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伦日记手稿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书法作品是1937年12月17日,黄埔学兵赵正伦在日记中的亲笔字迹:“抗战、抗战、抗战,喊遍了整个中国的领土,震醒了四万万炎黄子孙,敌人的侵略已遭受了无情的打击,中华民族的正气正博得世界的同情”。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80年前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让历史发声,用史实发言,赓续抗战精神、黄埔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80年来,回忆、研究抗战精神的文章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物也不断展现。但是,通过黄埔军校学兵自己的亲笔日记,来反映他们在抗战时期黄埔军校时的学习训练情况,寄语自己对抗战的期望,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希望和憧憬的历史资料很少见。我家保存的一本我的大伯父赵正伦80年前在成都黄埔军校读书时候写的亲笔“日记”,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赵正伦,1918年生,在成都华阳中学读初中,后又考入成都联中(现石室中学)。1937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4期(成都本部),分在六总队第二队。1939年毕业后,在军政部成茂司管区任教官,后考入国民政府外事训练班。1941年6月,赵正伦在重庆遭日军飞机轰炸牺牲,年仅23岁。
赵正伦一生未曾成家,留下的唯一遗产,便是他青少年时期的部分“作文”和在抗战时期的“日记”等手稿墨宝。赵正伦的“日记”和“作文”内容,是他在1931年至1941年间的部分亲笔手迹。
“日记”和“作文”品相完好,毛笔书写,字迹清楚,文笔简炼。日记,是撰写人对自己一天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记录,具有真实性和原创性,历来被史学家高度重视,视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证。
赵正伦作文、日记
赵正伦撰写这本“日记”的时期,时值“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的深入。在“日记”中,赵正伦不仅以其爱国忧民之情,用沉静的笔墨,真实地记述了那段悲壮的日子,而且还亲笔记载了那段时期,成都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以及社会人文境况和自己家庭的活动。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牺牲之多、贡献之巨、影响之远,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九一八事变”以来,经过长达14年的不懈抗争,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战精神的概括和论述,深刻揭示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实质与历史价值。
家事连国是,万涓汇成河。通过赵正伦的“日记”和“作文”,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80年前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认识到黄埔学兵何以能够热情奔放地投身于革命;看到中国青年勇于为抗日而捐躯的赤诚之心,对于我们弘扬抗战精神、传承黄埔精神,都是大有启迪、大有裨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受家庭的影响,赵正伦自幼对自己严格要求。1935年11月,赵正伦在日记的首页写道:“英明、果敢、坚毅、宽大、诚信,乃人身成功之基础。庄严、俭朴、劳动、反省乃为人自修之要素。人生如白驹过隙,然失败成功,由于其自少而壮而老,已身之磨炼修养定之。”“负起复兴民族的大责任,已经明确的公认在我们青年的肩头上。”
赵正伦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爷爷奶奶都希望他上大学深造。可是,他认为,“国难方殷,外侮不已,余感青年责任重大”,毅然转而学习军事,考取了黄埔军校。赵正伦将自己的姓名取为“赵复山”,以时时激励自己不忘光复祖国河山。
赵正伦考入黄埔军校后,对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对如何做好一个真正的黄埔“学兵”,提出了全面完整的要求,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他在1937年12月,也就是刚刚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之初,作为一名新学兵,就以《我理想中的学兵队》为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划。赵正伦在日记中写的这篇3500字的短文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具备生龙活虎的精神”;二是“培育革命的理想”;三是“严守铁的纪律”;四是“砥砺亲爱精诚的德性”;五是“勤习抗战知识及技能”。这五个对黄埔学兵的“理想”,既是赵正伦对参加黄埔军校 学习的深切愿景,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对参加黄埔军校学习的自勉文。
赵正伦在《我理想中的学兵队》中写道:“活泼的青年同志们,蓬勃的未来战士们,抗战需要你们,建国需要你们,尤其是建军需要你们。我知道 你们是抱定决心,为了抗战的胜利、建国的成功,更因为新中国军队的建立,而来加入我们革命的队伍、抗敌的军营。”“啊!活泼、蓬勃,是青年人的特质,也是青年人特有的“生命之力”。我希望你们秉着这种特质,用你们伟大的“生命之力”去创造——创造你们光明的事业,去努力——努力民族革命的成功。”“这是我理想的学兵队,也是我最近的将来事实上的学兵队,我谨以一颗赤忱的心,祝诸位努力造成我理想能达到的更完备美满的事实出来、成绩出来!努力吧!努力吧!我等待着你们美满的成绩。”
赵正伦认为,一个青年,不仅要确立“救国的大志”,还应该“增进学识,修养道德,增长技能”。因此,赵正伦在黄埔军校刻苦学习,锻炼杀敌本领,毕业以后,他在填写个人志愿“将来愿做何种工作”一栏中填写“练兵卫国”,“以图对国家有更大的报效”。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价值和责任,既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也是一种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80多年前镌刻着黄埔学兵赵正伦年轻生命的心路笔墨,充分展现了一个热血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赵正伦的“日记”和“作文”,充分显示出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他在“日记“中抄录了致其好友赵光煦和大刚的两封信,信中写道:“成仁取义,大公无私,秉天地浩然正气,持不屈不挠之力,为国家无畏,为民族无畏,为杀敌无畏,以大无畏之精神向前迈进。谁云,任重我独为之,谁云,事难我独当之。赠赵光煦”。“留丹心以照汗青,用热血以染河山,吒彼倭奴,焉敢犯吾寸土,空空革胄,岂能自弃独立,唯秉民族之正气,承光荣之血史,以耿耿之精忠,卫我五千年之国脉!狂澜可挽,国事可复,复兴之与谁,惟在吾人,努力去创造。赠大刚。”1937年2月20日,赵正伦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自侮,谁敢侮之。”“正以处心,廉以律己,恭以事上,信心接物,宽以待下,敬以承事。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移,谁敢于侮。”
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之战。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坚决抗争还是屈膝投降,成为摆在一切阶级、阶层、政党和军事集团乃至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道壁垒分明的选择题,舍此并无第三条路。面对亡国灭种之险,中华民族一扫百年来的浑浑噩噩,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达到空前觉醒,奋起抗争成为绝大多数中华儿女的毅然选择。“留丹心以照汗青,用热血以染河山,吒彼倭奴,焉敢犯吾寸土,空空革胄 ,岂能自弃独立,唯秉民族之正气,承吾光荣之血史,以耿耿之精忠,卫我五千年之国脉!”
