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创立、发展的艰辛历程,见证了宿松西北山区人民在抗日反蒋斗争中的英勇抗争和伟大牺牲。大中华抗日救国军英勇抗争的革命行动,更是安庆人民抗日救国斗争的重要象征,它标志着安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斗争从1935年就正式开始,激发了安庆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同时,这一历史事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活动中的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这些活动也为后来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开展抗日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输出了有生力量。
9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罗汉尖成立。大中华抗日救国军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在罗汉尖方圆百里的这片热土上,开展反蒋抗日武装斗争,建立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由此,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以省会安庆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抗日反蒋武装斗争的重要战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安庆地区的第一支抗日反蒋群众武装,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汉尖位于皖鄂两省三县(宿松、蕲春、黄梅)交界处的大别山南麓,被誉为“大别南来第一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罗汉尖,因其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成为抗日反蒋武装开展活动的理想之地。
时代背景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逐步蚕食中国领土,占领东北全境,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简称《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该宣言有力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
宿松西北山区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广泛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掀起了抗日救国活动的高潮。罗汉尖地区,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在这里传播,山区人民对共产党有着深厚情谊,群众基础牢固。1935年4月,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决定,依托罗汉尖险峻的地势、牢固的群众基础、山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深厚情谊,开辟罗汉尖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反蒋抗日武装“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正式成立, 朱育祺任司令,朱国璋、李发之、梅景先任副司令,陈启元任书记。 从此,宿松西北山区地区的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拿起武器,投入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中。宿松西北山区的抗日救国活动比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提前了两年。
(图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印)
风起云涌
抗日救国军成立以后,广泛开展各项抗日救国活动。
成立党的组织。1935年12月,汪少川、李发之请示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同意,决定陈启元为中共宿松县委书记。
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广泛发动群众,在宿松西北山区的邱山、龙河、黄山、苏岭、阳崖、恶石冲、鹅坡、葛山等地建立了乡村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协会。由吴应典等二十人分别担任各村苏维埃主席、委员、秘书。在赵岭村老学堂里设立办事处,廖永亮任办事处主席。在此基础上,皖鄂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县级政权)在罗汉尖成立,朱育祺任主席,胡永寿、吴炳荣任副主席。
开展军事训练。部队进行队列、射击、拼刺、扔罐子炮等军事训练,提高了救国军战斗力。
制定军事、经济、财政政策。1936年1月27日,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亲临罗汉尖视察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召开负责人会议,研究军事战略和经济方面的政策等问题。
张贴抗日反蒋标语,进行抗日宣传。张贴、呼喊“全民抗战”“铲除汉奸”“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宿松西北山区民众的抗日热情,也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增添了力量。
宣传办军宗旨。抗日救国军成立后,即向社会各阶层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办军宗旨,得到根据地群众广泛响应。
动员群众参军。1936年1月,皖鄂边区掀起参加救国军高潮,报名参军人数达1200人以上。一时间,大批手工业者、农民、青年知识分子乃至寺庙里的和尚等踊跃参军,部队得到迅速发展。
颁发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志愿救国证。1936年1月,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皖鄂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决定由吴绪中、朱赛英(女,《浴血罗汉尖》里七英主要代表人物)向根据地人民颁发“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志愿救国证。”,颁发大中华抗日救国志愿证1000多份。
设立山林医院,救治伤病员。1935年9月,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派汪少川、朱国栋带一支便衣队在罗汉尖地区活动,并把30余名伤员送到黄山周屋山林医院养伤。黄山的群众积极护理,为伤病员洗衣、做饭。
谱写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歌。歌名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歌—抗日救国军进行曲
同志都是工农兵,大家来革命。
红旗满天下,艰苦奋斗救国军。
还我自由权,取消不平等。
阶级革命谋出路,打倒土豪与劣绅。
进行,进行。工农群众为后盾,坚决杀尽卖国贼。
齐奋斗,救穷人。
走狗蒋介石,军阀何应钦,内奸卫立煌,互相勾引日本人。
屠杀我同胞,破坏爱国心。
打倒反动派,唯有抗日救国军。
歌词高度浓缩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宗旨和革命理想,主题鲜明,反映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奋起反抗日本侵略,拯救民族危亡的宏阔历史视野;歌词情绪饱满,意志坚定不移;节奏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对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
