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讨会之际
……
一道强化玻璃板隔绝了阴阳两界的毒气试验。
拿中国人做冷冻试验,并不知羞耻的声称:为世界的医学做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中国女人,被轮奸致死后仍然难逃被肢解、曝尸的命运。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华夏大地灭绝人性的杀戮!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陈结尾,一间黑洞洞的屋子。每隔12秒,会有一滴水从屋顶落下,一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肖像在墙壁上闪现,瞬间又湮灭在黑暗之中。“滴答”的水声,重锤一样敲击着每个参观者的心——持续6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相当于每12秒,就有一个中国人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这首诗作《当你老了》,邂逅音乐后被广为传颂,“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过了“古稀”之年的耄耋老人大多是这个样子吧,身形佝偻,步履蹒跚,行动迟缓,晒着日头发呆,窝在沙发打盹,他们的时间过得飞快,只来得及在苍老的脸上,留下一个漠然的影子。
然而在华夏圈里还充实着这样一群为数不多的老人,为了1937年的那场民族灾难而奔波!以切身经历,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呼吁珍视世界和平!他们即使不被岁月善待,也从未绕过岁月,在苦难中涅槃重生。
作为幸存者,有人一生为真相奔波,呼吁珍视世界和平。诸如,李秀英、倪翠萍、彭玉珍、潘巧英……生命周期对历史记忆的吞噬是无情的!南京市在1987年首次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统计,记录在册的幸存者有1756名。1997年再次进行统计时,在世的幸存者只有1200名。2006年,大屠杀幸存者急剧减少到400多名。随着老人们的离世,截至2025年5月,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26位!他们,是历史的铁证!
岁月流逝,当所有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往事历历在目。“人证、物证,他们是活的历史见证者!”“大屠杀幸存者的保护和证言的搜集整理,已成为一项和时间赛跑的紧急任务。”这是已故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援助协会会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秦杰老先生留给我们后辈的殷切之言!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有关南京大屠杀惨案的说辞也越来越多。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012年2月20日在会见赴名古屋市访问的友好姐妹城市南京市代表团时说,“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战争伤亡。”这是多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辩解之词。难道真是这样吗?事发当天,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针对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事件,他称“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国际社会对此也早有定论。日方某些人士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那段历史”
日本国内极少数人试图抹杀、掩盖、歪曲这段惨案历史,是对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的公然挑战,与日本领导人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行径一脉相承,应引起全人类高度警惕。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李秀英对采访者说,“在我年轻的时候,脸上这些刀痕是很吓人的……”“现在58年过去了,皱纹已经掩盖了刀痕。”说着这一切的时候,77岁的李秀英已经很平静。对面静静听的采访者,是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1997年,29岁的张纯如出版了这本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10年后,中国歌剧舞剧院以张纯如心路历程为主线的大型舞剧《南京1937》创作成功并全国巡演,用艺术祭奠亡灵,使我们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人们获得片刻停顿,回头反顾我们平时很难有时间反顾的那段历史。对一个民族来说,从灾难中获得的力量,是支撑民族思想大厦的栋梁。当舞台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时间中断了,肉体静止了,思维却激越地飞腾和碰撞: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城,日本军队的进入,使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日军的肆意杀戮,沾满鲜血的刺刀,到处逃难的人群,失去孩子的母亲,被凌辱的女大学生、成堆的尸山、魏特琳面临的混乱与无奈……一个个真实而残酷的场面,使得第一幕的南京城如同怀旧的老照片。
南京大屠杀是肉体的毁灭,同时也是精神的摧残。而后者,在今天仍能让我们窥见隐隐的血光。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京大屠杀并不是一个安静躺卧在纪念馆的历史:屠杀,它仍在进行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爱好和平的人们,甚至包括当年的侵华老兵,每个真正走近“南京大屠杀”的人都会感到生命无法承受的痛苦。
岁月的皱纹可以掩盖历史的刀痕。再过若干年,当南京大屠杀的场所被一栋又一栋现代化建筑淹没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灾难深重的过去,永远不能忘记力图使我们永远记住灾难深重过去的人们。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如张纯如、魏特林以及其他一些人对历史和人性的认识和再认识。惟有记住和反省,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针对APA酒店摆放右翼书籍事件,引发了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再次否定南京大屠杀,“如果日方真的屠杀了30万市民,那必须跪地道歉。如果没有则必须反驳。所谓的南京事件应该并未发生过。”2017年1月24日,我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女士强调,“至于名古屋市长有关言论,我想告诉他的是,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国际上也早有公论。请这位市长去履行他的承诺。”
遥想解放前,华夏大地可谓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惨遭蹂躏的中华儿女,面临着亡国与奋起的选择。面对列强的入侵,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组织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一条坚不可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祖国大地上形成,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讲不完“抗战”故事,道不尽“抗战”艰难。“1945年”,历史在这里定格为一幅美丽而悲壮的画面,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为那份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尊严而欢呼雀跃……70响礼炮,让世界听到中国人民的心声。
我们铭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是我们的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2014年7月7日举行的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说,“习近平主席此次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也是向中国、向亚洲、向世界发出强烈信号:永远不该遗忘历史,必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
14年山河不屈,14年浴血奋战,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至今仍回响不绝,激荡奋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场合谈及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其中许多经典话语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高远的立意、丰富的内涵、恢弘的气势,强调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历史是一面镜子。习近平主席2025年5月7日至10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国际舆论给予高度关注,众说纷纭!“习近平主席此访具有重温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意义”“中俄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立场使两国关系更紧密,并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风雨同渡、关山共越”,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更加从容自信、稳定坚韧,也将更加有力地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南京,故有“虎踞龙盘”之称,地理位置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88年前发生在南京的大屠杀事件,让30多万南京同胞的热血浸染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文物古迹被疯狂毁坏;辉煌历史被肆意践踏,它给南京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悼念遇难同胞,就是要警策世人,以史为鉴;就是为了揭露和批判日本一小撮右翼分子否定侵略、妄图翻案、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图谋;就是为了抢占世界话语权,为我们自己的国家做宣传——在二战中,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就是为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忘国耻,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人复兴而奋斗!
