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穿越烽火的精神传承-陶家齐与陶和寿的家国情怀
来源:文/屏子   2025-07-01 15:51:08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一些记忆,如同坚固的礁石,承载着民族精神厚重的过往,在岁月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我与陶和寿先生的相遇,以及他赠予我的《陶家齐日记》等红色书籍,恰似一把珍贵的钥匙,开启了通往烽火岁月的大门。这不仅让我对其父亲陶家齐烈士的热血人生与崇高信念充满敬仰,同时让我深刻感受到陶和寿先生那份跨越时空、震撼心灵的精神传承。

  《陶家齐日记》绝非普通的文字记录,它是一部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是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不朽丰碑。每一页纸张都浸透了陶家齐烈士对祖国炽热的爱,对人民深沉的责任。在危机四伏的战争岁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的信念坚如磐石;面对围追堵截,他的脚步从未有过一丝迟疑。他激昂地写道:“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万千受苦的百姓,哪怕前方荆棘密布,我也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划破黑暗的呐喊,是燃烧生命的誓言,让人真切地触摸到一位革命先烈那滚烫而坚定的灵魂。“余焚香静坐,愁闷交加,默祝我军胜利,救人民于水火。”寥寥数语,将他对破碎山河的痛心、对苍生苦难的悲悯展现得淋漓尽致。生于山河破碎、动荡不安的年代,陶家齐烈士怀揣着炽热的理想与澎湃的激情,毅然投身革命,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伟大的解放事业,他的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家国之歌。

  在党的关怀与培养下,陶和寿茁壮成长。他深知,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于是,他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在安徽省国防科工办默默奉献了一生。他始终以父亲为榜样,秉持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2022年秋天,我有幸与陶和寿先生相见,记忆中的画面瞬间鲜活。眼前的陶先生虽已至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坚毅与温和。与他交谈,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之中。陶和寿先生的微信名为“圆圆”,他解释道:“我出生于1942年中秋节、八月十五团圆夜,父亲老来得子欣喜万分,所以给我取了小名‘圆圆’。 ”

  提及父母被日本鬼子抓走的那一幕,陶和寿先生哽咽着讲述了他父母被捕、牺牲悲壮经过:“1943年9月4日,父亲带着几名游击队员路过林家庄自已家时,想在家中停住几日处理一些事情。不料,被当地汉奸尹氏父子发现,他们立即向敌人告密。湖熟梁台日军、伪警察和便衣侦缉队立即前去包围。敌人特意绕道到新昌桥,乘长盆从水路包围了林家庄,抓走了我的父亲陶家齐、母亲朱维珍,又放火烧了我家的草房。敌人在抓捕小通讯员时,父亲说,他是一个放牛的,逮他有什么用,我们不都来了吗,敌人就把小通讯员放了。小通讯员奔跑中听到火中有小儿哭声,立即冲进火海将小孩抱出,一路狂奔到了河边将孩子放进一只采菱角的盆中,又将盆推向河中心。孩子因大哭被对岸村民发现救起。”

  这个得救的孩子就是陶和寿。

  陶家齐夫妇遭受日寇69天酷刑逼供,备受折磨,但坚贞不屈,誓不供密,决不投降。1943年11月12日惨遭杀害。

  日本鬼子的暴行,更点燃了陶和寿先生心中对侵略者的仇恨之火。这份仇恨,成为了他努力奋斗、传承父亲精神的强大动力。陶和寿一生都在追寻父亲的“抗战足迹”。为了理清父亲的“红色记忆”,他退休后花费20年时间,重走父亲抗战之路,行程逾万里,走遍了父亲战斗过的村庄,寻访了30多位当年见证父亲战斗、工作的高龄老人,拍摄了近万张资料照片。

  2024年清明节期间,陶和寿先生前来南京参加“雨花· 清明祭”特别活动,应我邀请,他来到江宁区禄口回家书房,进行了红色精神传承宣讲,给乡村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陶和寿讲述了父亲陶家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以及自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下幸福成长的历程,表达了对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大家一起观看了央视大型纪录片《国家记忆》中陶家齐的篇章,纪录片生动再现了陶家齐在那个战火纷飞、血雨腥风的年代,与敌人斗智斗勇、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的光辉形象,弘扬了英雄烈士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情怀和担当、壮烈和无畏。通过这次“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活动,孩子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培养了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提升了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进,不负韶华,强国有我。

  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无法像陶家齐烈士那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退休后的陶和寿先生,积极投身于各种公益活动,多次走进学校、社区进行宣讲,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历史,播撒红色火种。

  每一次讲述,陶和寿先生都饱含深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父亲坚定的身影,感受到了父亲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听众们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与无私。

  陶和寿先生在湖熟小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交通技术学院等院校捐资助学,成立“陶家齐烈士学生助学金”,他用实际行动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血与火的历史,永远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珍惜当下,走好今后的人生路。他希望通过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让这种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

  简介:

  屏子,本名李萍,女,江苏江宁人。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第四届签约作家。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江宁区作协主席。江宁区本届政协委员。曾在《诗刊》《扬子江诗刊》等发表作品六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