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同志1939年至1945年在山东工作近7年,曾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等职。其中1943年3月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罗荣桓肩负起了统一领导山东抗战的重任。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斗争中,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创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使之成为我党我军在华北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这不仅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地位,而且为后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37年8月,罗荣桓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率第一一五师一部从陕西三原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9月,根据毛泽东“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的指示精神,他率师政治部和骑兵营等少数部队,到达晋察冀边界地区的阜平、曲阳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第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留在晋察冀,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率政治部南下,与第一一五师主力会合,着手开辟晋西南根据地。1938年3月中旬,他与代师长陈光先后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了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会议发言时,罗荣桓着重谈了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两个问题。会后任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
根据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派部队去山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定,1939年3月初,罗荣桓与陈光率第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等部进入山东。首战樊坝,全歼伪军一个团,打开了鲁西地区的抗日局面。8月,与陈光指挥梁山战斗,歼灭日伪军300余人,极大地振奋了山东军民,进一步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也坚定了第一一五师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胜利信心。
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罗荣桓(左五)和徐海东(左二)、贺龙(左三)、谢觉哉(左四)、萧克(左六)、关向应(左七)、罗瑞卿(左八)、杨尚昆(左九)、萧劲光(左十)等合影
日军侵占山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初步开创了大大小小许多块根据地。与此同时,山东各地国民党势力、地主豪绅、土匪兵痞也乘机拉队伍、抢地盘,出现了司令多如牛毛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罗荣桓充分显示出他善于周密思考、冷静判断、全面分析的领导才能,指挥所属各部队,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与日伪军作战,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团结抗日的友军和爱国进步人士,孤立和打击制造磨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分别在鲁西、鲁南、冀鲁边、鲁中、滨海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创建、巩固、扩大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0年九十月间,在鲁南天宝山区的桃峪村召开的第一一五师高干会议上,罗荣桓用“插、争、挤、打、统、反”六个字,生动地概括了对日顽斗争的方针。“插”,就是插入日伪军和国民党军之间的空隙地带,隐蔽地由边缘深入腹地。“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顽固势力。“打”,就是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统”,就是同国民党军特别是驻在山东的东北军疏通团结,保持统一战线。“反”,就是反“扫荡”,反磨擦。这六字方针,既是第一一五师入鲁两年来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成为以后巩固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对敌斗争的指针。
桃峪会议后,罗荣桓结合第一一五师的实际,提出要在部队中普遍开展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活动。模范党军的要求是:(一)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完成党所给予的任务。(二)普遍深入地建立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要成为爱护根据地与民主政权的模范。(三)实现高度的政治团结,建立无产阶级的友谊,自觉地遵守纪律,不断地求进步。(四)灵活、机动、果敢、坚决,发扬我军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五)坚持严肃、紧张、精细的工作作风,坚定不屈不挠的革命立场。
在建设模范党军中,罗荣桓特别重视加强党组织的建设。他在1940年10月10日、10月28日先后签发了《关于营连党组织的决定》和《建立模范党军的支部工作》两个文件,对加强营连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山东八路军建设,提高部队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8月,罗荣桓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同年冬,日伪军5万余人“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第一一五师师部等领导机关被日伪军合围于沂水县留田一带。罗荣桓准确地判断敌情,掌握时机,出其不意地率部向日军占领区临沂方向转移,跳出敌人重围。后又返回根据地中心地区,领导军民坚持斗争,挫败了日军在山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1—1942年,罗荣桓在频繁的反“扫荡”斗争中,始终高度重视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建设。他认为,八路军的战斗力不但取决于军事技术的高低,而且主要取决于政治工作的强弱,没有政治工作,就没有战斗力,也不可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八路军所以能百战百胜,无坚不摧,成为革命战争中最优秀的铁军,就是因为有党的正确领导,有政治工作为保证。我们所以能以低劣的武器装备同凶恶的日本法西斯奋战数年,并获得惊人的战果,这正说明了我军政治质量优于敌人,我军政治工作在保证战斗的胜利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罗荣桓指出,政治工作的地位,政治工作人员的威信,要靠自己的模范行动、模范工作去取得。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保证作用,不要和军事工作争权,工作方式也要与军事工作有所区别。政治机关要面向连队,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政治机关要成为干部之家,使干部有什么问题都愿意来反映。他还强调政工干部要懂军事,懂业务,了解战争,熟悉部队。他时常督促政治部的领导去司令部看军事文电,经常派政治机关的干部下部队任职,也常抽调部队干部到政治机关任职。
