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抗战时期东江纵队抗日主张及行动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来源:文/韩继伟 盖思航   2025-06-24 11:24:01

  摘 要: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广东东江地区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的一系列抗日主张及其行动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对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理论;突出和践行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开拓和创新了党的抗日游击战争理论,开辟了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各大根据地推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典型范例,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提供了有益经验和事实依据,为“东纵精神”的形成积累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抗战时期;东江纵队;抗日主张及行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贡献

  2025年是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特殊纪念的日子里,对孤悬敌后,远离党中央、八路军和新四军并一直坚持抗日的广东东江纵队实施探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于广东东江地区建立起来的一支以八路军和新四军为榜样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在其坚持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在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其远离党中央、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部队,孤悬敌后,并处于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几面夹击的非常情势下,高举抗日大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东江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密依靠群众,坚持独立自主,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近粤北山区,抢救爱国人士,疏散国际友人,开展敌后游击。东江纵队的这些抗日主张和爱国行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着突出贡献,成为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学界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学界从战时东江纵队的抗日主张及实践上升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理论贡献视角还咸有人研究,本文对该问题作初步尝试,以求证于方家,并期待引起更进一步地探究。

  一、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

  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团结抗日的方针,在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的具体领导下,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与社会各界携手抗日,不分民族、阶级和信仰,如若愿意抗日均可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此外,东江纵队还旗帜鲜明地坚守“抗日游击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密切结合”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

  (一)在国内统战工作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港澳同胞、归国华侨以及国民党在粤军政当局等方面的统战。1、对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统战方面。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对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实施统战的:(1)大力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激发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东江纵队通过文艺演出、刊物出版、时事宣传等多种形式向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他们利用华侨回乡服务团、抗日先锋队等爱国组织,深入港澳和南洋地区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营造全民族抗战的舆论氛围,从而激发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2)积极组织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参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充分动员和积极组织广大港澳青年和海外侨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加入抗日队伍。据相关史料统计,至1938年12月底,东江纵队就动员了约500多名港澳青年参加了由曾生在惠阳坪山成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 东江纵队对海外华侨的动员一是通过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一是通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动员东江华侨回乡参战。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仅仅回乡参战的东江华侨子弟不少于1000人,并且涌现出了大批像泰国华侨林文虎这样的抗战英雄。【2】2、对国民党在粤军政当局的统战方面。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东江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团结抗日的方针,积极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对当时在粤国民党军政当局开展一系列统战工作。【3】综述如下:(1)借助在粤国民党训练平台为中共培养大批干部骨干。1937年-1939年初,东江纵队积极推动国民党军政当局开办干部训练班,积极介绍中共党员担任教官,并在训练班中建立中共支部,秘密发展中共党员,以培养抗战骨干。(2)充分利用“旧政权的武装形式”壮大东江抗日力量。1937年8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明确提出“利用一切旧政权的武装组织形式·····来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并取得其中的指导地位。”【4】东江纵队根据中央指示,以保家卫国的名义积极推动国民党在粤军政当局建立自卫队、常备队等地方抗日武装,并逐步取得对这些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例如东莞、宝庆的抗日自卫队、增城的抗日常备队等组织,这些组织最终均归属中共领导并成为东江纵队的重要组成部分。(3)开展对国军下级、中间派别乃至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驻守广州的吴铁城部不得不退守清远、从化、花县、增城一带,国民党广东省府、省党部、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均北迁韶关,与日军形成对峙状态。首先,中共中央要求东江纵队对国军要“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近下级的官佐士兵,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民族情感与抗日情绪”【5】,以鼓舞国军官兵增强信心,重整旗鼓,继续抗日。于是,东纵司令曾生派出李杰等20余名政工人员至国民革命军第151师温淑梅旅开展统战工作【6】。东江纵队政工人员除了向国军官兵分析抗战局势、进行时事宣传和实施爱国教育外,还教会他们吟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反映时代和民族危机的进步歌曲,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抗战认知、家国情怀和抗日热情,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军部队的低落情绪和挫败心理,巩固了国军官兵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进而促进了国共两党的战略协作和协同抗日。其次,东江纵队还对国军中的“中间派”实施统战工作。1944年初,东江纵队政治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颁布《关于纵队队员服役抚恤奖惩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不论其党派如何、思想如何,均可参加我队工作”【7】。例如,国军部队的朱星一、翁汉奎部在东江纵队的统战下率部170余人投诚,该部后被整编为东纵独立第六大队。【8】 再次,东江纵队还协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争取工作。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除了对国军部队中的中下级官兵实施统战争取工作外,还对国军中的地方实力派进行统战争取工作。例如,在粤北的韶关地区,东江纵队通过统战工作,团结争取了第七战区国军挺进第二纵队司令莫雄的友好合作,从而促进了粤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在珠江口的大亚湾地区,东江纵队团结统战了国军退伍团长陈友芳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李伯球,东江纵队以护航大队为主体,联合他们所掌握的地方武装,组成“大亚湾人民抗日自卫总队”【9】,从而扩充了抗日武装,增强了抗日力量。(4)充分利用国军番号来推动创建东江人民武装。1938年10月 广州沦陷后,国军部队一触即溃,华南广大地区被日军侵占。鉴于东江地区(包括东莞、惠阳、宝安、增城等地)地处珠江口及广九铁路两侧,战略区位极为凸显,日军为控制该地区,保障其战略交通线和后方的安全,对东江地区实施占领和控制。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之重任,决定在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而要想在东江地区筹建抗日武装,必须获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放能进行公开活动,并合法获取枪支弹药。例如东纵副司令王作尧创建的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就是在国民党少校兼东莞社会壮丁训练总队副队长颜奇以及东莞县长的支持下建立的,并最终获得国民党“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第四挺进队直属第二大队”的正式番号;曾生创建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也是在国军151师温淑梅旅长以及大队长罗坤的支持下建立的,并最终获得“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第三挺进队新编大队”的正式番号,从而两支部队得以以公开合法身份从事对日作战和抗战活动。(5)积极营救一大批在港华夏民族精英,保存了我国的文化瑰宝。全面抗战爆发后,居住于国统区的很多社会文化精英鉴于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遭到顽固派的迫害,特别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们更是在国统区无法立足,便转移至香港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成志,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困于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及其家属脱离险境。于是,廖成志便与广东省委书记张广彬、粤南省委书记梁广以及东江纵队尹林平书记部署抢救工作,经过东江纵队曾生、王作尧等领导的具体策划,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把何香凝、刘亚子、矛盾等800多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从日军“虎口”中营救出来,安全护送至抗战大后方。其中,被抢救出来的精英人士中还有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夫人上官德贤、南京市长马超俊夫人等。【10】此次秘密大营救规模之大(几乎动用东江纵队的全部精锐)、时间之久(11个月)、行程之远(10个省市)、涉及面之广(政界、文化界、知识界)、被营救人员之多(800余人)均是史无前例的,堪称“伟大壮举”,受到中共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进一步密切了中共与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