赵正伦日记手稿
1936年2月12日,赵正伦在他的日记《青年的恒志》中写道:“我国现在的危险,亦是千钧一发,危急存亡,迫于眉睫了。负起复兴民族的大责任,已经明确的公认在我们青年的肩头上;所以我们青年应该确立救国的志向,来担负这重大的责任。”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诵读赵正伦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写的“日记”时,仿佛听到年轻的赵正伦掷地有声的誓言,感受到他日记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崇高气节,无不为80年前的中华儿女热血青年所感动。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毅然选择奋起抗争,不做亡国奴的民族自尊。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英雄,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巍峨的精神丰碑,传承着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精神魂魄。英雄气概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中华民族历来爱国如家、英雄辈出,为抵御外侮,无数炎黄子孙奋起反抗,或沥血敌阵,或碎首沙场,或毁家纾难,形成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显著特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战争,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不屈意志在抗战中空前激发,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成为抗战精神中最为感人的重要内容,显示出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顽强品格。
1939年1月,赵正伦从黄埔军校毕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奔赴前线、男儿志向。此时的赵正伦是多么想奔向前方,驱虏杀敌,他在“日记“中赋诗一首,寄予了他奔向前方的志向。“风缕凄,雨淋淋,人北去,叶飘零,遥望西南,国以何时复,山河何时复,开拓胸襟,勇往前奔,奔!黑暗何时去,光明何日临。”纸短情深,句简意远,一个有抱负又热血的黄埔青年形象跃然纸上。赵正伦在1940年1月给父母亲和亲人的家书中写到: “父亲、母亲,亲爱的常弟、芳妹、继明,我愿意到祖国光荣的前线上去。我的内心燃起来了。父亲啊!母亲啊!你要怪你的孩儿吗?”“光荣的前线归宿,伟大的抗战精神,神圣的战场。”“开拓胸襟,应往前奔。奔!黑暗何时去,光明何日临?”赵正伦写给父母亲的这一份家书后不久,就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以其年轻的生命实践了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候立下的 “为国家无畏,为民族无畏,为杀敌无畏,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前迈进!”的英雄誓言。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容,犹如一盏灯塔,照亮着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征途。正是靠着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祖国领土的完整,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通过赵正伦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如何的坚定执着。
赵正伦从小就立下报国的志向,在他的一篇作文中写道“自古有作为者,未有不爱惜光阴也!故大禹惜阴,陶侃惜阴,一则勤劳民事,一则戮力王家。之二人者,皆兢兢焉,业业焉,恐光阴之易逝,事业之无成也。吾辈青年学子,力强气壮,上有父母之撑持,下无室家累赘,正宜发愤自雄,力图上进,斯无愧于古人也。驹惊过隙,马齿徒增,始悔事业之无成,光阴已过,岂不晚矣。 世之完忽者,动谓人生以百岁为衡,次亦七八十耳,次亦五六十耳,区区者而竟,不吾假乎!讵知学问无穷,寿数有尽,一旦鬓发尽白,而名不出乡里,学不闻后世,岂不愧与!”
1940年 6月23日,赵正伦在日记中对自己写道:“正伦,汝之心灵不当自毁,汝之精神当为国家与训练而使用。从今日始,应即以实干为主旨,准备一切,先当早起,慎勿自惰。勤能补拙,有恒为成功之本,其暴十寒,幸自戒审慎焉。”“负起复兴民族的大责任,已经明确的公认在我们青年的肩头上”。
14年的艰苦抗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这么长久的抗战呢?那就是“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人民”这一必胜信念。赵正伦在日记中发出震耳发聩的声音,正是中华民族对抗战充满必胜信念的昭示。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抗战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民族之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重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精神基础,而且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岁月荏苒,墨光永耀。穿越时间风沙,还原历史真相,复刻年代记忆,解码黄埔学兵赵正伦80年前写的日记,从墨迹中看到中华民族一幅幅充满思想伟力和成功逻辑的“精神图腾”,缅怀中华儿女在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就是要从抗战那段不屈抗争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并将其转化成为伟大复兴的决心意志和生动实践,转化成为加快推进中华复兴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