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共和国老将军书画 > 内容正文

张爱萍上将书法作品
来源:抗日战争图书馆综合   2023-03-18 09:08:10

  张爱萍(1910年1月9日-2003年7月5日),出生于四川达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原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张爱萍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7月5日20时35分,张爱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生平

  张爱萍同志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积极组织学生、群众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委员、副书记。曾两次遭外国巡警和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14军1师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大队长。在攻打老虎庄、泰州的战斗中,作战勇敢,左臂负伤。

  1930年底,张爱萍同志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共青团闽西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共青团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共青团万(安)太(和)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中央反帝拥苏大同盟青年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和红军后备兵源的组织动员工作,创作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歌词,参与编辑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主编少先队中央总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发表数十篇文章。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长征中,历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以及抢占白层渡口、金沙江堵敌、青石嘴痛歼敌骑兵等战役、战斗中,他率部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他刻苦学习骑兵技术和战术,很快成为优秀的骑兵指挥员。为配合红军大部队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长城内外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有效地牵制了敌军。1936年6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做统战工作。同年4月下旬,赴浙江金华进行统战工作,秘密发展党员,组织抗日队伍。8月中旬赴河南确山,发展武装力量,组建新四军挺进纵队。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同年6月,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广泛团结、扩大抗日力量,仅用3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开辟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任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淮海、盐阜地区,接应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12月,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他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领导军民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同志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1948年底,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渡江战役伊始,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他坚持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团结教育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从接管国民党海军机构、舰船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

  建国初期

  1951年初,张爱萍同志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华东局委员。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深入海防前线勘察地形,部署修筑工事,有力地加强了浙东地区海防建设。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同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于1955年1月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他到总参谋部任职后,任总参党委副书记、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负责军事行政、装备、军务等工作。他反对一切照搬外军的做法,主张从我军实际出发进行编制体制建设,注重建章立制工作,主持制订了《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全军组织、装备八年规划》、《对改变我军陆军师编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我军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命国防建设工作

  张爱萍同志长期从事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工作,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领导者。1955年12月,他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研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工作,拟制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自1959年9月,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面临严重困难的关键时刻,他深入全国各地的核工业单位调查研究,向中央建议集中全国力量,加速攻关,并呈报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他长年奔波在大漠深处、深山僻壤,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参试部队官兵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核试验中的难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指导性意见。1964年2月,任地地导弹专门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建立导弹作战基地及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的工作。1965年6月,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的报告》,得到军委批准。1966年6月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他亲赴全国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张爱萍同志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但他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5年3月,他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的发射。

  1977年3月后,张爱萍同志再次复出,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他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大力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1980年5月,他成功地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同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委科装委合并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同年11月,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他强调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防建设,走民富国强的路子。他建议并组织领导了我军机械化集团军试点工作;加强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他十分重视我军信息化建设,对“银河”巨型计算机、军用汉字系列微机等信息装备的研制给予极大支持。他倡导“保军转民”工作,为秦山核电站等重大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出访了许多国家,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和对外国防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军与世界各国军队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他积极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7年11月,张爱萍同志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退居二线后,他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心参与开拓老年事业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出版了诗词、书法、摄影选集。著有《神剑之歌》、《张爱萍军事文选》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晚年

  张爱萍同志是著名的将军诗人、摄影家、书法家。他以诗、书、摄影为武器,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热情讴歌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他的大量诗词、书法、摄影作品,艺术地记录了党史、军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对弘扬革命传统、振奋军心士气、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张爱萍同志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人物评价

  张爱萍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10年1月,张爱萍同志出生于四川省达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战争年代,张爱萍同志无论是面对白色恐怖,还是面对艰难困苦,都始终忠贞不渝,信念坚定。在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时,他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面对敌人疯狂“扫荡”和“铁壁合围”,他坚韧不拔,深入沪杭宁地区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以满腔的赤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十年动乱期间,张爱萍同志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但他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87年11月,张爱萍同志退居二线后,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特别是晚年病重期间,他还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张爱萍同志能征善战,军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张爱萍同志身经百战,参加和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战斗。1930年底,他奉命到中央苏区工作,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他历任红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等战役战斗中,率部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到达陕北后,为配合红军主力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屡建奇功,有效牵制了敌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领导开辟了皖东北、苏皖边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他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他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解放战争初期,他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线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8年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初,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张爱萍同志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渡江战役伊始,他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不到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他在总参谋部任职期间,注重建章立制,主持制订了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等重要文件,促进了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张爱萍同志不仅善于军事指挥,也善于开展政治工作,多次担任部队政治委员,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工作、青年工作和统战工作,发挥了我军政治工作的特有优势。

  张爱萍同志尊重科学,勇挑重担,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 张爱萍同志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工作。1955年12月,他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研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工作,拟制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自1959年9月,他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具体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他长年奔波在荒漠深山,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队官兵工作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核试验中的难题呕心沥血,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指导性意见。他任地地导弹专门领导小组组长后,向军委呈报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的报告,1966年6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他亲赴全国各地勘选导弹部队驻地和阵地,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5年3月,他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1977年3月他再次复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他积极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强调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走民富国强的路子,建议并组织领导了我军机械化集团军试点工作,十分重视我军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和对外国防科技交流与合作,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爱萍同志品格高尚,公正无私,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张爱萍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表现了坚强的党性。他一贯从党的事业出发,始终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放在最高位置,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长期担任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始终艰苦朴素,清廉自律,每次下基层调查研究,他总是强调节约,绝不允许铺张浪费,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贯严格要求,不允许以他的名义办任何违反原则的事情。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良师益友,与科学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曾多次主动提出辞职让贤,充分展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他热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模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张爱萍同志还是著名的将军诗人、摄影家、书法家。早在红军时期,他就创作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歌词。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摄影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一如他的人品,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艺术地记录了党史、军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对弘扬革命传统、振奋军心士气、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张爱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征程上奋勇前进。我们今天纪念张爱萍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以大局为重,大公无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

  张爱萍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在长达78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生死关头,还是身处逆境,他对党和人民始终无限忠诚,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敢于坚持真理,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疾恶如仇,爱憎分明。

  张爱萍同志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他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他能文能武,军政兼优,博学多识,多才多艺。他具有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公道正派,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坚持求真务实,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严谨细致,雷厉风行。他顾全大局,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识才,敢于用才,勇于护才,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良师益友,与科学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热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张爱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