创办兵工厂(自制土火药和罐子炮,自打刀矛)、被服厂等,增强了自身的战斗力。
(图为救国军花名册)
群众投身革命活动
为了配合、支援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为根据地建立提供支援。累计有1400多劳苦大众为创立罗汉尖根据地搭军棚、建军营、修操场、筑工事、造武器,全力以赴,前赴后继。如原晓星村何兆德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铸打刀矛,何丙发为救国军战士教练武术,何怡昌、何正来为救国军士兵理发。
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筹集粮饷。据不完全统计,北浴乡为救国军筹粮48000多斤。根据地群众把筹集到的粮食藏在山洞里、寺庙里,张三英(女,《浴血罗汉尖》里七英之一,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突围后,为此,在国民党太湖监狱服刑2年)带领妇女将根据地粮食分藏于罗汉尖17处隐蔽山洞,洞口以藤蔓伪装,并撒草木灰防虫蚁。国民党“清剿”时,她遭严刑拷打也未泄露藏粮点,保全了红军越冬口粮。(1936年2月,敌人攻占罗汉尖时,救国军尚存的40000多斤粮食,被敌军焚毁),筹资八千二百余元,被条三百四十床。
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做军衣军鞋。全乡群众共做军鞋一千二百多双,军衣五百六十多件,另有便衣、草鞋、布鞋不等。四吉彭立春专门为红军做军衣,被人称为“军衣哥”;余三英(女,《浴血罗汉尖》里七英之一),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突围后,因为给救国军缝衣做鞋,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走,在敌人监狱里关了整整三年,受尽拷打和折磨而不屈不挠。
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护理伤病员。山林医院就设在黄山周屋和苏岭。根据地人民群众协助军医共救护伤病员四百六十二人。
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体。
安慰、抚恤、转移、掩护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家属。虎口救童:1936年国民党军队抓捕救国军军家属子女,张三英等冒死将12名儿童藏于罗汉尖上的多个石洞里,其中,有6个儿童藏于后来新四军战士闵启胜疗伤的石洞“思恩洞”,谎称“山神收童子”引开追兵。获救儿童中多人后来加入新四军。
为帮助大中华抗日救国军送信、联络、了解敌情,朱赛英以“头发兑针”为掩护,穿梭于国民党军队据地、国民党地方武装猎户队据地、国民党乡、保政权之间,传递情报、了解敌情。
打击地方反动武装和土豪劣绅,镇压反革命分子;反抗国民党抓壮丁、拉挑夫、调民工。
青壮年为抗日救国,积极参军,保国卫家。
建立工农政权和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
(图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志愿救国证)
在曲折中前进
然而,抗日救国斗争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度恐慌。由于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他们使用恐吓、欺骗、查抄、迫害抗日救国军家属等各种手段破坏抗日救国军开展的抗日救国活动。由于没有达到目的,国民党对大中华抗日救国军采取了军事围剿。
1936年2月8日,国民党调集数千人向罗汉尖抗日救国军驻地实行三面围攻。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朱育祺果断带领部队边打边撤,突围下山。此后,抗日救国军继续转战于皖鄂边的蕲春、黄梅、宿松、太湖等地,紧密配合红二十八军和地方便衣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敌人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1936年2月底,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鄂东蕲春江家冲休整,在此,部队升格后,改称六路游击师。全面抗战爆发后,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战斗序列,归属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随后,组建新四军便衣队,由吴应典任队长,在皖鄂边的宿松、太湖、蕲春、黄梅等地,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从此,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成为抗击日伪、保卫人民的重要力量。新四军运用游击战术,对日伪顽进行袭扰、伏击,有效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图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组织委员会委任状)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2019年在徽商职业学院及其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2021年罗汉山村被中组部命名为安徽省首批红色村,为宿松第一个红色村;选材于北浴乡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以女交通员朱赛英为代表的七名女交通员为原型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黄梅戏《浴血罗汉尖》成功展演,展现出根据地人民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忠诚担当的牺牲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演绎出一曲血与火的壮烈悲歌;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成功创建罗汉山3A红色旅游景区,景区里20余处革命遗址,如同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向后人展示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主载体的罗汉尖教育基地里,一幅幅展板、一处处红色景点简介、红色文化广场、多媒体讲解接待室,以现代化的方式重现历史,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革命情怀。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虽然那段峥嵘岁月已经过去90年,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胜利80周年,但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当地军民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抗争。这些记忆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虞太文 朱留安)
后记:
这次,我提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首举安庆抗日救国旗帜这一提法,是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我作为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的一名退休的乡镇干部,对罗汉尖地区的红色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自幼听着革命先辈在罗汉尖战斗的故事长大的,这激发了我对研究、保存和传承好大中华抗日救国军这段历史的强烈愿望。
