构成结构比较复杂,一些学员不识字,学校便组织这些同志认字,写字,战争年代条件艰苦,纸、笔、墨都很困难。在抗大除了军事课程之外,对学员们的文化学习抓得也非常的紧。行军时也不放过学习机会,每个人背包上绑小板凳,上面挂个硬纸牌,也写上5个字,让后面的同志边走边认,大家学习的劲头都很足。在徐承连的结业典礼上,刘少奇、陈毅、张云逸、赖传珠等领导均出席并作讲话,陈毅对学员们讲到:“你们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已圆满结业了,希望你们再接再励,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党为人民立下新的战功。”
三、创办抗大五分校的意义
1、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抗大是革命的熔炉,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和政工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抗大五分校的创办提升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影响力,壮大了中国新四军的军备力量,培养了大批先进的军政干部及进步知识分子,使得他们在抗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用科学的政治和军事理论武装起来的自觉的革命战士,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抗大培养的大批干部,就没有后来革命力量的发展。彭德怀曾讲道:“只有抗大才能把八路军、新四军中的散兵游击队变成正规军,也只有抗大才能把这种正规军变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抗大学员。”在战火中经历着考验,总校培训的近30000学员在战争年代,没有出过一个叛徒;这些革命中的骨干分子后多成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1955年,在被共和国授衔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59名少将中,就有7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47名中将和129名少将,是曾在抗大工作、学习过的干部和学员。1996年5月31日,江泽民在纪念抗大建校6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抗大所培育和锻造的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尊、自立、自强精神的体现。”
2、密切了新四军与盐城民众的关系
新四军在盐城办抗大这一举动,密切了同盐阜地区群众的关系,“新四军要在盐城办抗大啦!”这一消息如同一股强劲的暖风一下子驱散了盐阜大地冬日的寒冷。四面八方的百姓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一喜人的信息,村头张贴的招生简章前挤满了兴奋地人群,四面八方的民众踊跃报名参加抗大培训班。流落街头的孤儿陈功听到消息后,洗干净破衣衫,摔掉讨饭碗,半夜起身兴高采烈往盐城报考抗大,“抗大既能读书识字,又能打日本鬼子,真好极了。”但从未读过书的他不符合抗大报考的条件,陈毅了解其孤儿背景后,破例让其进入抗大,成为抗大编外学员——“伙头军”。陈毅对这位孤儿分外关心,他拿出自己的津贴,为他筹办生活日用品,有空还教他读书识字,给他讲抗日救国等革命道理。当时的盐城,部分地区仍沿旧习教授孔孟之学,新四军驻军盐城后,刘少奇多次找地方干部、群众商量,要让农民孩子都能上学,而且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他认为要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他主张将教师送到讲习班学习,到抗大五分校听课,向他们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刘少奇、陈毅的这些举动在民众之间传开,使得人们对抗大五分校在盐城的建立更为支持,抗大五分校的教学理念及秉承的思想亦随着这些人而遍及盐阜大地,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抗战胜利并最终领导国家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