  (二)在开展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方面。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不仅在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功勋卓著,还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早在1940年9月英德战争爆发的当天,中共中央就发出《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指示,明确指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11】根据指示,东江纵队开始与盟军实施合作, 积极开展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工作。1、积极营救一大批国际友人。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在全力营救被困于香港的国内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的同时,还营救了一大批国际友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占领香港,一大批未能及时撤退的国际友人被日军拘押在港九集中营,东江纵队随即派出游击队进入香港九龙地区开展活动,对国际友人实施营救。为保证营救工作的成功进行,扩大东江纵队的国际影响,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设立国际工作小组,由国际工作小组组长黄作梅等人负责,深入到港九市区和日军集中营里开展营救工作。据相关史料统计,至1945年8月抗战结束,经“东纵”营救并被送至大后方的英国、美国、印度、丹麦等国际友人达103人之多,其中包括英国战地医院赖特上校、杜格拉斯中尉,香港警司汤先生、波利斯屈特夫人,英国陆军军官波生吉中尉、比尔斯中尉等人。【12】这次卓有成效的人质营救,使东江纵队声名鹊起,赢得了同盟国家的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2、积极营救盟军飞行员。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在营救国际人士的同时,也对跳伞和落难的盟军飞行员实施了救助。1944年2月,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科尔中尉在袭击香港启德机场时被日军击中,跳伞后被日军追捕,在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精心保护下顺利脱险,最终被送往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桂林基地。1944年5月,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勒夫哥中尉等五名飞行员驾驶B25轰炸机在轰炸日军舰艇时被日军击中坠入大海,东江纵队护航大队在广东大亚湾将他们营救起来并送往桂林基地。1945年初,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又对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的伊根中尉以及盟军第三舰队的克利汗海军少尉实施了救助。【13】东江纵队对盟军飞行员的救助行为受到盟军高层的高度重视,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将军专门写了感谢信,并派专人至东纵司令部要求合作。3、加强与盟军的情报合作。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既与英军进行情报合作,亦与美军建立情报联络处。1942年2月开始的东纵营救被俘英军行动得到英军高层的重视和赞赏,于是英国于1942年7月在广西桂林设立英军服务团,同时又在广东惠州设立了英军服务团前方办事处,该办事处主任祁德尊致函东江纵队,要求双方进行情报合作,并希望东纵港九部队能够协助英军刺探日军集中营的相关情报。经党中央批准,东江纵队在其自身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对英军服务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受到英军服务团团长赖特将军的高度称赞。1944年10月初,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派人来东江纵队要求进行情报合作,纵队司令曾生会见了盟军代表,双方就收集日军情报、建立情报站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指定由东纵的袁庚负责筹备情报联络处。在东纵广大情报人员付出大量牺牲和巨大代价的情势下,“情报站遍及东江敌占区,南起香港,北到广州,东自海陆丰,西至珠江东岸;后来粤北、西江沦陷,又扩展到西江和北江去。”【14】情报收集工作硕果累累:既收集到日军在启德、西乡和南头等机场的活动情报,又收集到占领广九铁路后日军的工事图解;既包含破解日军华南舰队的情报密码,又囊括日军在华南地区的防卫布局图等。东纵与盟军情报合作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不仅赢得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队长陈纳德将军和在华美军司令部的高度赞誉,而且还荣获中共延安总部的积极好评!4、成立反战同盟。早在1944年8月,东纵政治部专门成立敌工科,强化对日伪军的政治瓦解和日俘的思想转化工作,以便使他们转化思想尽快与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力量站在一起,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在东纵的积极努力下,日军战俘陆续成立“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华南支部”、“台湾人民解放同盟”以及“朝鲜人民独立同盟华南支部”等反战组织。反战同盟成立后,在实施反战宣传、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力量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例如“东纵”敌工科长林展,在本人熟练掌握英、日等多国语言的情势下,积极管教和顺利转化120多名日军俘虏。【15】