(完)
【1】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1923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还获得歌德堡诗歌奖。
【2】李秀英是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中的少数幸存者,她在被日军连刺37刀的情况下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成为那段悲惨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人。2004年12月4日6点10分在南京鼓楼医院逝世,享年86岁。2014年12月11日上午,李秀英的墓地旁矗立起一座由雨花功德园无偿赞助的半身铜像。
【3】倪翠萍,1926年10月在南京朝天宫黄泥巷出生。1937年底,日军轰炸南京,倪翠萍左肩挨一枪,左耳后边还被刺了一刀。2011年10月因患帕金森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长江北岸桥北新村的家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5岁。是纪念馆第一批认定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也是第一位向纪念馆提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像的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历史的证人”铜板路两端,矗立着一位用右手指着左肩上的枪伤,控诉侵华日军的残虐暴行的铜像雕塑。这一铜雕的原型就是倪翠萍老人。
【4】彭玉珍,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时年19岁的彭玉珍在白鹭洲河边,被日军枪击右腿受伤,并致使终身右腿残废。于2004年12月16日去世。
【5】1978年12月,南京与名古屋结为友好城市。2012年2月21日,南京官方针对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一日内三次作出回应,驳斥河村隆之言论,并于当晚宣布停止与名古屋的官方交往。
【6】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此早有定论,同盟国南京军事法庭对此早有定论,《旧金山和约》对此早有定论。
【7】最初名《NAN JING1937》,该舞剧由序、一幕四场、二幕五场、三幕三场及尾声创编而成,一幕(金陵源梦)、二幕(金陵神伤)、三幕(金陵永生)。剧中主要角色张纯如由优秀的青年舞蹈家叶波和杨奕担纲;魏特林一角则由罗红玫(美国人)和姜媛担纲。整部舞剧的主创人员,从总编导(佟睿睿)、剧本策划(任冬生)、音乐(邹航)、舞美(陶雷)、灯光(任冬生)、服装(钟佳妮)、化妆(方绪玲)到舞蹈编导(王雨坤、何滔、刘丽历)。
作者简介
张雷刚,80后,男,陕西省宝鸡市人士,相继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现任职于新疆和田市,国家公职人员,和田市作家协会主席(兼)、龙风文化发展中心龙六社总院执行院长及副主编(兼)。
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曾受邀担任“寻找工匠精神”公益大使、全国教育调研员、《课堂内外》好老师智库会员、中国甲午战争历史研究中心、“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东北大学张学良研究中心、共和国知青文化研究会等机构。
参与的社会组织有:
1)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文学研究会等研究会。
2)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书画研究会诗词研究中心创作员、北京市语言学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作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第14师作家协会等。
诸多获奖作品相继收录于《首届“杏坛杯”全国大学生作文大赛优秀作品选集》(中国教育报编辑部主编)、《首届中国通俗文学英才大赛优秀作品选集》(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主编)、《“首届新疆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研讨会”优秀论文选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理论研究院主编)、《青春进行时——我的特岗故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编)、《“新疆·南疆区域法治论坛”优秀论文选集》(新疆各地州法学会主编)、《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文集》(中国甲午战争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展腾博士主编)、《第七届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暨第二届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曹胜高主编)、《中国当代作家〈2023年7月·中〉》等。
部分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中国散文、文学陕军、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等公众号及和田日报等主流媒体。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