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时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沿河居民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抗战时期,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造成黄河花园口决堤,黄河水携带泥沙,淹没了豫皖苏三省44个县,大片土地成为沼泽,房屋倾颓,人口流失,失去家园的流民掘草根剥树皮充饥,大量植被因此遭到破坏,而黄河流沙所至,土地盐碱化严重,粮食减产。这次黄河决口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给河南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花园口决堤;河南;乡村环境
1938年6月,为了阻止日军沿陇海路西进,中国军队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奔腾的黄河水对河南乡村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就花园口决堤问题,除了1948年韩启桐等的《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和徐有礼等的《略论花园口决堤与泛区生态环境的恶化》①对泛区问题的宏观研究外,对于受灾最重的河南泛区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微观透视。这一时期的河南就像“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②。洪水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莫过于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河南本身就属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灾害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一方面,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和流亡;另一方面,灾害直接导致田地无法耕种而荒芜。本文依据相关材料,探讨黄河花园口决堤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花园口决堤事件
日军在1937年12月攻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然西迁重庆,但真正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却在武汉。日军认为,只要占领武汉,就可以控制中国。1938年4月台儿庄会战后,日军开始进攻徐州,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军机械化部队气势汹汹侵入豫东平原,蒋介石急忙调动军队组织兰封会战,但却没能阻止日军的西进。6月6日,日军占领开封,直逼郑州,意在沿平汉铁路南下,会攻武汉,逼蒋投降。在这紧急关头,国民党第一战区一方面全线向平汉铁路以西地方迅速撤退,一方面又决定扒开郑州黄河大堤,企图用洪水延缓日军的进军。
早在1938年4月13日,陈果夫曾写信给蒋介石,主张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口附近决黄河北堤,“以水反攻制敌”。徐州陷落后,日军土肥原师团沿陇海铁路向西进军,攻占开封,逼近郑州。蒋介石见形势对他不利,便采纳陈果夫的建议,电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核办。6月4日上午,商震部第五十三军一个团奉命在中牟县赵口掘堤。因堤坚未成,6月6日,新8师师长蒋在珍建议在花园口决口。7日,加派新编第8师一个团,改在郑州东北花园口用平射炮轰击黄河大堤,9日放水。后扩大决堤口至370余米。决堤后,滔滔洪水一时阻碍了日军的进攻,使日军第14、第16师团陷入困境。但决堤使黄河从花园口东南泛流入贾鲁河和颍河,淹没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54万平方千米土地成为沼泽。河南首当其冲,损失严重。花园口决堤造成了河南一带的黄泛区,国民党政府在疏散群众上面不得力,导致大批百姓被淹死。加上后来汤恩伯的国民党军在河南的腐败和抢劫,也造成了河南一带的居民对国民党政府极度恶劣的印象,甚至打出了“宁要日军烧杀,不要国军驻扎”的口号。
二、灾民的死亡和流失
花园口决堤初期,河水留驻坑洼地带,前进迟缓。很快,河水暴涨,中牟、扶沟等地因夜间水到,人们猝不及防,感觉黄河水从天而降,灾民死亡者不可胜数,甚至有全村被水漂走者。侥幸未被冲漂走的灾民,四散奔逃,颠沛流离。自此以后,黄河在中原大地上肆虐达9年之久,“由于这场人为的洪水发生在非常时期,比起和平时期的大水灾来,破坏程度更为严重。”③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根据当时对扶沟、西华两县94户家庭的调查,在404人中,就有358人曾经逃亡别处,占总人口的89%,未逃亡者仅14人,占11%。④突如其来的大洪水给灾民带来了灭顶之灾。河南人口损失尤其严重。
表1 河南泛区受灾县人口变动情况表
关于这次灾害所造成的人口损失,各种说法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泛区以内,人口死亡已四十三万人,约占全人口百分之十二,逃亡者九十余万人,占百分之三十。”⑥《行总周报》发布的黄泛区损失统计称河南泛区人口死亡三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八人,逃亡一百一十七万二千六百八十七人。⑦韩启桐、南钟万则认为,河南泛区逃离人口为一百一十七万二千六百三十九人,死亡三十二万五千五百八十九人,逃亡率为百分之十七多,死亡率为百分之四多一些。⑧《黄泛区人民的血海深仇》一文则称河南“淹死四十七万余人。”⑨王质彬对其中的一些数字提出了质疑,得出了黄泛区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公里、受灾人口五百万上下、死亡四十至五十万人的结论。⑩这样的结论也许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河南在灾害发生时首当其冲,所以死亡人口当然要多一些。
大量的人口死亡和逃离,使泛区丧失了很多劳动力,留下了大批黄水浸泡的撂荒地,到处草木丛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三、泛区生态环境恶化
决口后的黄水,“虽在军事上给日军沿陇海路西进,转由平汉路进攻武汉造成困难,使(日军)十四、十六师团处于困境……但却给豫、皖、苏三省人民造成严重灭难。”“河南民宅冲毁一百四十余万家”,陆沉五十余万公顷。其中尤以扶沟、西华、尉氏、太康、淮阳等县受灾最重。“黄水到时,只见丈余高的水头,遮天盖地而来,千里平原,顿成一片汪洋……房屋村落全被吞没,有的仅露出些树梢屋脊。枯水时期,大片荒沙河滩,野草没胫,数十里渺无人烟。”撇开花园口决堤事件的背景不论,其危害程度和一般黄河泛滥并无二致,南泛的黄水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黄河决堤泛滥后,夺淮入运,对下游水系破坏严重,也给下游带来了连年水患。河南境内原来的河流多窄而流直,当黄河水进入河槽以后,水位高涨,每至河流交汇点,就向支流倒灌,因而支流的清水受阻不能下泻,双方互相顶托,黄河水流所携带的泥沙就堆积在支流的河口,甚至使支流也淤塞不通。黄河水流的这种冲刷和淤积作用,使不少河流改道,造成连年水祸。经过9年黄河南泛,豫东地区已经面目全非,约有一百多亿吨的泥沙留在泛区内,地面沉积达三至六米,“低洼地区积水未退,荒砂河滩蔓草丛生。”9年南泛,使这一带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黄水槽内,积沙成丘,耕地冲毁很广,而黄淤与盐碱土的地带,农作物的收获量大不相同……(盐碱土地的产量)仅数十斤,甚至变为荒地”。根据前人的研究,有32%的耕地被淹,房舍也大量被毁(见表2)。