  二、突出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方针和政策

  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之所以能够在远离党中央、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并处于日伪顽包围、封锁和打击且孤悬敌后的情势下坚如磐石,没有倒下,反而能够迅速发展和壮大并成为华南抗战的一面旗帜,其主要原因与核心因素就是东江纵队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我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主要表现为广泛动员各界群众,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全力教育人民群众,尽力服务东江群众,其最终目的就是壮大东江纵队的抗日力量,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贡献力量。

  (一)积极引导群众,开展政治动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总书记曾特别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6】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针对当时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以及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残酷现实,积极发动、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首先,大力宣扬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东江纵队一方面利用《广东党人》、《前进报》等抗日杂志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让群众认清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丑恶本质, 树立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东江纵队组建了政工队、艺术宣传队等众多的文艺队伍。这些文艺团体深入敌后,巡回演出,贴标语,出墙报,印发救亡歌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鼓舞军民的抗战士气,从而发挥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17】其次,东江纵队还通过开展政治动员,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对敌发动政治攻势。例如东江纵队派人去粤北地区的大中学校介绍我党的光辉战绩,动员青年学生爱国爱家,积极参军参战。尤其是通过举办青年干部训练班,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宣传、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使他们成为部队和地方政权的骨干力量。同时,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内战军又复围攻坪山,大举清乡。”【18】通过以上措施,东江纵队帮助人民群众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识破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实面目,从而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

