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青青,书声琅琅。在位于启东市海复镇的启东市东南初级中学校园深处,坐落着一座四合院,院子里记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岁月,这里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旧址。
抗大九分校所在的启东市东南初级中学,前身为清末状元张謇于1920年创建的垦牧高等小学。抗战爆发后,南通沦陷,为了坚持抗日教育,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于1938年8月迁至此地,故又称“通师侨校”。
1941年底,日军集中兵力向新四军1师师部驻地进行重点扫荡,疯狂追寻师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时任师长粟裕率军东进启海,开展游击战争,伺机打击敌人。1942年2月,粟裕率师部进驻海复镇。同年5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在这里正式成立,标志着苏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干部教育基地。
当时,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号召冲破对边区的封锁,到敌后办学,培养大量干部去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根据地。抗大九分校就是在抗大苏中大队的基础上扩建的。1941年7、8月间,日军对苏北、苏中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9月,盐城抗大五分校的一部分干部,与原1师苏中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抗大苏中大队。
抗大苏中大队在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办学,一面学习、一面战斗。1941年10月,苏中大队在东台县三仓镇被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干部、学员伤亡近30人。12月中旬,苏中大队由东台经如皋县(今如东)向南通、海门地区转移,经过丰利时,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苏中大队在90天内行进七八百公里,先后参加了八次战斗。
1942年5月,新四军1师师部根据华中局的决定,将抗大苏中大队正式更名为抗大九分校。校长由师长粟裕兼任,张日清任教育长,谢云晖任政治部主任,刘亚齐任副主任,全校学员有600多人。抗大九分校对学员集中进行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分一般的政治课和整风学习两个方面;军事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学员对游击战术的运用和组织指挥能力;文化教育主要是集中时间学习文化。
抗大九分校留驻四合院期间,还与其他学校师生联动。1942年5月4日,新四军1师师部与启海行署在四合院操场举行纪念五四运动23周年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启东中学、海门战地中学、继述中学、能仁中学的全体师生,以及附近小学的教师和四年级以上学生。活动中开展了作文、数学、演讲、歌咏、球类等比赛,活动持续进行了三天,盛况空前,粟裕师长亲自为获奖师生颁发纪念品。
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抗大九分校的学员一手拿书、一手拿枪。5月15日,学员们配合兄弟部队,拔除了启东县向阳村、南阳村两个伪军据点。6月3日晚,在成功袭击汇龙镇伪军后,又冒雨奔袭吴仓港,在其他连队的配合下,激战40分钟,将勾结日汪、一心反共、破坏抗战的国民党军200余人生俘。这一仗为开辟启东东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6月15日,日伪军3500余人,分九路“清剿”我苏中四分区。抗大九分校奉命突破封锁线,撤离启东。师生们从吕四港附近的三甲镇入海乘船北上,在船上度过了十多天的艰苦海上生活,后来在东台弶港附近登陆。
抗大九分校自它的前身苏中大队进驻南通地区,到撤离启东只有短短不到半年时间。但在这段时间,教学秩序稳定、学习成果显著,为抗大九分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黄海之滨的红色摇篮。抗大九分校离开启东后,辗转于江苏各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激烈复杂的斗争中,一面学习、一面战斗,为革命培养了3300余名干部,这批干部大多成为抗战时期的栋梁之才,为夺取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4年,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抗大九分校机构和人员转入苏中公学,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