表2 河南省黄泛区耕地房屋损失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在遭受洪水侵害的20个县当中,多数县灾情严重。扶沟县的耕地几乎全部被淹没,中牟也有一半的耕地过了洪水,即使受灾稍轻的开封,也有5000亩的农田浸泡水中;耕地被毁的同时,房舍也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大约40%的房屋被损毁,有的地方的房屋几乎全部被毁,聚落荡然无存,据《河南灾情实况》的记载,黄泛以来,“官堤民埝,大小决口,共三十二次,凡九十一处……膏腴尽覆沙砾,纵有轻沙露泥之地,亦多丛柳杂生,盘根牢固,如无曳引机加以翻犁,仅凭人力,挖掘恐亦至感不易,故仍属荒废”,“泛区积水,弥望汪洋,低地柳树,仅见杈桠,高低坟茔,微露碑顶,高楼半没土内,平房檐与地齐”。自然环境灾前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洪水加剧了灾民的贫困,而贫穷的灾民为了果腹,也不断地不择手段地向已经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索取食物,灾民在荒年掘草根剥树皮为食,使植被遭到进一步的破坏,这里并没有埋怨灾民的意思,但这终究会进一步恶化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受到黄河泛滥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的东部、北部和南部出现了大量的碱地,其中豫东20余县最为严重。“碱地岁收,多寡不一,丰年仅足维持粗苦之生活,旱年即难免于饥馑。”于是“农民贪碱地,淋盐利厚,置而不耕,凡肥料、畜力、耕耨等,均因陋就简,”甚至“刮土淋盐,任其荒芜……致粮食恐慌,更趋严重。”这也加剧了土地恶化和粮食减产。
决口后的洪水泛滥给灾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自不待言,洪水过后,在平原上沉积大量的泥沙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往往把原先农业发达的地区变成了旱、涝、沙、碱的常灾区。有的地方不能耕种,即使勉强耕种之地,产量也相当低。由于黄河的粗泥沙含量较高,所以决口泛滥对灾区土壤沙化有很大的影响。土壤沙化后,即使积极耕作改良,土壤肥力状况也难以改善,因为地下水很难借助毛细管上升补给土壤,土壤持水量小。黄河决口后,不仅聚落在洪水过后荡然无存,良田瞬间变为沧海,而且洪水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洪流淹没之区,漫无涯际。洪水退落,村舍田园,沙泥壅塞,高积寻丈,数十里之内,悉成荒废,烂泥没骭,徒步舟行,均遭梗塞”。而且“水涨之后,沙淤性寒质紧,禾苗秀而不实。”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作物的产量也大幅度降低。豫东、豫北受黄河影响的40余县,盐碱地多达30余万公顷,农作物的产量极低,商丘等地小麦每公顷约产400—600斤,高粱及小米,每公顷约产1000斤左右。正常年境也仅仅维持生活而已。
花园口决堤给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是长期的,黄泛区甚至在建国后很长的时间内都很难恢复元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注释
①韩启桐、南钟万:《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委会,1948年;徐有礼朱兰兰《略论花园口决堤与泛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
②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③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76页。
④⑧韩启桐、南钟万:《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委会,1948年。第22页。
⑤资料来源:韩启桐、南钟万著《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委会,1948年,第23页,第6表《泛区各县人口变动统计》。
⑥行总河南分署、国民党河南省政府、联总驻豫办事处:《黄河泛区善后建设会议记录》,1947年,第7页。
⑦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译处:《行总周报》,1947年。
⑨河南日报资料整理组:《黄泛区人民的血海深仇》,河南日报,1962年7月17日。
⑩王质彬:《一九三八年黄河决口夺淮略考》,淮河水利史讨论会论文,1985年,第89—94页。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4—515页。
11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 665—666页。
12 罗来兴:《1938—1947年间的黄河南泛》,《地理学报》1953年第2期。
13 资料来源:韩启桐、南钟万著《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第二表《河南泛区田地淹没面积之估计》,1948年8月版。河南省社会处编《河南灾情实况》之《河南省黄泛区灾民及土地房屋损失统计表》,1948年7月。说明:耕地面积和淹田面积原为亩,为文章计量统一,均换算为公顷。损失房屋数字是1941年至1947年底所受损失。个别数字笔者为了更精确起见,予以纠正。
14 河南省社会处:《河南灾情实况》,1946年,第1—4页。
15 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藏:《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报告书》,1934年,档案号:MG4·3—5。
16 周锡祯:《河南碱地利用之研究》,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第24936—24938、24982—24983、24917—24920 页。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危机与对策:中原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1368—1949)》(10YJC770076)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苏新留,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武汉 430079)。
来源:《中州学刊》 2012年第4期 P151-154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