  (二)开展民众教育,积极服务群众。要想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贯彻和落实到群众中去,必须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于是,中共中央于1940年9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运动的指示》的通知,要求“普及与提高抗日军队和人民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19】根据中央指示,东江纵队政治部颁布纲领,紧急动员,积极推动,并设立文教科等文化机构来贯彻和开展民众文化教育。首先,从开展民众教育的目的来看。积极贯彻更加契合抗战需要的教育方针,即“废除老一套的买办封建与法西斯主义的奴化教育,实行战时的、农村的、科学的、民主的与学用一致的教育方针”【20】是东江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方针政策。其次,从开办教育的具体形式来看。东江纵队“开办学校、举办识字班和开设夜校,使所有儿童、青农和妇女都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实行普及教育。”【21】再次,从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来看。东江纵队在实施民众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除了文化知识课程之外,还增设了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哲学乃至农学的相关课程,在各门课程的施教过程中,特别重视对时事政治的阐释和引导,主要是帮助群众认清抗战形势和国内外现状。此外,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不仅仅体现在对群众的教育工作上,关键是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东江纵队开展群众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际困难,“把民众的切身利益与我们的利益混合得分不开来。”【22】例如,东江纵队在得知有的地方农民饱受地主的重租剥削时,他们就出台相关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的租种权。面对自然灾害和粮荒问题,东江纵队就作出指示,组织农民开展生产合作,开荒种地,兴修水利,解决生产资料短缺和生产资金困难等问题。通过以上措施,东纵不仅解决了群众生活上的困难问题,亦密切了部队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有力地支援了敌后的抗日斗争。

  (三)组建民主政权,武装人民群众。一个组织、一个政权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主要看这个政权的性质如何,即该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23】1944年初,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东江游击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应该建立“三三制”的敌后政权,但又同时强调,在实际中“要因地制宜,根据你们当地具体情况采取某些便于游击发展和军队转移的政权形式。”【24】东江纵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结合东江本地的实际,召开国事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东纵政权建设的意见,最后决定按照“三三制”原则,通过成立参议会、行政督导等相关机构组建抗日民主政权,吸收包括地方绅士、华侨、工人、农民、商人及文教人员等社会各界参与政权,从而壮大了抗日力量,赢得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和拥护。东江纵队民主政权的建立为武装人民群众奠定了组织基础。“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25】东江纵队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参加类似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儿抗会等各种爱国团体和民兵组织。实际上,早在1938年底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时,他们就派出民运人员协助地方党组织在各抗日游击区发动群众组织民兵队伍,帮助他们开展军事训练,提高战斗技能。据相关史料统计,仅仅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8月,就有30个地方抗日自卫大队参与了东江的各种战斗。【26】武装起来的东江民兵在保护生产、打击敌人、铲除汉奸、肃清土匪、维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开拓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理论,开辟了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典型范例

  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转战于东江两岸,开辟了东莞大岭山、宝安阳台山以及惠州罗浮山等三大抗日游击根据地,活跃于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之间,活动在日占国际交通线广九铁路两侧,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影响潮汕,控制着漫长的重要海防线,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等海域狠狠打击日军,开辟了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典型范例。

  (一)从平原抗战到山地游击。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开辟了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战局变化自平原抗战到山地游击的先河。1938年10月中旬,东江纵队王作尧指挥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与东莞常备队联手在东江平原榴花塔一带打响了游击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狙击战,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和振奋了东江地区的士气和民心。1939年11月,东江纵队又利用日军发动粤北会战之机解放了宝安县城,这是继抗战以来华南首次赢得解放县城的胜利。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战局的变化,东江的抗战由平原逐步转移至山区。1941年6月,驻守东莞的日军长濑大队及其伪军600余人进犯大岭山根据地的百花洞一带,遭到东江纵队的迎头痛击,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及日伪军60余人,以致于驻守广州的日军最高长官田中久一哀叹:“这是进占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战。”【27】至此,日军较长时间不敢再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实施围剿。此外,东江纵队还于1945年2月开始派遣多支部队横渡东江,在罗浮山根据地一带横扫日伪军,从而使东江两岸的解放区连为一体。