利用为《红色西乡》搜集、整理材料的机会,从2017年开始花费多年时间,通过广泛走访烈士、仁人志士的后代、德高望重的长者,搜集整理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红色故事等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比较系统地记录了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遵照安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鲁德在2023年6月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指导工作时的指示要求,“加强对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抗战抗日救国活动这段历史的研究”,丰富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内涵,融入了个人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感悟和思考。想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弘扬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历史,让它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同时,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现在有八年抗战和14年抗战两种说法,代表了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不同理解和阐述。
八年抗战的说法,主要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开始算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这是全国性抗战的持续时间。这一说法侧重于强调中国抗日战争中全面抗战的阶段,特别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的艰苦抗战。我接受初中、高中、专科教育的时候,就是这一提法。这种提法能够凸显出全面抗战的艰苦卓绝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精神。
而14年抗战的说法,则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这一说法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虽然最初主要是局部抗战,但它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并为全国抗战准备着各方面的条件。因此,14年抗战的说法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包括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阶段。它强调了中国人民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肩负起了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这种不屈不挠、持续抗争的精神值得铭记和传承。
关于哪种提法更能体现抗战精神,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个人更加倾向14年抗战这个提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活动的历史全貌。还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就肩负起了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承担了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责任。因此,确立14年抗战的概念,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也有助于更好地彰显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其三,基于有14年抗战的提法,那么,1935年11月在罗汉尖成立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虽然,按照时间段的划分,属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但应该归入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抗日救国活动中去。
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这支抗日反蒋群众武装的名字就是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发出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号召后,仅有3个月时间,是遵照党中央的号召;其次,向根据地群众颁发了大中华抗日救国志愿救国证1000多份,广泛动员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活动;第三,谱写了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歌。歌词指出,齐奋斗,救穷人。走狗蒋介石,军阀何应钦,内奸卫立煌,互相勾引日本人。打倒反动派,唯有抗日救国军;第四,使用的是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军印;第五,张贴、高呼的是抗日救国的口号“全民抗战”“铲除汉奸”“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等。第六,全面抗战爆发后,其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战场。
关于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安庆首举抗日救国旗帜的这一提法,这要从安庆地区最早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这个问题说起。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过去是说,安庆地区最早开展的抗日救国活动可以追溯到1937年。这一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安庆地区,抗日救国的烽火迅速燃起。
在1937年7月左右,武汉会战序战(外围战)在安庆地区打响,并持续了两个月,这一时期的安庆地区,已经成为了抗日救国的重要战场。
1937年11月,由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安徽省抗敌后援会各县流动工作队”在安庆组建。这一团体的成立,标志着安庆地区抗日救国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还深入到皖西大别山区等地,开展了长达数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综上所述,以前记述安庆地区最早开展的抗日救国活动时间是在1937年,地点主要在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随着战局的推移而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1935年11月就高举抗日救国旗帜,我认为,可以说,在安庆地区抗日救国活动的历史,应该从1935年11月就开始了,可以称之为首举。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党史军史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虞太文,宿松县财政局原一级主任科员。现任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宿松县作家协会会员,宿松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宿松县乡贤研究会常务理事,乡贤分会秘书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