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大批不肯当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纷纷流亡到关内,许多东北的大、中学生也逃亡到当时的北平。张学良为收容东北青年学生,培养抗日有生力量,在北平创办了“东北中学”。学校最初叫“东北学院”,为官方背景下的私立学校。设有高、初中部,张学良亲自任校长,学校由校董事会和校务会执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配发有枪支弹药,师生每人配有一支枪,学生除学习文化知识外,每周须军训6个小时。
后北平沦陷,学校于1935年内迁至豫鄂接壤之境的河南鸡公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蒋介石软禁,学校武装随即被当地国民党政府收缴,学校更名为“国立东北中学”。后由于学校师生拒绝当局接收,不断坚持斗争,当局只好妥协,表面上派无党无派人士管理学校,但暗中安插一些国民党党棍进行监管,并百般刁难,学校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战事继续吃紧,学校又迁至武汉,不久,武汉失守,学校不得不继续南迁。师生们一路颠簸辗转向南流浪,沿途求助当地政府,但没有一个人或地方政府看得起这小小的中学,并且由于学校是张学良创办的,地方党部官员怕招惹是非,更不肯收留。师生们每到一处只好向当地乡镇或地方政府请求支援几天的口粮以活命。1938年夏,饥寒交迫的师生来到了湖南武冈县(现武冈市)。
一天,时任武冈县紫阳乡乡长、保安大队长、县党部参议的丁文彬(今隆回县山界乡罗白人)到县政府办事,正巧碰上流亡到此的“东北中学”校长马廷英(后为台湾大学校长),交谈中马廷英得知丁是地方官员,看上去俨然开明绅士,于是便向丁乡长大吐苦水,请求援助。丁文彬听罢,心想,自己家乡缺乏的正是教育,读书人少得可怜,视学校师生为瑰宝,于是马上安抚马廷英校长,要他莫急,就地等待消息,容他回家商议好,两天后派人前来接应全校师生。
丁文彬回家后便与自家两位兄弟商议。其时,丁家二弟丁文荣,懂经营之道,继承其父亲衣钵,在紫阳开办有“资东书局”,经营文化用品;其三弟丁文标(即丁廉)时任国军73军15师43团团长,是立有赫赫战功的抗日名将(曾率部参加过淞沪大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乡会战,后官至国军14军62师少将师长,湖南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邵阳县县长)。当时的丁氏兄弟在武冈紫阳乡(赧水南岸)置地兴建桃花坪城东新城,修有横街、正街、石子街。街道呈“丁”字形布局,招商纳铺,置办学校(资东完小)、医院(慈爱医院),其时,城东新城的繁华与赧水北岸的邵阳县桃花坪古镇(今隆回县城)不相上下。兄弟三人一致决定,捐钱捐地,全力支持“东北中学”师生。
丁文彬派人前往联系马廷英,先把师生们安顿在兄弟自己创办的资东小学内(原天福中学,现为城南小学校址),在资东小学不远处择地速建校舍,留置当时的“东北中学”师生。就这样,在桃花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复建了全新的“东北中学”。
学校坐落在紫阳“丁”字街的正街(新中国成立后,原为紫阳区公所驻地,后为桃洪镇镇政府办公地,现为花门街道新隆社区办公地址),占地40余亩,面临赧水,建有教学楼两栋、食堂一栋,均为两层土木结构楼房,运动场一个。南边一栋两层,一层为教室,二层为教师办公室;西边教学楼,一层为教室,二层为学生寝室,旁边的食堂兼做礼堂;东边建有校门和传达室,学校大门上方有“东北中学”字样校匾,行楷大字,刚劲有力;中间为运动场;东边另有一巷通往丁文彬居所和紫阳乡乡公所。
1938年秋季,“东北中学”如期开学,除原“东北中学”的学生外,还招收了一部分当地学生入学,也招聘了当地一些教师来校执教。丁廉将军任学校董事长,丁文彬任名誉校长,马廷英任校长。9月18日,学校遵循惯例,全校举行纪念大会,升国旗,鸣警钟,唱抗日歌曲,请抗日将士来校讲话。每月的18号,全校师生要吃东北家乡的高粱米饭,且饭中掺有少量黄连;敲国耻钟,告诫师生勿忘国耻。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自力更生种地种菜,积极从事课外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师生们写传单,编墙报,创作快板小调,上街头讲演,使当地城乡人们深受抗日爱国教育,鼓舞了抗日斗志,培养了民族精神。
后由于前线战事不断吃紧,日军南窜西进,“衡宝战役”即将拉开帷幕,1939年夏,“东北中学”的师生只好继续西迁,由紫阳水陆兼行,经贵州入四川重庆,到达川北三台县的自流井,隆回本地的学生则是少部分随行,大部分留在原籍。学校到川后,于1941年被国民党教育当局宣布解散,师生并人当地的国立中学。
位于紫阳的“东北中学”,学校名称未改,丁文彬亲自任校长,继续办学。师资在紫阳乡附近的罗白、山界、长铺、浪石等地招聘,也有资东小学的部分老师来兼课,主要招收原武冈县紫阳乡及周边乡镇的本地学生。办学宗旨也未變,培植初中人才,增强抗战力量。解放战争时期,虽战事频繁,但学校仍照常办学开课,直至隆回解放(1950年4月武冈县紫阳乡划归隆回县,丁氏三兄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相继遁逃台湾,其中,二弟丁文荣在潜逃时因拒捕跳河,被土改工作队就地枪决),“东北中学”与隆回县第一初级中学合并。
这个原旨在培养东北爱国青年的“东北中学”,在纷繁的战争烽火中,经历着一次次苦难的历程,学校的青年学子们忍受着磨难和锻炼,沿途播撒下了爱国、抗日救亡的火种,在隆回紫阳近一年的时间里,为隆回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后来几年的隆回私立东北中学,仍不忘爱国教育和民族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当时当地的教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志青年学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