罗荣桓一贯认为,政治工作的基础在连队。1942年3月,他主持召开第一一五师连队政治工作会议,全面论述了政治工作的任务、原则和方法。他指出:连队一切工作的要求与组织形式都是以完成战斗任务为目的。连队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主要是以政治工作的手段,来保证战斗任务的完成。因此,作为一个政治指导员,不能代替连长。指导员和连长的关系是用政治工作加强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是要在耐心和不断地教育中,逐步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他还要求,连队的政治教育要实事求是,要有充分的现实内容,切忌任何抽象的东西,要使战士能深刻领会,要用老师教学生、兄长教幼弟的办法来教育战士。罗荣桓总结的这些政治工作经验,为加强第一一五师的连队基层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2年4月初,刘少奇在回延安的途中来到山东,并受中共中央委托,指导山东根据地的工作。图为刘少奇同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部分负责人合影。前排左起:黎玉、刘少奇、萧华、罗荣桓
这一时期,罗荣桓根据中央军委提出的蓄力量、熬时间、坚持长期斗争的方针,把主要精力贯注于游击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从1942年7月到11月,他在《大众日报》、山东分局党刊《斗争生活》和第一一五师《战士月刊》上,连续发表了《坚持我们的边沿游击区》《准备打破敌人紧缩包围封锁我们的根据地》《克服在执行游击战认识上的一些偏差》等重要文章,明确提出了“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策略。他指出:“游击战的普遍积极开展,不仅是军事的,而且是政治的;不仅是军队的,而且是人民的。”他主张“我们主力军和地方基干武装,都有必要分散地方化,扶助起大量民兵游击小组,成为游击战组成的重要因素。”
按照罗荣桓的这一要求,山东各战略区都开展了广泛的分散游击战争,采用了“避强击弱”“避实击虚”,速打、速决、速走和打不过就走,走不了就散,散不了就躲,敌人过去了在后面打等方法,开展了三三两两到处打冷枪的“麻雀战”,轮番参战的“车轮战”,把敌人炸得坐卧不安进退两难的“地雷战”,与敌人转圈子的“推磨战”,一村打响、四方驰援的“蜂窝战”,还有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神经战”等,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当日军对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战术以后,罗荣桓认为,如果仍然局限在根据地之内与敌人周旋,包围圈在紧缩,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必陷于被动挨打,甚至无处立足的地步。因此,他提出必须采用“敌人打到我这边来,我就打到敌人那边去”的“翻边战术”,即当敌人“扫荡”时,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根据地边缘地区,不在根据地内与敌周旋,乘敌人的包围圈尚未紧缩时,选择空隙打到敌人的后方去。1942年11月初,日伪军调集1万余人合围在鲁中的山东军区等军政机关时,罗荣桓运用“翻边战术”,指挥第一一五师主力部队,出其不意地向陇海路挺进,6天内连克靠近陇海路的海陵地区16处日伪据点,歼敌1000余人,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山东各根据地普遍采用“翻边战术”后,先后扭转了根据地萎缩的局面,军事形势迅速改观。胶东军民运用“翻边战术”挫败敌人的一次拉网合围式“扫荡”后,日军独立步兵第二十大队大队长田副正信大佐承认:“在山岳地带内张网前进极为困难。由于包围网薄,容易被突破,特别是夜间曾有几次敌人突围出去,我军很难接触和捕捉共军,感到中共势力正在扩大,其根据地建设正在不断发展。”
1943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成立新的山东军区,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8月,又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分局书记。从此,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重任,集于罗荣桓一身。领导和指挥关系统一了,山东的局面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43年,中央正式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分局书记
当务之急是贯彻中共中央指示,落实精兵简政工作。山东八路军部队由于一直存在两个指挥系统,此前的两次精简工作并不彻底。因此,在实行一元化领导之后,罗荣桓又主持进行了第三次比较彻底的精简。特别是在配备各区主要领导干部时,罗荣桓充分显示了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善于团结干部的优良作风。他胸怀宽广,坚持搞五湖四海,坚持任人唯贤,对干部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对拉山头、搞宗派深恶痛绝。他经常讲:干革命团结的人越多越好,不能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说:“如果因为个人的熟悉不熟悉,决定使用不使用,领导者就不会使用大量的干部,容纳大量的干部,只是在熟人的小集团中去打圈子,领导者要变动工作就想把熟人也来一个搬家,必然会造成个人的干部政策倾向。”他还说,如果以合乎个人口味来说,那么能够使用的干部就少得可怜了,甚至可能用些庸俗的吹牛拍马钻营的角色了。由于罗荣桓十分注意团结干部、使用干部,山东军区和第一一五师师部合并后,两个单位的干部之间亲密无间,很快就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对于转变山东的斗争形势起了很大作用。
1943年,罗荣桓指挥山东八路军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共解放国土1.9万平方公里。1944年1月26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山东军民反“扫荡”胜利》的社论,指出:“我山东军民的反‘扫荡’的斗争,也比过去任何一次来得持久、主动、有准备、有计划,山东军民的团结一致,斗争的奋不顾身和战术的灵活机巧,在这次斗争中有了极其优良的表现。”
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好转,山东部队从以反“扫荡”为重点的防御作战,逐步转向攻势作战。1944年6月15日,罗荣桓发表《紧紧掌握对敌斗争、巩固成绩,反对自满》的文章,及时提出了“为反攻和战后作准备”的任务。他对山东总的战略部署是:完全控制沂鲁山区、扩大诸日莒山区根据地,使胶济路南的三个战略区连成一片;向胶济路东段两侧发展,以打通与加强胶济路南北各战略区的联系;在胶济路北,彻底改变渤海区被敌封锁分割的局面,变游击区为根据地;进一步肃清胶东心腹地区的日伪势力,创造更有利的局面。在实现这一战略部署时,罗荣桓又提出应实行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和主要方向集中兵力作战相结合,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作战原则。
依据上述原则,罗荣桓在1944年亲自指挥山东部队发动了一连串的战役攻势,相继攻克日伪军坚固设防的沂水、利津等县城。连续争取了多批伪军起义,打通了山东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同年12月,毛泽东致电罗荣桓等,指出:“你们的路线是正确的。你们已有丰富经验,估计1945年,山东全党工作会有极大进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后,罗荣桓指挥山东五路大军进行大反攻,控制了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包围了山东所有的战略要点,收复了山东的大部分县城和广大农村。至此,山东五个解放区已完全连成一片,山东八路军发展到27万余人。中共山东分局和罗荣桓领导山东军民开辟的这么大一片解放区,成为我党我军在华北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向北,它是进军东北的出发阵地;向南,又是支持华中的可靠后方。这不仅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地位,而且为后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作者: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