  (二)从铁路抗战到城市游击再到海上抗日。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还开辟了从交通至城市再到海上等一系列抗战的先河。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为确保华南交通大动脉广九铁路的畅通,日军派遣重兵驻守广九铁路沿岸,东江纵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及独立第三中队在广九铁路的樟木头至平湖路段铁路两侧频频截击火车、毁坏铁路,组织了梅塘反击战等一系列战斗,致使日军的华南交通大动脉无法正常运输,严重破坏了日军在华南地区的战略交通部署,致使铁路驻守日军哀叹:“广州和香港之间地区是治安之癌。”【28】2.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充分利用香港九龙地区的地形特点,组织短枪队、长枪队等机动小分队积极开展城市游击战争。他们神出鬼没,来无踪去无影,抓住时机机动作战,他们散发传单,袭击日军的巡逻队及日伪军的岗哨,并成功袭击香港启德机场油库,爆破九龙第四号火车铁路桥,处决九龙日军宪兵部汉奸翻译,活捉日本南方支那派遣军高级特务头子东条正之。短枪队刘黑仔的名号一时使日本占领军闻风丧胆。长枪队一度还活动到广州市郊,直至白云山脚,并曾攻入罗布洞一带。3.东江纵队还充分根据日军海上运输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海上游击战术。太平洋战争日军占领香港后,开辟了一条自香港经粤省汕头至台湾的海上运输线路,大鹏湾和大亚湾的外海是日军运输线必经的海域,为打击日军,控制大鹏湾和大亚湾,东江纵队在大鹏半岛的东西两侧成立了两支海上游击队,一支是以刘培为大队长的护航大队海上中队,一支是以陈志贤为大队长的港九大队海上中队,他们驾驶灵巧的木帆船和自制的“鱼炮”机动灵活地穿插在日军的海上运输线上,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据相关史料统计,实施海上游击的1942-1945年三年来,共俘获日军船只43艘,歼灭伪军海军陆战队一个大队,生擒伪军大队长,【29】扰乱了日军海军的正常运输,控制了南海数百里海岸线,有力地配合了东江纵队陆上游击队的抗日活动。

  总之,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在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华南一隅充分利用其自身力量和有限条件,独立自主的坚持抗日,有力地支援了国军正面战场,配合了全国整体抗战格局的形成和反侵略战争的实施,成为遨游在华南疆场上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正如朱德总司令在七大所作《论解放区战场》报告中所指出的:“八年来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30】特别是东江纵队在抗战过程中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东江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方针和政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抗日大方向,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及坚持独立自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理论;突出和践行了战时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以及维护群众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方针;开拓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游击战争理论,开辟了抗日游击战争从东江大岭山、阳明山、罗浮山等广大农村抗日根据地推向香港、九龙等大城市以及大鹏湾等沿海地区的典型范例,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提供了有益经验和事实依据,为“东纵精神”的形成积累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作者简介:韩继伟(1964-),男,山东济宁人,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东纵精神”传承特色创新团队负责人,民盟广西区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滇黔桂区域抗战、华南抗战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盖思航(199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东纵精神”传承特色创新团队成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1】黄慰慈等著:《东江纵队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2】广州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编:《论东江纵队的特点及其精神》(内刊),广州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印,2006年,第21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广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5页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6】曾生:《曾生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7】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华南抗日游击队(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1页。

  【8】连渊博,兰峻:《东江纵队对国民党在粤军政当局的统战实践研究》,《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108页。

  【9】杨汉卿:《论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61页。

  【10】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东江纵队分会:《东江纵队在八年抗战中的主要贡献》,《源流》,2015年第9期,第19页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7页。

  【12】杨汉卿:《论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62页

  【13】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编:《浴血东江》,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14】香港《华商报》,1946年3月11日版。

  【15】广州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编:《论东江纵队的特点及其精神》(内部资料),广州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印,2006年,第5页。

  【16】范义,孙文鹏:《恪守党的初心密切联系群众》,《光明日报》,2019年7月9日,第1版。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18】广东省档案馆:《东江纵队史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

  【1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87页。

  【20】广东省档案馆:《东江纵队史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2页。

  【21】广东省档案馆:《东江纵队史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页。

  【22】广东省档案馆:《东江纵队史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0页。

  【23】郭德宏:《建立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广泛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理论前沿》,2005年第20期,第7页。

  【24】《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8页。

  【2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

  【26】《东江纵队志》编辑委员会编:《东江纵队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27】《东江纵队志》编辑委员会编:《东江纵队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28】曾生:《坚持华南战场抗战的一面旗帜——回忆东江纵队的战斗历程》,《人民日报》,1983年11月23日,第3版。

  【29】广州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编:《论东江纵队的特点及其精神》(内部资料),广州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印,2006年,第7页。

  【30】杨汉卿:《论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60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