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日战争图书馆 > 《长沙烽火岁月》 > 内容正文

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长高在宁乡
来源:长沙烽火岁月 编著: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2023-09-24 08:47:55

长高在宁乡

杨松

 

    “到农村去!”这口号在过去高唱入云,但实践的人却很少,现在,倒为我们这些“逃亡教育”者所代行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竟离开了那古老庄严的书院坪,和湖南“文化城”的长沙,于最近而迁到这偏僻荒凉的宁乡县一个村落——高桥来了。

    这是一个距离宁乡县城十多里路的农村,四面围着青山,中间是宽广的田野,并有一条弯曲的溪流,这里的居民,真寥落得如星星似地,不过四五十家,大都是种庄田的,风气很淳朴,但一般农村妇女的挽髻,倒是很少看见了,这也许是地近长沙,而受到新潮流的波及吧。

    我们的校舍,是靠近山麓的一栋古式建筑的大屋——童家大屋。这里很有一番幽致,前面是清水的池塘可以游泳,四面有围墙,墙内外都有很深的树林,把这房子都蔽着了;远望去正好似绿叶丛中的牡丹。这雇主是前清的一个道台,想当年当然是盛极一时了,这里很有那旧小说中的员外之家底风味,同时也很可看出那封建社会的遗迹。但个里其余的人家,十之八九是茅屋,所以显然地衬托着两个不同的世界;自然,这种相隔悬殊的现象,又何止这里呢?

    这里的生活,初来真有趣,在附近四五里的山野,都踏遍了我们的足迹;在这修理和布置期间,我们还没有开课,所以一些同学除少数在寝室里,或树荫下的池边看书外,都赤着脚,扎着裤的往外跑了,这时,钓鱼,摸螺丝,成为我们的功课;大自然的田野,变为我们的课堂,每日几十杆钓竿在江边活动,几脸盆螺丝搬回学校里来;要是这田不多的话,螺丝早绝迹了,这虽然是些玩意儿,可是倒锻炼了我们的劳动精神,同时“生活即教育”的话,我们也未尝不是在受教育啊!并且只有这样,才能和农工群众,打成一片,以便进行实在的宣传工作,来动员这支民族解放斗争的生力军。

    这时因尚未布置就绪,自修室还没有,所以教导部的办公室,也成了同学的写信场,这里挤得满满的,如考试一般,只听着毛笔和铅笔的声音;写得专心致意的把这里的生活,寄到他们的家里,和朋友那里去。

    在乡间,这里住的地方,虽然较其他的也要好,可是在另一部分物质上的生活,还是比城市里差得多,买点东西非上城不可,看报也很不方便,要隔一天,甚至于两天才得到报看;这较之其他交通方便的国家,每天报纸可送到全国,就太差远了,希望邮政当局,对于乡下人民的精神食粮,尽可能范围内,加以改良。

    最后,在这民族危机的生死关头,我们离开了较危险的地带,而躲到相当安全的乡下来,难道就忘记了我们当前的重大责任,和放弃了我们的神圣救亡工作吗?不,绝不,这不过是在这生活尚未安定的时候的现象;同时也有些同乡会,或邀集十个八个的同学,而在开始发动各项宣传工作,素喜欢活动的长高同学,对于这神圣的救亡工作,将来是会有大的开展的,在可能时,关于今后的动态,再来奉告吧!    四月二九日 宁乡

(原载1939年53161日长沙《大公报》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烽火岁月——老报刊中的长沙抗战》张湘涛主编|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辑录整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